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 雪,胡雅菲,李玉星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高血压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因血压长期处于高值,造成脑动脉玻璃样病变,形成位于内膜和内弹力层之间的无结构物质,降低血管弹性,增加脆性,而当血压增高,局部位置在血压的冲击下形成粟粒状动脉瘤,此外血液在入侵管壁后也易形成动脉瘤,当血压水平突然升高,动脉瘤极易出现破裂出血,由此引发脑出血[1]。临床轻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恶性、呕吐及头痛,病情较重常会出现躁动、嗜睡及昏迷等。目前,手术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术后极易发生脑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临床不仅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还应有效预防其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明确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本次研究选取45例本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和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8~65岁,平均(56.12±3.65)岁;高血压病史3~15年,平均(8.95±1.34)年;发病至入院时间3~20h,平均(13.45±3.25)h。
(1)纳入标准:经临床脑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且符合《中国脑出血指南》诊断标准;发病后24h内入院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且术后无其他并发症患者;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发的脑出血;合并肺、肾及肝等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出血位置在脑干、小脑等小脑幕下;既往精神病史,认知功能障碍;陈旧性脑梗死患者。
通过查阅病历,问卷调查对选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进行收集,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脑组织移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GCS评分、血肿量、脑水肿面积及术中严格规范操作情况等[3]。
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情况。调查前应为患者和家属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内容及问卷填写的具体方法,使其能够明确本次调查的意义。问卷应进行统一发放、监督并指导患者进行填写,经研究者检查确认无误后,将问卷统一回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9例,不规范问卷4例,问卷的有效率为91.84%。
血压正常标准: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采用GCS评分,评估患者的睁眼、语言能力及运动能力,3项综合得分表示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其中轻度意识障碍:13~15分;中度意识障碍:9~12分;重度意识障碍:3~8分[4]。
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相关因素赋值,见表1。
表1 相关因素赋值表
见表2。
表2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见表3。
表3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出现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死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常见的且较重的并发症,疾病初期患者意识清醒,随着疾病发展至中期即出现意识障碍、四肢功能丧失、应激性溃疡及昏迷,而在疾病后期出现脑疝,最终引发患者脑死亡[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选取45例患者中,有9例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20.00%。单因素分析脑组织移位、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GCS评分、血肿量、脑水肿面积及术中未严格操作等均为导致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术中严格操作规范等均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1.1 收缩压和舒张压长期处于高值:机体动脉血管壁主要分为三层,其中最内一层较光滑,且严密。若患者长期处于血压高值的状态,又未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极易造成血管内膜破损,使血管壁出现小缺口。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胆固醇,当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其可正常发挥自身功能,参与机体代谢,但当高压破坏血管内膜后,大量胆固醇均会进入,导致斑块沉积血管壁,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斑块会逐渐增多,在高血压的冲击下出现破裂,形成血栓,造成脑部血管腔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梗死[6,7]。
3.1.2 血肿量≥35mL:脑出血发生后,增加脑组织的压力,当血肿量逐渐增加,≥35mL时,会逐渐侵犯周围脑组织,造成组织水肿,若这种病情改变持续较长时间,会导致颅内高压,导致水肿区域小血管出现严重灌注不足,加上治疗造成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机体儿茶酚胺的分泌,同时增加血液中降解药物,对血管造成持续的刺激,引发脑梗死[8]。
3.1.3 脑组织移位:脑组织出现移位后,血肿和水肿占位效应,颅内压力增加,使颅内容积减少,降低脑组织灌注,减缓脑血管血流速度,激活凝血系统,增加血栓的发生率,易引发脑梗死。此外,研究表明,脑组织出现移位后,常会压迫及牵拉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导致供血血管狭窄,并出现痉挛,损伤动脉内膜,造成动脉供血的梗死,形成静脉回流受阻,也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9]。
3.2.1 血压的预防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每日进行定时测量,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药物将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在高压140~150mmHg,低压90~95mmHg[10]。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脉搏变化,若脉搏水平无异常,在术前和术后应尽量维持患者血压在稍高的水平状态,若出现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状态,应及时遵医嘱实施降压治疗和干预。若血压恢复正常水平后又突然出现高值,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其进行相应治疗[11]。
3.2.2 血肿量预防干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体温变化密切监测,大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体温调节中枢丧失功能,由此引发持久性的中枢热,使脑水肿的病情加速恶化,大量乳酸堆积,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12]。此时应给予患者物理降温,采用湿敷协助患者降温,根据患者对热敷和冷敷的感受,选择合适湿敷方法。应用海绵对机体重要部位进行擦拭,如颈部、腹股沟及腋窝等,擦拭过程应注意保暖。对于体温过高患者应采用冷敷降温[13]。
3.2.3 脑组织移位预防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因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疾病一旦发生,病情突然且较重[14]。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应严格、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主要监测的内容包括各项生命体征数值、意识状态改变、瞳孔大小变化,对于出现的异常状况,能够及时、准确进行预测判断,为疾病治疗和抢救争取时间[15]。
综上所述,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脑组织移位等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对上述因素分析,明确其发生机制,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上述因素发生的同时,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