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石上梅,钱忠直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北京 100061)
逐步建立和完善提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
——解读《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石上梅*,钱忠直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北京 100061)
着重解读即将执行的《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标准的增修订内容和特色,反映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高水平,对于中药药品监管工作、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和公众健康,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对于理解、领会和执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质量标准
作为保障国家药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法典——《中国药典》2010年版,按照编制大纲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及具体要求,已完成了编制和颁布工作,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药典》2010年版充分借鉴和利用了国内外药品标准的相关资源,按照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的各自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药品标准检验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在凡例、正文、附录等方面均有全面提高;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与以往版本 《中国药典》相比,亮点纷呈,值得关注。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品种达到了基本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该版 《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总计4 567个,其中新增品种1 386个,新品种增幅达43%,修订幅度达70%,均为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其中,一部中药新增品种占《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二、三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全部新增品种总数的73.5%,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总数的88.9%,中药品种收载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尤其是新增了长期以来欠缺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标准,中药饮片标准达到822种。对于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已经收载的中药品种,其中55.4%在安全性和质量有效可控性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93.5%的品种进行了标准化的规范;对标准坚持科学、实用和规范相结合,坚持保持标准先进性的原则,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在药品标准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对药品安全性控制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药品质量可控性的要求;更加注重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建立和修订了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并有所突破与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提高符合中医药特点、反映中医药理论特色的中药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饮片标准只有23个,而2010年版(一部)通过新建和明确分类定位的方法,中药饮片标准达到822个,已经完全覆盖了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饮片目录,基本构建了以 《中国药典》为中药饮片标准主体的中药饮片标准体系框架。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缺乏明确的定义,各种中医药古籍和现代教课书众说纷纭,严重影响了对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在制定过程中,经药典委员和专家的充分讨论,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 “凡例十三”中定义为 “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据此,可将饮片和药材明确界定,既回答了中医配方和中成药生产投料究竟用的是药材还是饮片问题,也为中药材和饮片下一步的质量监管提供依据。由于明确了直接入药者均为饮片,因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成药处方中的药味全部改用饮片名称表述,在标准收载体例上亦明确了 【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等内容均为中药饮片的属性。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要求中药标准无论是新增还是修订完善,都要系统考虑、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尽可能在质量控制项目不存明显的落差和缺失。
首次对原标准[包括拟新增品种和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全部修订品种]收载的方法进行了全面验证和复核,使质量标准控制整体水平和系统性、可行性、规范性大大提高。
对中药材、中药饮片标准中的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有关物质等可能影响质量和安全的一般检查项目全面增补完善,做到标准不缺项。《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各类检查1 465项,而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单新增各类检查就达1 868项。仅是在灰分或酸不溶性灰分小于2%时,标准才不列此项检查控制项目。
强调标准控制的整体协调,对于中成药同系列品种,我们按同一个要求进行研究和提高,力争做到系列品种标准基本一致或大体一致,如清开灵系列制剂、双黄连系列制剂、地黄丸系列制剂等。对《中国药典》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已经测定的项目,依据研究成果,建立相应的检测项目,对于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新增的控制指标和项目,强调中药标准自药材、饮片到中成药控制的系统性、均衡性和全面发展。如山茱萸控制马钱苷的含量,相应的17个含山茱萸或酒萸肉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再如何首乌测定二苯乙烯苷,12个含何首乌或制何首乌的中成药进行了相应的控制。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较2005年版(一部)相比,中药标准从安全性、有效性、专属性控制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标准控制水平明显增强,在体现中医药特点上尤为突出。
鉴于中药成分复杂的特点,化学的颜色或沉淀反应和光谱鉴别方法不适用于作为一个复杂体系的中药标准分析方法,无法体现方法的专属性,因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不再使用。而作为能够保证中药标准专属性和特征性的显微鉴别(横切面或粉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2005年版(一部)收载显微鉴别620项,而2010年版(一部)单新增显微鉴别就达633项,其收载总数为2005年版(一部)的202%;除矿物药外,所有的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中成药标准中,基本都增加和修订补充了能有效鉴别所含成分专属性强的薄层色谱鉴别,2005年版(一部)收载薄层色谱鉴别1 507项,2010年版(一部)新增薄层色谱鉴别2 494项,收载总数为2005年版(一部)的266%。充分体现了 《中国药典》中药标准在专属性控制方面的提高。
由测定指标成分逐渐向测定活性成分转变,由单一指标成分定性定量向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转变。建立了与质量(品质)直接相关、能体现中药活性的专属性检测方法,改变了中药质量标准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
如肿节风,原测定的 “异秦皮啶”为非特征、非活性有效成分,改增加测定具有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 “迷迭香酸”;独一味原标准中测定的木犀草素为水解后的黄酮苷元类成分,既无专属性又无质量控制意义,现改测独一味专属的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山栀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苷甲酯。又如常用中药远志,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的成分主要为皂苷类、酮类和寡糖酯类成分,在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含量控制的指标为远志酸,是水解产物,且水解后结构有改变,副产物也多,作为控制远志质量(品质)的指标,其专属性和准确性都不强,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不妥,2010年版(一部)改为测定细叶远志皂苷(碱水解后产物单一)、远志酮Ⅲ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将远志所含有的3类主要成分的代表都进行了检测,通过对与其质量相关的专属性、多指标成分的控制,保证了远志药材和饮片的质量。类似此类的新增和修订约占总项目的半数以上。再如分清五淋丸中大黄在方中起消炎作用,因此测定有相应活性的游离蒽醌含量;大黄清胃丸等10个品种中大黄在方中起泻下作用,因此测定具有强烈泻下活性的结合蒽醌含量。
再如黄连,在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仅测小檗碱单一成分的含量,但小檗碱在黄连、黄柏等多种植物中均有分布,作为黄连质量控制的唯一指标,其专属性和质量可控性较差。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技术,即用一个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同时测定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4种成分的含量,可控成分的含量限度要求为9.6%,既体现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要求,又节省了成本,大大节约了对照品的消耗,同时从整体上体现了黄连有别于黄柏等的活性特征。
中药是一个成分复杂的体系,其功效往往是多种成分作用的体现,这也恰好符合中医整体作用的特点,故再以某种单一成分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已不能较好适应中药质量控制的要求,需要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就现阶段科学发展来看,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能够基本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符合中药质量控制中具有整体、宏观分析的特点;采用了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检测技术,更好控制中药整体质量的变化和均一程度,较全面地控制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结合专属性鉴别和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可行模式,符合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同时,采用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还可以保证同一产品不同批次之间的质量均一性,减少批间差异以及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差异,保障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均一性。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选择的在中药注射剂、中药提取物和少部分中成药质量标准中采用HPLC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控制产品质量,共有1个注射剂标准、5个口服固体制剂标准和5个提取物标准建立了HPLC色谱指纹图谱,另有1个口服固体制剂和10个提取物标准建立了HPLC色谱特征图谱。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11项,指纹图谱11项,在整体性控制中药质量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高度重视中药的安全性控制,对枸杞子、山楂、人参、党参等用药时间长、常用药等品种增加了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检查,限度与国际保持一致;对中药注射剂全部增加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检测;对易霉变的酸枣仁、桃仁、杏仁、胖大海、僵蚕、陈皮等首次增加黄曲霉素的限度检查要求。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提倡绿色环保的概念,全面禁用苯作为溶剂,所有采用含苯的分析方法均重新修订;生产工艺使用有机溶剂的中成药,增加了有机溶剂残留检查的要求;对于川乌、草乌、马钱子等剧毒的中药饮片,采用更精确的HPLC方法来替代原来的薄层色谱半定量限量检查方法;中成药处方中含化学药品的品种均建立相应的含量测定项目并制定含量限度范围,含小剂量化学药品的甚至增加了相应的含量均匀性检查。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使得部分药品标准已达到或超越国际同类标准水平。
千里光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发现的有严重肝肾毒性植物,国际上已基本禁用,造成含千里光的中成药出口受阻,同时含有千里光的中成药的安全性也遭到了质疑。经大量研究发现,中国产千里光与国外报道的种不一样,其所含有吡咯里西啶类毒性生物碱——阿多尼弗林碱(adonifoline)的含量极低,有的甚至检测不到,为保证用药安全和控制药品质量,采用检测灵敏度高的LC-MS方法对痕量的阿多尼弗林碱进行限量检查,既保障了使用,又保证了安全;采用同样方法的还有川楝子和苦楝皮,用于控制毒性大、量微的川楝素含量。
该项技术首次用于中药标准中,主要是对于蛇类药材物种鉴定采用了DNA分子鉴定技术,并研究采用了试剂盒,操作时间大大缩短,精度提高,DNA技术的采用,对控制假冒伪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方法是一种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薄层色谱分离得到的结果,除了鉴别真伪之外,还能知道其中哪些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主要用在生地黄标准中,解决了地黄标准采用梓醇薄层色谱鉴别重复性不好的问题。
我国中药和民族药工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药材资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在其中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余种,有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但其50%左右的需求量仍依赖其野生药材资源。中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采挖和使用,加剧了野生药材资源分布的不断减少,许多药材的野生资源分布由过去的10余省区缩小到1个省区、甚至更小的范围,许多野生药材资源的供应量已在萎缩,相反市场对此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药材资源问题已日趋成为制约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医药这项传统医药产业得到健康、稳步继承、发展和提高,对中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鼓励栽培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变得刻不容缓和日益严峻。为了更好地体现上述理念,《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在标准制定中,更加强调和引导使用栽培品或人工品来替代处于濒危的野生资源。
如人参项下将山参删去,改为收载已实现产业化的林下山参;中成药中使用麝香和牛黄的除极少数获国家林业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品种外,绝大部分处方改为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
野生石斛资源国内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将石斛的基源植物重新定义为 “栽培品的近似种”;川贝母野生资源由于多年采挖已趋匮乏,伪品充斥市场,此次新增两个栽培品种来源;对于生长于青藏高原海拔3 800~5 000 m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藏药材 “独一味”,目前还难以人工栽培,为体现保护其紧缺的野生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将其使用部位由带根的全草修订为地上部分,保留根部以利于其再生,从而保护资源和当地的生态。通过标准的修订,保护药材野生资源,鼓励开发使用栽培资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针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 【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和 【注意】等进行了规范。对阙如、不完善以及错误的地方,在广泛考证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做好补齐、完善、勘正等工作。以最简练的中医术语概括中药的作用,力求符合中医药的习惯用语,一般不使用西医术语。同时规范用法与用量,将内服、外用分开描述,准确到位;对于不断丰富的服药方法、特殊煎服用法亦有所体现,尤其毒性品种的特殊用法,更详尽标明。而在 【注意】中,主要根据临床实践及药理毒理研究进展,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系统写明中药的妊娠禁忌、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禁忌及毒性药物禁忌等;对于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临床不良反应的收载问题,持以慎重的态度,对于无循证医学依据,不能明确因果关系,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核准的不良反应报道不载入 《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为不影响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发挥,在凡例中说明药典用量仅为参考使用剂量。
《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以来,药材拉丁名长期采用的是药用部位在前、药材名在后的命名原则,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药材名在前、药用部位在后的命名原则。为了与国际接轨,经反复讨论,《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决定采用药材名在前、药用部位在后的命名原则,并对所有的药材和单列饮片进行了规范修订。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根据 《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所记录的植物拉丁学名,对部分原植物的拉丁学名进行了勘误和修订,修订29种原植物的拉丁学名,包括属名或种名应用错误、拼写错误等,其中拼写错误16处,定名人错误2处,删除1处,异名10处。
综上,《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在充分借鉴、应用国内外先进科学研究基础上,在充分体现逐步建立和完善提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的理念下,在确保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前提下,着力解决了制约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了药品标准质量的控制水平,着力体现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和坚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高水平,对于中药药品监管工作、对于围护公众用药安全和公众健康,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更将有助于扩大 《中国药典》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升《中国药典》的权威性。
*石上梅,E-mail:ssm@chp.org.cn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