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方兴未艾的湄潭茶业

时间:2024-07-28

罗睿,程升国,陈正芳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贵州湄潭 564100)

方兴未艾的湄潭茶业

罗睿,程升国,陈正芳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贵州湄潭 564100)

贵州湄潭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树品种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县。通过对湄潭县2015年茶产业现状的调研,分析湄潭茶产业发展优势及成效,提出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立足基地、品质、品牌、市场和产业链,努力将湄潭打造成全国茶产业强县。

湄潭;茶产业;优势;十三五

湄潭,因水得名、以茶闻名。久负盛名的贵州湄潭其茶文化历史之久、茶树品种之齐、茶叶产量之大、名优产品之多、茶人传播之广,在全国茶界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的湄潭,紧紧围绕茶做文章,坚持“提升提档茶品质、做深做足茶文化、打造打响茶品牌、拓宽拓展茶市场”工作思路和打造中国茶业强县的目标要求,厚积薄发、提速赶超,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1 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

1.1 茶产业情况

2015年,湄潭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76万公顷,其中叶用茶园3.41万公顷、果用茶园0.36万公顷。全县无公害茶园普及面积3.38万公顷,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0.06万公顷,有机茶认证面积0.32万公顷,无公害认证面积1.34万公顷。茶园分布15个镇、113个村、8.8万余户、35.1万余茶农。全县共有有机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77个,涉及带动茶农3.7万户,辐射茶园面积3.7万公顷。

湄潭全县茶叶总产量41238.62吨,总产值280459.71万元,同比增长15.48%和10.34%;其中名优茶产量19752.78吨,产值258565.6万元。有机茶产量3993.23吨,产值43682万元;绿色食品茶产量1530吨,产值2897.76万元。

1.2 茶叶交易加工情况

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中国茶城日均交易量达71430公斤以上,日交易额586万元;最高日交易量120吨,交易额1100万元。主要产品有贵州针茶、湄潭翠芽、遵义红茶、遵义毛峰等,并以散茶的形式销往安徽、浙江、江苏、广西、福建、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湖北等地。

湄潭县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年交易茶青32500吨,交易额135800万元。全县茶叶收购、批发、零售的经营户有174家,其中县城154家,永兴镇20家,年收购、销售各类茶产品19530吨,销售收入133399万元。“湄潭翠芽”专卖店218家,其中省内142家,省外76家,遍布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济南、广东、重庆等城市,全年销售收入47090万元。全县共有茶馆、茶楼、茶座、商务会所、休闲会所等涉茶服务行业300家,投入资金4500万元,经营场地总面积5万m2,就业人员1800人,年营业收入8200万元,全年接待195万人次。同时,全县共有茶机代销企业及茶叶机械加工户8家,全年共生产、销售各类茶叶机械2000台(套),销售收入2400万元。

2 湄潭茶产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湄潭年均气温14.9℃,降雨量1100 mm以上,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山地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2.8%,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有机质丰富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有核桃坝、翠芽27°景区、永兴万亩茶海、随阳山、云贵山等众多优质茶叶产业带,是出产优质茶、生态茶、有机茶的好地方。

2.2 交通区位后发赶超

在“多彩贵州”品牌影响下,随着贵州旅游热的兴起,交通枢纽建设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贵广高铁的开通,贵州已成为西部12个省(区、市)中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湄潭县城距遵义新舟机场仅30余公里、贵阳200余公里、重庆300余公里,杭瑞高速、道安高速,326国道、204省道,正在兴建的湄(潭)石(阡)高速、遵(义)余(庆)高速、机场高速交汇于湄潭,已规划建设7个下匝口。201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规划建设的攀昭黔铁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湄潭,占地1.14公顷、总投资1790万元的沿江渡港口(位于石莲镇,距县城约63公里)竣工投用,年旅客吞吐量近67万人次的遵义机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机场至湄潭轻轨纳入市“十三五规划”等等,说明湄潭的海陆空立体式通道网络正加速形成,立体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3 茶园面积优势明显

2016年,湄潭县已有茶园面积近4万公顷,其中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 3.38万公顷,占比84.5%;茶园面积333.33公顷以上的核桃坝、金花、新街村、大庙场、龙凤、梁桥、中华、流河渡、马义、德随阳山、观音阁、杨家山、梅子坝、群丰村,西河、下坝、三联村等茶叶专业村41个,总面积2.02万公顷。全县种植茶叶0.67至2.00公顷的大户3387户,面积3140公顷;2.00至3.33公顷的大户107户,面积260公顷;3.33至6.67公顷的大户68户,面积300公顷;100公顷以上的75户,面积1800公顷。2000公顷以上的镇8个,333.33公顷以上村41个。

2.4 茶叶良种化程度高

全县现有茶园无性系良种达99%以上,茶树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419、502、601、701、809)、湄潭苔茶、福云6号,调整种植新品种金观音、金牡丹、黄金桂、黄金芽、中茶108等茶园面积3333公顷。

2.5 加工能力基础雄厚

全县各类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大户共528家,其中注册38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50家,有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称兰馨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4家,阳春白雪等为代表的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加工大户143家,从业人员约25000人。为进一步深化行业整合,按照“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2014年6月,由兰馨公司等80家黔茶企业联合成立智慧黔茶联盟,采取“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助推 “黔茶出山”“联盟+企业+核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产业模式为贵州茶产业集合发展助力,生产品类除“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外,同时也有贵州针茶、毛尖、毛峰、竹绿、大宗绿茶、砖茶、黑茶等。全县年生产能力7万吨;厂房面积23万平方米,生产、加工机具8560台(套),茶叶主要销往安徽、浙江、江苏、广西、福建、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并远销香港、台湾、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2.6 品牌管理科学规范

2003年成立了贵州省湄潭县茶业协会,茶叶公用品牌纳入湄潭茶业协会管理。2015年3月发布了“湄潭翠芽”“遵义红”新的地方标准,对品牌制定了“五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监制、统一宣传推介、统一有偿使用)。目前,全县茶叶商标368余个,公用品牌“湄潭翠芽”和企业商标“兰馨”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 “湄潭翠芽”品牌价值16.38亿元;“湄潭翠芽”荣获48次中国国家级金奖,“遵义红”荣获全国十大红茶称号;2015年8月,“湄潭翠芽”“遵义红”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分别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黔茗茶业公司“黔茗”牌湄潭翠芽、阳春白雪茶业公司“贵芽”牌湄潭翠芽、盛兴茶业公司“盛兴”牌遵义红茶等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1月,“湄潭翠芽”“遵义红”茶制作技艺还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贵州省重点主打的茶叶品牌“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湄潭就占一绿一红两个重要品牌。

2.7 质量安全是基础

质量安全是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湄潭是国家级农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县,茶园户籍化、标准化、清洁化、统防统治的管理措施,生物农药、黄板蓝板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的科学运用为茶青质量安全筑起了屏障。全县有关部门联动行合力,强化属地督促检查和源头管理;大力宣传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增强茶农、企业(户)茶叶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同时发放《湄潭县茶叶加工十要十不准》和《致全县茶农一封信》,宣传引导茶农、茶企自觉维护茶叶质量安全,做到生产减量化、清洁化和质量化。

成立黔北茶叶物资配送中心,在全县各镇建设1家以上茶用物资配送分商店,积极推行茶园农药、肥料等专用物资的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销售备案制度,确保茶园农资投入品的安全与可追溯。

2.8 茶事活动成效颇丰

2015年8月,“湄潭翠芽”宣传石碑落户北京马连道茶叶专业市场。目前,兰馨、栗香、沁园春、黔茗茶业、阳春白雪等一批湄潭茶企,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设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590余家,湄潭茶叶进入安徽鹅桥、老舍茶馆等国内重要茶叶市场和展销平台,实体店覆盖全国绿茶主销区。2015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湄潭县以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骄人业绩和典型示范作用,喜获2015年度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 “状元”;同时湄潭县再次入选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并排名全国第二,获“榜眼”殊荣。2015年还被评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

从2014年起,省委、省政府将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茶产业盛会落户湄潭,秉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坚持以茶为媒、茶旅结合,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介茶旅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陈敏尔“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不断增强贵州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魅力”的指示精神,深化贵州茶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茶文化茶产业的交流合作,随着“相聚多彩贵州 相遇贵州茶香”“国饮茅台 国品黔茶”“茶酒中国行”“丝绸之路 黔茶飘香”等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推介活动相继举行,加快了湄潭翠芽、遵义红、都匀毛尖、绿宝石等为代表的黔茶出山步伐,进一步开拓了市场,增加了贵州茶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9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2015年,县委、县政府努力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机遇,成功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并以 “电子商务引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逐步向旅游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打造湄潭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湄潭县以“网络化、宽带化、无线化”为目标,通信基础设施已实现行政村光纤覆盖率80%、自然村通讯信号覆盖100%,湄潭企业和农民“触网”条件业已成熟。全县共有工商注册网络经营主体101家(企业93家、个体户8家),经营性网店125家,经营性网站94家(交易类网站62家,信息类网站20家,交易兼信息类网站12家),经营项目实现一、二、三产全覆盖。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微信等平台上共运营1000余家网店,企业入驻贵州电子商务云平台达47家,阳春白雪、栗香、黔茗等茶企入选遵义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并成功注册登记黔茶联盟第三方交易平台。于此同时,全县已入驻“四通一达”等快递品牌18个,快递物流企业30余家,快递物流从业人员500余人,乡镇快递网点35个,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3 湄潭县茶叶产业做法与成效

“一业兴,百业旺”,伴随茶叶产业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品牌优势的明显提升,茶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农民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叶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消费,活跃了市场,推进了房地产、建材、运输、餐饮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1)政府重视是关键 近年来,贵州省委、政府把大力发展茶产业作为守住生态与发展的有力抓手,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推进茶产业发展。湄潭作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发展中身先士卒、抢抓机遇,集全县之力从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茶博会展、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扶持,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产业的发展,还积极协调金融支持、项目整合、土地流转等,切实通过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据统计,茶产业让全县5404户贫困户17800人脱贫,其成效和做法还被国家农业部予以了充分肯定。如今,湄潭最富裕的地方就是茶叶专业种植村,“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了眼下最时兴的说法。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茶叶产业的发展确保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8%,其中26万亩计入森林覆盖率的茶园为全县生态建设贡献了9.3个百分点,还有未计入的34万亩茶园为湄潭坚持生态与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湄潭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 “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湄潭县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以“湄潭翠芽”“遵义红”为主的优质茶叶畅销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亲睐,为推动湄潭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施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经济效益不断凸现 茶叶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湄潭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依托一年一度在湄潭召开的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交易博览会的契机,深入挖掘茶文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茶旅一体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形成了桃花江茶博会展中心、核金龙茶海生态园、七彩部落、万亩茶海、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印象湄江河滨公园、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高台奇洞天、仙谷山度假小镇等一批景区景点,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借他山之石,将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旅游结合,打造了“梦里湄江”激情广场文化活动、茶山樱花观赏月、幸福田家沟等丰富多彩的茶事系列活动,为湄潭赚足了人气。目前已被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预计于2018年全面建成。随着“相遇多彩贵州 相聚贵州茶香”宣传推介力度的不断加大,湄潭茶旅建设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茶海之阔,千里迢迢纷至沓来,观“茶海”、住“茶壶”、泡“茶汤”、逛“茶城”、看“茶村”成了茶乡湄潭的重要名片。

(4)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作为“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的湄潭县,依托生态优势,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巩固、扩大茶园基地和发展连片茶园基地的原则,以建设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打造了“一城五园”,即中国茶城、核桃坝——金花——龙凤茶树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示范园、云贵山有机生态茶园、茶产品加工产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国茶海休闲度假中心及全程机械化管理示范园、象山茶博园。在新茶区建设上,着力打造了“高台——金盆——沙塘”优质茶产业带,逐步辐射带动新南、茅坪、石莲等镇产业结构调整。依托茶产业精深加工,开发了茶多酚、茶叶籽油、茶树花、茶香酒、茶皂素、茶生物肥料等12类精深加工产品;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科所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了茶产业“接二连三”,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升。

(5)茶叶质量安全有保障 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首责、行业自律”的茶叶安全质量工作机制,农业、茶业、市监、工商、乡镇等多部门联动加大对各地茶园、茶旅景点等重点区域的清洁化管理,严厉打击茶园施用叶面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行为,从而杜绝农药包装、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废弃物的乱丢乱弃,保持茶园清洁,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各产茶镇密切配合抓好茶叶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加大对茶园投入品及施用的管理,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全县上下建成了监管、检验检测、服务保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三级联动,形成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良好氛围,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层层抓落实,安全防范有保障。打铁全靠自身硬,湄潭茶人将做“干净茶、放心茶、良心茶”的意识深深植入了骨髓。在兰馨公司的兴隆坪茶园基地里,纵横交错的木栈道分布在标准化的茶园中,游客不仅能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欣赏美丽风景,还可以看到一亩亩私人定制的茶园;而在电脑或手机微信客户端的另一头,通过在茶园安装的电子眼视频监控设备,远在千里之外也能看到自己订制的茶叶长势、管理和采摘情况,这种对茶园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摘等进行360°透明监控,并通过互联网公开茶园管理、生产的全过程成为新形势下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消费体验的创新模式。

(6)茶文化研究成果喜人 2014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湄潭县 “中国茶文化之乡”,对湄潭茶文化历史地位和研究成果高度肯定。1939年,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刘淦芝任首任场长。同年,竺可桢校长率领的浙江大学也西迁湄潭办学七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昆虫学博士刘淦芝还被浙大聘为兼职教授,浙大西迁湄潭也为湄潭茶叶的研究、良性种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撑。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与浙江大学在湄潭期间相互合作研究,成功研制出了“湄潭翠芽”的最原始雏样产品——湄江茶,还联合创办了贵州最早的茶叶专业学校——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茶叶专业人才,为今后茶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浙大教授苏步青、钱宝琮、刘淦芝等创办的《湄江吟社》留下了60多首茶诗篇。

为深入挖掘茶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湄潭县非常注重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当年留下的茶工业遗址、40~60年代的茶叶加工生产线、茶机具,张天福、李联标、刘淦芝等茶界泰斗在湄潭取得的科技成果、留下的文献资料得以妥善保存,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先后出版了《茶的途程》《二十世纪中国茶工业的背影》《茶国行吟》《画境诗心》等茶文化(含涉及茶文化)图书;并在贵州省率先启动全县茶文物、古茶树资源调查等茶文化保护挖掘工作。据中茶所和省文物部门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评估,湄潭茶文物的体量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其中保存完好的出口红茶木质生产线等文物甚至是世界仅有的;在民国时期的茶叶生产工厂原址上建设的贵州唯一的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于201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3月贵州茶文化研究院在湄潭挂牌成立。

4 “十三五”展望

在“十三五”期间,将坚定茶产业发展不动摇,稳定茶园面积在4万公顷以上,茶叶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60亿元、综合收入180亿元以上,把湄潭打造成全国茶产业强县。主要的做法是:

4.1 做大基地,茶园由规模化向生态化升级

坚定“全国茶产业强县”目标不动摇;制定好生态茶园建设发展规划;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4.2 做优品质,生产由标准化向高效化升级

通过“茶树良种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环境清洁化、生产机械化”做优品质;推行企业连接茶农,加强茶产业组织化程度;做好茶叶质量检测监控工作;建立有机茶园创建机制。

4.3 做响品牌,产品由品牌化向名牌化升级

加强“湄潭翠芽”“遵义红”两个公用品牌的规范管理,提高产品品质;以贵州茶“一节一会”为契机开展好茶事活动,普及茶文化,增强茶技能,提升知名度,做好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市场占有率,将品牌向名牌升级。

4.4 做活市场,销售由单一化向体系化升级

做大做强中国茶城市场及各镇茶青交易市场;打造中国茶城“一大中心五大平台”:中国最大绿茶交易集散中心,期货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茶旅一体化平台、冷链物流平台。全县建立60个以上茶青交易市场。采取“走出去”方式寻找市场;采取“请进来”方式招商引资;建立“线上线下”营销网络。

4.5 做长链条,加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升级

建立精加工茶企业扶持长效机制;在做好绿茶、红茶品牌同时,开发黑茶、茶多酚、茶籽油、茶香酒等产品;做好茶旅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好茶博会展活动,增强湄潭茶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6 做好裂变 产业由单一发展向三产融合发力

为持续把茶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根据贵州省农委《关于农业产业裂变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将按照先进性、代表性、基础好、资源优的原则,以湄潭核桃坝——金花——龙凤茶旅核心区为中心建立核心示范区,结合示范效应大力推进全县茶园绿色防控和茶叶加工标准化建设,延长产业链实施精品茶庄建设,提升茶产业。

Development of M eitan Tea Industry

LUO Rui,CHENG Sheng-guo,CHEN Zheng-fang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Meitan County,Meitan 564199,China)

Meitan hasa longhistory of tea cultureand isa very importantcounty for tea production in the country for itssuperiorgeographical conditionsand various tea varietie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situation ofMeitan tea industry in 2015,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planning for the “13th Five-Yearplan”,aiming to create a robust tea industry county based on tea production base,high quality,branding,marketand industry chain.

Meitan County;Tea industry;Advantag;13th Five-Yearplan

F326.12

A

2095-0306(2016)05-0012-06

中国茶叶加工 2016(5):12-16,34

2016-07-13

罗睿(1982-),女,贵州湄潭人,中级职称,从事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