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红 赵秀萍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以往对于肠梗阻的检查主要依靠X线腹部平片, 其正确率较低, 且对病因诊断具有局限性。而螺旋CT能正确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梗阻的严重性, 并且能显示病变肠管血供情况,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44例肠梗阻CT检查资料, 旨在探讨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组44例患者, 男性28例, 女性16例, 年龄22~93岁, 平均74岁, 主要症状有腹痛, 腹胀, 呕吐,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临床首诊均为肠梗阻。
全部患者均行全腹部平扫, 41例同时加增强扫描,扫描机为GE公司Prospeed AI螺旋CT, 层厚10 mm, 螺距1.0, 病变区行3~5 mm薄层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海醇, 共100 mL, 注射速度3.0 mL/s, 增强扫描时间50~70 s,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
本组44例患者均经手术及临床证实, 肠肿瘤23例包括: 升结肠肿瘤5例, 横结肠肿瘤1例, 降结肠肿瘤12例, 乙状结肠肿瘤3例, 直肠肿瘤2例, CT表现为肠管壁局限性层厚, 肠腔狭窄, 增强后中度强化, 以上肠管扩张积液; 肠粘连7例, 既往均有腹部手术史及反复肠梗阻病史, CT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液, 有液平, 结肠未见异常, 经临床保守治疗后缓解; 疝6例, 其中腹股沟疝4例,脐疝1例, 切口疝1例, CT显示小肠梗阻; 肠套叠4例; 肠扭转2例, 其中小肠扭转1例, 乙状结肠扭转1例, CT表现乙状结肠壁广泛增厚, 术前误诊为乙状结肠肿瘤; 阑尾周围脓肿1例; 粪石1例(图1)。
图1 不同类型肠梗阻CT表现 1A、1B: 为同一病例, 结肠脾曲肿瘤并以上肠管扩张; 1C: 脐疝, 小肠梗阻; 1D: 阑尾周围脓肿, 小肠梗阻
1E: 肠系膜呈漩涡状扭转, 小肠梗阻; 1F: 乙状结肠扭转, 壁增厚, 术前误诊为肿瘤; 1G、1H: 为同一病例, 回肠末端套入升结肠,, 呈三明治征, 并小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或通过发生障碍, 同时吸收气体和液体的功能减弱或消失, 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传统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诊断正确率低, 对于梗阻部位及原因更难做出正确判断。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图像层厚薄, 能显示肠梗阻细节, 有利于肠梗阻病因和部位的诊断, 特别用CT增强扫描可观察病变部位血运情况[1]。
肠梗阻部位的CT诊断: 梗阻段以上肠管扩张积液,小肠扩张直径超过3 cm, 右半结肠扩张直径超过7 cm,左半结肠直径超过5 cm, 即可诊断为肠梗阻。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萎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明显的“移行带”, 即为梗阻部位, 也是寻找肠梗阻病因的关键。由于小肠较长, 而且相对位置不固定, 梗阻部位判断相对困难, 回盲部病变引起的全小肠梗阻容易明确梗阻部位。空肠有较多的环状皱襞, 回肠皱襞较少, 从扩张与萎陷肠管的相对长度及肠黏膜皱襞形态判断梗阻部位,如扩张肠袢数量少, 多位于上腹部, 则梗阻部位位于空肠; 如多数扩张回肠布满全腹部伴较多液平面, 则梗阻部位位于回肠末端。升、降结肠位置固定, 发生梗阻时容易判断, 乙状结肠及横结肠位置变化较大, 从直肠或结肠的固定部位双向追踪结肠走行比较容易发现梗阻部位。
肠梗阻病因的CT诊断: 仔细观察移行带区域, 初步判断有无肿瘤、肠扭转、疝及肠套叠等, 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梗阻, 其CT表现不同: ⑴肿瘤引起的肠梗阻CT表现为移行带软组织肿块或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 增强扫描中度强化, 肠腔狭窄, 与近端扩张肠管形成鲜明对比, CT检查可同时显示肠腔内外和肠壁情况,以及周围组织侵犯程度、范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 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2]; ⑵粘连性肠梗阻多有腹腔手术史及反复发作史, 多为小肠梗阻,表现为近端肠管明显扩张, 远端肠管无扩张, 移行带肠管变细, 呈“鸟嘴样”狭窄, 局部系膜充血、肿胀、增厚, 若移行带无明确器质性病变, 肠壁光滑, 结合手术史, 可考虑粘连性肠梗阻, 但区分粘连性肠梗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较困难, 小肠壁渐进性增厚是粘连性肠梗阻需要手术治疗的一个可信指标[3]; ⑶肠扭转见肠管、肠系膜血管聚集, 呈典型“漩涡征”, 肠壁及肠系膜肿胀, 密度增高; ⑷腹外疝表现腹股沟等处见肠管影,CT术前容易诊断; ⑸肠套叠常位于回盲部, CT表现为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 呈典型“三明治征”, 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 如肿瘤、脂肪瘤等, CT术前易漏诊; ⑹其它, 如粪石、慢性炎症、肠麻痹、肠外病变等。
绞窄性肠梗阻的CT判断: 绞窄性肠梗阻为肠梗阻的基础上并发肠管血运障碍, 导致肠壁坏死、穿孔, 继发腹膜炎, 死亡率高, CT表现为: ⑴肠壁增厚, 小肠肠壁增厚>3 mm, 中心为低密度坏死, 呈多层环状改变, 称为“靶征”; ⑵肠腔内出血, CT值增高, 与增厚肠壁形成“同心圆征”; ⑶肠壁积气或门静脉气栓, 伴血性腹水,提示肠壁绞窄坏死[4]; ⑷肠系膜水肿, 密度增高, 边缘模糊; ⑸增强扫描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减弱。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高, 及时正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及手术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螺旋CT对诊断肠梗阻有极大的帮助,有效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严重程度, 能有效指导临床诊治, 判断预后, 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1] 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 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CT 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4):558-559.
[2] 陈阿梅.16层螺旋CT在结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11): 1296-1298.
[3] 刘磊,宋殿行,杨新国, 等.粘连性小肠梗阻肠系膜血管CTA表现: 基于治愈方式的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6):811-813.
[4] 丁杰,张忠民,王润华. 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21(2):119-1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