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石羊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探讨

时间:2024-07-28

杨 鹏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古浪县工程建设管理局,甘肃古浪 733199)

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性缺水严重,用水效率持续低下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高,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高达154%,与全国20%、西北地区53.3%、甘肃河西走廊92%的平均水平相比,已处于危机状态[1]。此外,水资源利用率偏低,流域内每万元GDP用水量3 014 m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0 m3、全省平均水平1 300 m3。

1.2 水源区无序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在水源涵养区无序活动加剧,开辟道路,过度放牧、开矿、开垦等,人为活动促使乔灌林木被砍伐,草甸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增加,产流减少。

1.3 水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水环境生态形式持续恶化

这些年,开采地下水活动频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原来依靠地下水生存的浅根系沙生植物枯萎死亡,土地盐碱化、沙化范围扩大,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2]。

1.4 水污染形势严峻,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用水

石羊河流域水流量小,水载体净污、纳污能力有限。但是,每年承受的生产生活污水体量却很大。加上农业生产用的化肥、农药等残留严重超标,更是加剧水体污染。当地表水污染超标,超出自净能力,势必会危害到地下水质,直接威胁到人畜饮用水,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3]。

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兼顾生态、社会的整体规划。当前,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开采超标、人口急剧膨胀,对流域内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大,治理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节水,以构建石羊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解决流域干旱缺水最根本的举措石羊河流域属于典型的缺水型、资源型并存的地区,该地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就近些年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水资源开采过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由此而造成的多米诺效应还在扩大,其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在这种大背景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说是流域内解决干旱缺水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是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转型的基础。相比较而言,石羊河流域的经济总量对水资源依赖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突破口在于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实现向工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城市经济的战略转型。就此,对于流域内供水保证率、供水总量、生态水资源管理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是全流域人水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人水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此,要在保证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用水的需求管理。要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要在满足经济社会用水的同时,更加注意生态用水的管理。总之,要体现在水资源的保护、节约、配置,以促进水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由此,就这个角度而言,构建节水型社会是全流域人水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3 石羊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探讨

3.1 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重在提高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以提高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为出发点,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有着现实的需求性。

当前,石羊河流域灌区植被布局不合理,高耗水作物占有比例大,复套种面积个别区域达50%以上。就目前情况来看,单方水产粮在0.41 kg,国内单方水产粮0.6~1 kg,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城镇用水来看,近五年,年增长率与经济总量的比值在0.9%左右,与节水型社会要求的小于0.5%存在差距。工业用水来看,每万元产值耗水降低率0.6%,与节水型社会耗水降低率大于4%差距显著。上述种种迹象证实:石羊河流域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普遍效率低,管好利用好现有水资源,不断提高本区域水资源的生产生活用水承载力,为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的关键所在。

健全完善节水机制,依托水市场、尊重水权关系,形成以经济调控为手段的水资源管理机制。调整用水产业机构,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形成节水自律、内涵发展的节水模式。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人才竞争力,提高经济单元生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带,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优化种植业结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农作物,降低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不断创新节水技术,着力于将节水内化为老百姓最自觉的公众行为。

3.2 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关键在发掘经济社会调整的内动力

石羊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带、水源稀少、偏居内陆,整个地区有格局独立的水系、水文地质单元,地表水、地下水关联紧密,“有水即绿洲,无水即荒漠”的格局最突出,这一独特的水域特点造就了工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强依赖性。同时,也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当前,针对当前流域内产业结构带与水资源承载不匹配、产业规模偏大、占水量普遍偏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关键应体现到以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调整区域内社会经济结构,以不断提升民众人居质量,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就此,其一,依托化工业、新能源、建材工业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带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培育高科技的技术产品。其二,依托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挖掘商品农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等项目。其三,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名城的旅游业、服务业,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布局经济结构。其四,依托优势水资源,控好农业灌溉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努力实现精种多收,稳定农业产业体系,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3.3 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最终溯源点要落实到用水户初始水权上

构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最终要回归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在初始水权的界定。这么多年来,相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及优化配置,社会各界均做出详细的计算,探索出各种执行方案,而最终的溯源点都要落实到用水户的初始水权上。但是,初始水权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合理有效的水权界定,能很好消除水事纠纷,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水权交换制度,以保证构建节水型社会走向良性循环。

在界定初始水权上,务必体现实用性原则,不能忽视这几点:第一,水资源国有属性不改变。第二,优先基础用水,兼顾公平、效益。第三,尊重民主,回归集体决议,体现民主精神。第四,尊重事实,因地制宜。

水权得到界定基础上,更应体现优先序列,不能脱离民生。最先应满足的是,生活用水,保证绿洲基本的需水需求,逐步满足二三产业的蓄水需求,更公平的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在此基础上,协调分配好其他用水。

确保各流域出山口以上用水,以不能超出现有规模为基础;出山口以下用水,以界定初始水权的上限为基础,并要尊重生态对用水需求的承载量。石羊河流域外的调水水权,需严格谁投资谁分配的原则。国家投建的调水工程,必须要尊重区域内水源目标。再生水权的管理,以实际生产者所有。同时,界定必须达标后才能进入水流域市场。对水资源过度依赖地区,应稳妥削减水量,根据可开发潜力,逐渐控制区域用水量。同时,各季度都要预留一定的水权指标,以作为预留水量用。

4 结语

石羊河流域的发展,势必会经历依存、开发、掠夺、和谐的四个关键期。就当前流域水源管理来看,资源性缺水、用水效率低下、水源区无序开发、水资源未优化配置、水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持续出现,严重威胁到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作为水资源过度依赖的敏感区,治理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节水,落实好用水户初始水权,不断提升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以内在经济的驱动力调整水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优化配置,以促进水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