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药鼠妇虫基原问题探讨△

时间:2024-07-28

王志栋,蒋超,王艺涵,张水利,俞冰

1.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鼠妇虫为冷背类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曰:“鼠妇味酸,温。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水道,一名负蟠,一名蝛。生魏郡平谷”[1]。历代各家对鼠妇虫基原看法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四部)“成方制剂中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收载其来源于潮虫科动物平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Latreille)的干燥全体[2];《中华本草》[3]、《全国中草药汇编》[4]等中医药专著及《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5]、《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6]、《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7]、《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8]、《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9]、《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0]、《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1]、《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2]等地方标准认为其来源于平甲虫A.vulgare或鼠妇Porcellio scaberLatreille(动物分类学上平甲虫A.vulgare中文名习称普通卷甲虫,鼠妇P.scaber习称粗糙鼠妇,下同)的干燥全体;《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13]、《历代本草药用动物名实图考》[14]则认为其基原动物为蜡鼠妇科长鼠妇P.elongateShen。此外,商品鼠妇虫基原众多,市售鼠妇虫药材中普通卷甲虫、光滑鼠妇P.laevis(Latreille)居多,粗糙鼠妇较少[15-16],同时也存在蒙潮虫属物种[17],混伪现象严重。

本文对药用鼠妇虫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和标本鉴定,认为历代本草所载鼠妇基原动物是缘潮虫科中华蒙潮虫Mongoloniscus sinensis(Dollfus),而非普通卷甲虫,也非粗糙鼠妇或长鼠妇。

1 明代以前药用鼠妇虫未见普通卷甲虫记载

本草古籍中对鼠妇虫的形态描述相对较少,宋代以前本草文献均无形态记载,确定物种较为困难。宋代,寇宗奭[18]《本草衍义》记载:“鼠妇,此湿生虫也,多足,其色如蚓,背有横纹蹙起,大者长三四分,在处有之,砖甃及下湿处多,用处绝少”。明代,许希周[19]《药性粗评》中记载:“如苍耳子大,灰色”;《本草纲目》记载:“形似衣鱼稍大,灰色”[20];卢之颐[21]《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大者长三四分,小者一二分,色灰褐,背有横纹蹙起,双眸两须,多足奔趋甚捷,断之无血,唯白浆耳”。之后的《本草崇原》[22]、《长沙药解》[23]、《神农本草经赞》[24]和《本草撮要》[25]中对鼠妇虫的形态描述与之前的文献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本草中提到“形似衣鱼”“形如蠹鱼”。蠹鱼同衣鱼,为缨尾目衣鱼科的物种,其体修长,第11 节具1 对尾须和正中尾丝。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药用鼠妇基原体亦较细长,且尾部具较长的类似于“尾须”的器官。本草古籍中关于鼠妇虫的描述与潮虫亚目物种“一般体长4~12 mm,具1 对无柄的复眼,第一触角甚小,不易观察到,第二触角发达,较明显,胸部横向7 节,腹部横向6 节”的特征相符合[26],但其中均未提及药用鼠妇虫基原能否卷成球形。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古籍对鼠妇形态的记载见表1。

表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古籍对鼠妇形态的记载

在古籍对鼠妇虫形态描述较少的情况下,药图显得尤为重要(图1)。最早在《本草图经》[28]中对鼠妇虫附有药图,其图所绘虫体9~10 节,具触角1对(第二触角),尾1对(尾肢外肢),足5~8对,虫背具2 条线纹。《大观本草》[29]之图,4 只虫绘有足,分别具足11、10、6、4 对,虫体6~7 节,每节侧面具一点(侧结节点),点上具一线纹。《绍兴本草》[30]中的附图较为模糊,但仍能观察到其具第二触角和尾肢外肢。《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31]的附图中,虫体具1 对第二触角,足较密集,无尾肢外肢,体不卷。《本草纲目》[20]附图中,虫体具1 对第二触角,1 对尾肢外肢,足8~10 对,体节数不明。然而,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31]中附图未见尾肢外肢的特征,推测其有2 种可能:1)画师是根据药材所画,而药材的第二触角和尾肢外肢多有残缺,画师只补画了第二触角,漏画了尾肢外肢;2)当时药用鼠妇虫已经存在普通卷甲虫,标本显示,普通卷甲虫的尾肢外肢极短,不为长圆锥形,背面观无法看见(图2)。《补遗雷公炮制便览》[33]的附图参考了《本草品汇精要》的附图,在此基础上增绘了足与尾肢外肢,此外还有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更改:1)增绘了眼;2)更改了体型比例,将《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长椭圆形更改为两侧对称的尖椭圆形,使之体态特征从偏向球卷类的卷甲虫科/卷壳虫科变为更偏向于附着类的鼠妇科/缘潮虫科;3)弱化了相邻体节的节纹,并将体节外缘改为浅黄白色,使之形态进一步偏离普通卷甲虫,明显偏向于蒙潮虫属(MongoloniscusVerhoeff,1930)或鼠妇属(PorcellioLatreille,1804)。《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较《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鼠妇药图增补了很多细节,且更符合鼠妇虫动物形态,推测应是画师根据实物绘制而成。《金石昆虫草木状》[31]摹绘了《本草品汇精要》的药图,但丢失了大量信息,只能模糊看清横向体节,参考价值不大。《本草简明图说》[34]的附图中,虫体亦明显具1 对第二触角和1 对尾肢外肢,同时绘画了横向体节与足,体不卷。本草典籍中的绘图符合潮虫亚目物种的形态特征,且均未体现药用鼠妇虫是否可卷成球。

图1 本草典籍中的鼠妇图示

图2 鼠妇虫基原标本图

2 清末到民国初期,普通卷甲虫成为鼠妇虫药材的主流

清代以后,小泉荣次郎[35]在《新本草纲目》中对鼠妇虫的基原做了鉴定,记载为:“系将弹尾类之鼠妇AmphipodaGammarus.焙杀者”。这里的拉丁名为端足目钩虾属,与鼠妇虫所属的潮虫亚目相差甚远。端足目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少数为淡水;而潮虫亚目主陆生,少数生活在洞穴,潮间带。其对鼠妇虫的形态描述为:“鼠妇栖息湿地土窖中或瓮底等之昆虫。全体呈灰绿色。长二三分。卷缩作球圆形。下腹扁平。多足。尾端有棒状具。能弹地跳行”。普通卷甲虫能卷成球形,但其尾肢外肢不明显,即无“棒状具”,说明此时的药用鼠妇虫之中已有基原混杂的现象。杨华亭[36]《药物图考》记载:“属节肢动物甲壳类海蛆科,体椭圆而扁,色灰白,头有眼与触角一对,体分十四,节长约二三分,外有一种形如鼠妇无异,惟触角短而弯曲,体分十四节,每节生足一对,幼虫灰白稍大灰赤,老则色黑,长约四分,以物触之,则蜷曲成球而作假死,若鼠妇则不然,二物皆栖于阴湿之处,鼠妇生产甚少,惟如鼠妇之球虫生产甚多,今药市所售皆此种”。这里的海蛆科指的是潮虫亚目的海蟑螂科(Ligiidae),虽海蟑螂科的物种亦作药用,但其多生于潮间带,与《神农本草经》[1]中“生魏郡平谷”不符。杨华亭对鼠妇虫的描述较为详细,对“鼠妇之球虫”的描述符合普通卷甲虫的形态。与《药物图考》同年刊出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37]留下了鼠妇虫药材珍贵的影像(图3),图中药材的形态与普通卷甲虫相符,其12 只虫皆为球卷的形态,亦与杨华亭所言一致。随后《中国药学大辞典》[38]引用了小泉荣次郎在《新本草纲目》中的鼠妇基原和形态的描述。之后,木村康一等[39]在《和汉药名汇》中认为,鼠妇为颗粒瘤潮虫Tylos granulatus,为瘤潮虫属的物种。而瘤潮虫属的物种常生于沙石海岸[26],亦与《神农本草经》[1]中“生魏郡平谷”不符。木村康一等[39]在书中还列出了鼠妇虫的赝伪生药,其将潮虫亚目的粗糙鼠妇和外来海蟑螂Ligia exotica,端足目钩虾属一种Grammarussp.、Pseudocrangonix shikokunis和跳钩虾属一种Orchestiasp.归为赝伪生药。木村康一对鼠妇虫的鉴定中说明,当时鼠妇虫的基原中多数是能卷曲成球的,因瘤潮虫属和卷甲虫属形态相似,都能卷成球,且初步证实入药的鼠妇虫最初并非粗糙鼠妇。

图3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和《中药志》中鼠妇虫药材照片

3 粗糙鼠妇和普通卷甲虫作为法定基原始于19 世纪60年代

1960 年,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编著的《药材学》首次将鼠妇虫基原定为粗糙鼠妇的干燥全体,并绘有粗糙鼠妇的图像(原图1269)和鼠妇虫药材的外形图(原图1270)[40]。其原附图图片注明“仿无脊椎动物学教学用图”,考其图来源可能是陈义1954 年出版的《无脊椎动物学》,为典型的粗糙鼠妇图像。然而,其鼠妇虫药材图(原图1270)侧面观头胸节显著,体背面未见颗粒状小结节,尤其是形态呈半卷状,其卷曲程度远超过无球卷能力的潮虫亚目物种干燥后形态的卷曲程度,第七胸节后侧缘平钝,显然非粗糙鼠妇形态,而是接近卷甲虫属的特征,推测该图为普通卷甲虫,而非粗糙鼠妇。1977 年,《中药大辞典》也注明“一般文献多以Porcellio scaberLatreille 作鼠妇,但在目前商品中,很少使用”[15]。

“平甲虫”一名始出1961 年出版的《中药志》。作者根据从上海、湖南等地所收集样品,将品种基原确定为Armadillidium vulgareLatreille,并拟定其中文名为“平甲虫”,并在附注中注明“从上海、湖南等地收集的标本皆为平甲虫,因为标本的代表性不够全面,不知其他地区所用之鼠妇虫是否亦为平甲虫,尚待进一步调查”[41]。而后的中药学专著、历版《中国药典》、地方标准或采用《药材学》的说法,或采用《中药志》,或将两者结合,形成了目前不同典籍收载基原不同的情况(表2)。

表2 中药学著作中鼠妇虫基原记载

4 历代本草记载的鼠妇是蒙潮虫属物种

综合本草古籍描述,潮虫亚目现生物种分布范围,笔者认为历代本草记载的鼠妇基原物种是缘潮虫科中华蒙潮虫(图2C),而非普通卷甲虫、粗糙鼠妇或长鼠妇。

在形态上,与历代本草典籍中的药图对比,《本草图经》和《大观本草》(图1A~B)的药图均具明显侧线,粗糙鼠妇、普通卷甲虫和光滑鼠妇(图2A~B、D)无明显侧线,而中华蒙潮虫具明显侧线(图2C);《大观本草》(图1B)的药图侧面观具明显侧结节点,而粗糙鼠妇、普通卷甲虫、中华蒙潮虫和光滑鼠妇(图2)中,仅中华蒙潮虫具明显侧结节点;《本草图经》《大观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和《本草简明图说》(图1A~C、F~G、I)的药图均具明显尾肢外肢,而普通卷甲虫尾肢外肢扁平,不明显(图2B),粗糙鼠妇、中华蒙潮虫和光滑鼠妇的尾肢外肢明显,但中华蒙潮虫的尾肢外肢长于粗糙鼠妇和光滑鼠妇(图2A、C~D)。

在地理分布上,粗糙鼠妇、长鼠妇分布区极为狭窄,不符合古籍“今处处有之”的说法。粗糙鼠妇目前仅记载分布于山西部分地区[34]、浙江天目山和江苏紫金山地区[51],在笔者调查的所有样点中均未采集到该物种。长鼠妇为Shen[52]1949 年发现于云南,此后未见报道,其分类地位存疑。粗糙鼠妇、普通卷甲虫和光滑鼠妇均为生物入侵种。粗糙鼠妇是从欧洲因人类活动而传播到世界不同地方[53];普通卷甲虫和多霜蜡鼠妇原产于地中海地区,也因人类活动现已全球广布[53];光滑鼠妇则是从欧洲、北非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53]。

中华蒙潮虫为中国的本土特有物种,由Dollfus[54]于1901 年作为新种发表。陈国孝[51]记录中华蒙潮虫分布于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王明晓[55]记录陕西、山东、河南、辽宁亦有分布,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为确定药用鼠妇的基原,笔者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1个市(自治州)进行了潮虫亚目样本采集,其中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 个市(自治州)均发现了蒙潮虫属物种,说明其分布范围很广。其中,以中华蒙潮虫、韩国蒙潮虫2 个种最为广布,中华蒙潮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韩国蒙潮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神农本草经》记载鼠妇“生魏郡平谷”[1],“魏郡”即今河北临漳县。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中华蒙潮虫亦符合鼠妇虫的本草典籍记载。在生活习性上,中华蒙潮虫从5 月开始活动,直到10 月北方天气转冷为止[55],亦符合最早在《名医别录》中的“五月五日取”[56]之说。

5 鼠妇虫功效变迁可能与基原改变有关

最早《神农本草经》就有对鼠妇虫功效主治的记载,云:“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水道”[1],唐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补充:“治产后小便不利”[57],宋代《日华子本草》记载:“通小便,能堕胎”[58]。明代以前的本草著作对鼠妇虫的功效的记载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均相差不大,仅有少许补充。至明代,鼠妇虫的功效主治有了较大的改变。《本草纲目》记载:“治久疟寒热,风虫牙齿疼痛,小儿撮口惊风,鹅口疮,痘疮倒靥,解射工毒、蜘蛛毒,蚰蜒入耳”[20]。与明代以前的鼠妇虫功效主治相比,明代以后的鼠妇虫功效主治以止痛、治疗疮症、解毒为主,同时保留了治疗寒热的功效。其后本草或载《神农本草经》所言,或载《本草纲目》所言,或结合两者之言。本草专著鼠妇虫功效主治记载见表3。鼠妇虫功效主治发生改变的时间与普通卷甲虫记载仅在明以后不谋而合,故推测鼠妇虫功效变迁可能与基原改变有关。

表3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著作鼠妇虫功效主治

6 讨论

现代各中药学专著记载鼠妇的基原为普通卷甲虫和粗糙鼠妇,然而普通卷甲虫、粗糙鼠妇是从欧洲地区因人类活动而入侵到中国。故普通卷甲虫和粗糙鼠妇并非历代本草典籍记载的鼠妇虫基原物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绘图显示,全体长椭圆形,无明显尾肢外肢,通体体节、步足黑色可能为最早的普通卷甲虫记录。但此后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否定了《本草品汇精要》的说法,重新将鼠妇虫基原修改为蒙潮虫属物种。由于明代《本草纲目》后有较大的改变,结合《本草品汇精要》中对鼠妇虫的绘图无明显尾肢外肢的信息,笔者认为鼠妇虫的药用功效的变迁可能与基原改变有关。推测明代中后期,随着欧洲15—17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运动,普通卷甲虫逐渐入侵中国,并在后期取代了中国本土潮虫亚目的物种入药,并进一步反映在鼠妇虫的药用功效变迁上。粗糙鼠妇、普通卷甲虫及现在药材中大量存在的光滑鼠妇均是从欧洲地区入侵至我国的物种,其何时入侵到我国,需要使用分子生物学或考古学等手段来进一步证实。

药用基原的变迁可能导致了药用功效的变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古方加减时鼠妇虫应给付蒙潮虫属物种,而民国以后方剂、成药中使用鼠妇虫的,应给付普通卷甲虫。《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鼠妇虫,建议分列为2 种药材——鼠妇虫和平甲虫,平甲虫基原物种为普通卷甲虫,鼠妇虫基原物种应修订为中华蒙潮虫,两者的成分、药理、药效差异应经实验研究进一步确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