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模式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时间:2024-07-28

程志刚

(建湖县颜单镇农业农村局,江苏建湖 224001)

0 引言

针对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在合理、有效建立其的前提下,可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而且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增收,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获取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概述

1.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

对于该系统的定义,在很多学科领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农学、生态学,并且在相关的杂志上进行了发表及评论[1]。目前关于该系统的定义,人们普遍接受以下的定义,即该系统就是基于相同的土地经营单元,并针对经济以及生态,有机结合与二者有关的作物及植物,或者是动物,在对空间进行安排的基础上,实施各种各样的方式,从而配置的土地使用系统,或者是制度。

1.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对于该系统的特征,本文主要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系统应用科技,实施节省;属于商品经济,且受市场调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2.1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该系统具备较多的特征,其中以下的特征是最本质的,即基于单位面积及空间,通过合理的布局,并以不多的投入,进而获取最可观的生物量。可充分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对时间的利用,二是种植结构的科学[2]。以空间结构来分析,上层存在喜光的树木,而下层为一些经济植物,并且属于耐阴的,比如蔬菜,基于不一样的层次,有效利用阳光,同时使用好土壤中所含的养分及水分;以时间顺序来分析,结合各种经济植物生长特征,实施套种间作混作,使得时间差得到有效利用。

1.2.2 系统应用科技,实施节省。对于该系统的经营来讲,就是针对农业科技及以往的精耕细作,将二者融为一炉,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应用。

1.2.3 属于商品经济,且受市场调控。对于农民而言,他不但是生产者,还是商品的销售和经营者,他们会依靠变化莫测的市场信息来选取将要生产的项目,大力发展间种经济作物以及林农复合的形式[3]。基于此,劳动的主体不但可以在生产环节中开展生产活动,还可以在流通环节中开展商品的经营活动。

1.3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类型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组分、多层次以及多功能等特点的综合性人工经济系统。虽然该系统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土地、林业、农业以及人类经营这五方面。其中环境要素包括光、热、水和肥四种要素。林业主要包括乔、灌和果三方面内容。农业主要有农、牧、副和渔四方面内容。对于该系统的研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同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最合适的经营模式,以此获得较高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三方面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我国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其中林粮间作形式被广泛应用,依照有关数据表明,在林粮间作模式中所运用的树种已经达到大约150多种,其中最常用树种有枣树以及意杨,尤其是意杨农作物间作的形式,不管是它的使用范围,还是它的研究力度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伴随近些年的发展,在国际上该经营模式的定量研究以及水平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些研究还可通过模拟的形式,来为实践生产活动提供有效指导。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的推广和培训工作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尤其是林农复合的经营模式,不但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影响,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林与林间作过程中,意杨效益较为可观,实践显示,6.67 hm2投入约30万元,3年便可收本金,剩余约 2000株大树砍伐价值。

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

2.1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的生态效益

对于该系统的生态效益,本文主要从提升光能使用率;提升生态空间使用率;科学使用地力,用养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2.1.1 提升光能使用率。针对该系统的经营模式,存在多种途径,可使得其增产、增效的潜力得到发挥,其中提升光能使用率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以该系统的经营模式来分析,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结构上,均实施了科学的生态设计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时间,另外基于生物种群,结合光照分布规律,科学配置群体的结构层次,从而针对单位叶面积,使其具备较为可观的光合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极大提升了该系统光能使用率。光合生产率提升曲线图见图1。

图1 光合生产率提升曲线图

以江苏盐城地区建湖县来分析,该地处于温带,有着较为充足的太阳能资源,通常情况下,辐射能量大约可达到以下的范围,即402~487.25 J/cm2,这为林木及作物的丰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实际上,就种一熟作物,往往存在以下的情况,前期苗小且叶不多,多数阳光漏射,或者收获时间较早,未有效使用光能。通过各种作物开展立体种植,从而取代单一群体,可使得绿色叶面变多,比如与仅种大豆相比较,在实施玉米间作大豆的方式之后,叶面积可增加至以下的范围,即15%~36%之间;又如与仅种玉米相比较,在实施玉米间作花生的方式之后,光照强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1.2 提升生态空间使用率。以生物的生产力来看,和对空间的使用率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有关的研究得知,基于该系统立体结构,针对地上以及地下,均能够极大提升二者的空间使用率。比如林-农型的模式(林粮间作),从根系发达层的分布方面来看,将它同多种作物进行对比,意杨有着很大的层位差,这将促使它更好地吸收多种空间上的养分。除此之外,根据地面上来分析,它还具备互利共生的特点。从2月末~3月中旬这个期间,小麦通常进入返青期,在这个时期意杨也呈现出休眠状态;在4月下旬~5月上旬这个阶段,小麦进入拔节期,而意杨则处于发芽状态;在5月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期,这个时候意杨渐渐展叶;在6月上旬至中旬期间,小麦处于灌浆期及收割期,此时意杨叶全展。除此之外,通过意杨,可以实现改善农田局部气候的目的,可以增加农田的湿度、减缓其风速,在此基础上,可以避免干热风危害到小麦。

2.1.3 科学使用地力,用养结合。影响高生产力的因素较多,在土壤生境中,针对能量循环效应及营养水平,在二者实现平衡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仅种植一种树木或者经济作物,以土壤中所含的营养因素来分析,极有可能造成某种元素缺乏,最终出现营养元素不均衡的现象。实施立体种植之后,以根系分布特征来分析,不一样的作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营养元素需求方面,也存在不同,比如对于谷类作物来讲,其需吸收较多的氮肥,相比之下,豆类作物对钾肥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在立体种植之后,需进行多次的施肥,在土壤中会残留大量的有机物,由此能够极大提升土壤肥力。对于有关的树种及作物来讲,比如刺槐与豆类,在借助根瘤菌作用的基础上,可使土壤所含的氮素变多,从而推动别的树种及作物生长,最终达到用地养地相融合的目的。因为精耕细作,经济作物根系较为发达,再加上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活跃,从而能够极大改善土壤性质,并且可以显著提高非毛管孔隙度的比例,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排水指标。

2.2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经营模式能够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状况,使其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三种还多的收获,不管是对于数量和种类而言,还是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而言都比单一的平面种植模式收获得多,其经济效益也很乐观。

该系统的立体经营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助于实现商品化经营。第二,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激发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在有些农村地区,他们大多都是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活动,致使农民的收入较少,当其开展林农复合的立体经营模式之后,可以促使其经济效益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提高。第三,有助于形成典型示范,将推动技术的广泛发展[10]。对于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而言,都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和发展,在这之中大多都为科技户以及科技村和科技乡作为示范基地,然后才对其大力推广。第四,大力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建设,这样能够提升其造血功能,有助于实现自我发展。因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集约型经营发展。

3 结语

通过该系统经营模式,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覆盖耕作、集水补灌,能够显著提升有限降水的使用率。该系统经营存在较多的特点,所利用到的技术较为复杂,有着较大的综合性,且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多个行业及学科息息相关,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应当强化各学科间的协作,以使核心技术得到攻克。为更好发挥该系统的效益,针对其立体经营,应当加大对组合结构的研究力度。通过该系统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能够发挥较大的生态改良作用,并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