时间:2024-07-28
王建德,张宏山
(武威市凉州区黄羊河水利管理处,甘肃武威 733000)
黄羊灌区气候比较干燥,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很短缺,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日趋紧张。近年来,黄羊灌区积极发展常规节水灌溉,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行区域化种植,灌区节水灌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完善农业水权制度,严格按照农业水权配置方案配水到农户,坚持“以水定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力争使水资源取得最大效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发展高效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建设的主要措施,2012年以来,凉州区实施了管灌、大田膜下滴管等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截至2019年底,黄羊灌区共建成高效节水面积7.28万hm2,其中,大田滴灌6.57万hm2,管灌0.71万hm2。通过顺利实施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灌区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为总结高效节水成功经验,更好地促进农田水利的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3年黄羊灌区上庄村建成高效节水大田滴灌灌溉示范点,经土地流转,上庄村大田滴灌为面积200 hm2,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灌溉系统采用自压供水方式,经管道输水至蓄水池进行初级沉淀,再经过设备管理房进行“砂过滤器+筛网过滤器”两级过滤,最后供水至田间进行滴灌。田间地面输水管道采用φ63-φ75PE管,滴灌带型式为内镶式,流量2.2 L/h,滴管带间距0.6 m,沿农作物种植方向呈地膜、毛管、作物四行一膜两管布置。示范点大田滴管玉米生育期灌水8~11次,灌水定额17~28 m3/667m2,灌溉定额为240 m3/667m2。
大田滴灌工程正常运行后,移交受益单位负责运行管护,实行“统一作物种植、统一时间灌溉、统一施肥标准、统一运行管理”的模式。水肥经过一体化综合使用,施肥效率和施肥均匀度取得极大提高,还可节省肥料30%左右;而且亩灌溉定额由渠灌的360 m3/667m2降为240 m3/667m2,节水120 m3/667m2左右,同时还具有增产、增效和省工的经济效益。
连片种植是实施高效节水的必要条件。高效节水工程是一个灌溉整体运行系统,要求作物种植必须连片,这在实际操作中困难较多。目前灌区农民自主分散经营,种植结构多样性,对灌水方式、时间、数量要求不一,不适宜高效节水灌溉的运行。这也形成了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瓶颈。
随着一大批高效节水项目相继立项建成,对节水技术在黄羊灌区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但大部分项目工程后期服务跟不上,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不到位,建后不能及时跟进滴管系统维护和专业指导,维修人员很多不懂操作技术,管道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排除;项目区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组里只有留守妇女和老人儿童,根本无法配合完成高效节水灌溉运行。
因高效节水工程是压力供水,会导致单方水成本的增加;高效节水工程大多采用管道系统,许多材料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很容易受损,也会增加维修费用;大田滴灌工程等高效节水科技含量较高、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管理人员维护管理,运行费用也会增加。因为项目区管护对象为农户,意识很薄弱,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发生管道、管件损坏的问题。这些维修费用没有正常渠道筹措,且工程运行中由于管道及管件损坏后,因阀门来不及关闭对农作物冲刷浸泡造成的损失也无赔偿资金来源,滴管的每年运行,农户都得购买铺设滴灌带,这样势必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因为高效节水整体运行费高于常规灌溉,地方政府和基层村组无法筹措这部分资金,这也是导致大田滴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一个直接原因。
高效节水工程在实施中存在设计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设计缺少严格的技术把关,设计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设计人员基本没有到实地踏勘,设计单位基础工作粗糙不够扎实,设计图纸和实际地块差别很大,按图难以施工,工程施工中又不能轻易变更设计,造成盲目生搬硬套图纸,给项目埋下隐患;设计单位对地形、面积等影响因素考虑不周,设计不够精准,造成系统管网中局部管径偏小、或分支管水压不均匀、干(支)管控制地块不平衡等问题,运行不能保证作物及时灌溉,无法满足夏季大面积作物需水高峰期的要求,在实践中很难保证滴管系统理论上的运行效果。为此广大群众带有严重的负面情绪。
高效节水项目管网工程开挖所经过的农田地块、田间道路、渠道等,工程项目设计预算中没有管道开挖补偿费,但施工中农户阻挡索要补偿费的现象很普遍。施工协调困难重重,工程开展举步维艰,灌区水管单位虽然进行了积极地协调,但个别农户就是认识不到位,使工程进展的阻力很大,严重影响了高效节水项目工程的工期,使项目建设不得不延期。
目前现有政策缺乏激励机制,节水项目难以落实到位。水管单位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水费,发展节水与自身效益存在错位,使得水管单位很难以极大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发展高效节水中。高效节水具有节水效益无可置疑,但节水是社会效益,对全社会有利,对水利部门却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水管单位要靠收缴水费给职工发工资,另一方面节水却意味着水费收入的减少。国家高效节水的战略发展下去灌区水管单位将面临生存的考验,导致这些水管单位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
滴灌等高效节水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受一定的约束条件和局限性制约。由政府主导,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步伐。大力鼓励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化生产等规模化流转经营,流转后的土地要根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布局要求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施肥、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种植模式对灌溉系统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区域化生产。
高效节水工程的设计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运行安全、管理方便的原则,认真总结建设和管理经验,核定灌溉适当的控制面积,合理设计管径,正确划分轮灌单位,确保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科学合理。其次建设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在耕地上开挖管道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在工程建设费用中应增列耕地补偿费,比如土地恢复补偿费、误工费、打埂费等,地方政府也应统一出台相应的补偿标准。建设主管部门必须严格规范设计市场,设计要按照审查程序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把关。
高效节水工程的建设投资多由政府投资,难以解决的却是建后运行费用的投入问题。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与服务属于乡村公共产品,且节水工程的公益性和水资源的短缺性,应基于政府投资为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高效节水专项基金和稳定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当地政府应积极安排部分资金,设立灌区用水户协会节水资金,采取以贴息、以奖代补等扶持形式,解决运行管理经费欠缺的问题,发挥好政府资金扶持的激励、引导作用。
从黄羊灌区近几年高效节水运行来看,专业化的高效节水工程建后管理服务模式的建立健全是当务之急,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管理及管网维护;强化节水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用水户协会,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水管单位要加强指导、严格监督,使高效节水工程良性运行且长期发挥效益。
节水管理包括组织、工程、经营和用水管理。水利工程以往大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没有先进的管理,哪有先进的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它主要涉及社会、经济、生态、制度、技术、政策诸多方面,贯穿在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的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工程、农艺技术等其他因素更繁杂也更重要。通过提高灌溉管理水平,采用科学高效的用水管理方式,在全面节水的前提下,使水能够在作物生理期被最大限度地吸收。
一是制定好村镇水利长期规划,农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效节水等项目实施由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并整合部门力量和资金渠道,二是建立协调统筹机制,按照“统筹规划、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使用”的原则,形成“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共同促进高效节水发展的基本格局,统筹建设,成片推进。
一是政府部门建立和强化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应对灌区公益性水管单位给予财政节水补贴(奖励),调动水管单位参与高效节水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落实好相关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核定财政供养范围,免去水利职工的后顾之忧,使水管单位长期生存下去。
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节水灌溉也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的,高效节水的推广离不开广泛深入调查、认真分析高效节水灌溉中存在问题,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对策。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很明显,但推广高效节水既不能消极怠慢,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长期使效益保持下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