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髂筋膜+骶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①

时间:2024-07-28

杨 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麻醉科, 江苏 泰州 225500)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内较为多见的疾病[1]。近年来,神经阻滞已被广泛运用于多项手术上,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仍年髋关节置换术上已取得较高的效果,但是麻醉平面难以精确控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3]。髂筋膜阻滞可在超声辅助下完成,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研究发现,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较高[4]。但是目前关于髂筋膜阻滞联和骶丛阻滞联的联合使用安全性以及镇痛效果等是否高于传统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髂筋膜+骶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05~2020-06我院76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于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2)患者无麻醉药物禁忌证;(3)患者无神经系统疾病;(4)两组患者术前腰麻评分为0~1分。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异常;(2)患者存在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3)患者长期服用镇痛药物;(4)患者为妊娠期女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常规组(n=37)和实验组(n=39),常规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62~86岁,平均(75.29±2.58)岁,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平均(21.41±1.23)kg/m2,实验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61~85岁,平均(75.34±2.36)岁,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平均(21.41±1.23)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均禁食禁饮,手术前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视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连接面罩吸氧器,并输注复方氯化钠(江西东亚制药有限公,国药准字H36020160 )300~500mL。常规组接受蛛网膜下腔组织,侧卧位在腰3~4椎间进行蛛网膜下穿刺,注入0.5%布比卡因局麻药2~2.5mL。实验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骶丛阻滞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在索罗声公司S-NERVER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超声辅导下,于患病侧髂前上棘内侧放置高频探头,暴露腹内斜肌和缝匠肌,并确认髂筋膜,使用平面内技术将22G穿刺针刺入并达到髂筋膜,同时注入0.3%罗哌卡因(AstraZeneca公司,进口药品注册号:H20140763)35mL,5min后在超声辅导下进入骶丛神经阻滞,凸阵探头置于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与髂后上棘连线的内侧1/2部分的下缘水平,探头向内下滑动,暴露坐骨大孔,定位到骶丛,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到达骶丛后注入0.3%罗哌卡因15mL,阻滞操作完成,患者平卧位,常规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在麻醉完成后均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完成时以及术后24h疼痛程度;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对比:由相关护士术在术中详细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起效时间。(2)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结束后0.5h、手术后2h以及术后12h疼痛程度对比:由相关护士在手术前、手术完成时、手术后2h以及术后1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总共10分,无痛记0分,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由相关护士详细记录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头痛)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对比

相比于常规组,实验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起效时间均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结束后0.5h、术后2h、术后12h疼痛程度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结束后0.5h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以及术后12h,实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者手术前、手术结束后0.5h、术后2h、术后12h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5%(4/39)与常规组16.21%(6/3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通常使用椎管内麻醉,虽然镇痛效果较高,但是由于交感神经节纤维阻滞的因素,造成术中的血流动力波动较大,且部分患者对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敏感性更高,麻醉难以控制,容易出现生理紊乱[5]。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地麻醉方案是较为重要。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髂筋膜阻滞和骶丛阻滞联合运用,探讨其联合运用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是否在传统蛛网膜下腔阻滞之上。

髂筋膜阻滞能够有效阻滞间隙内的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等引起髋部、膝部以及小腿中段近侧前部的皮肤以及深部组织麻醉效果,而骶丛阻滞又被叫做骶骨旁坐骨神经阻滞,且阻滞范围包括了整个骶丛,不仅对坐骨神经和分支有效,对于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效果也较高。韩俊等[6]发现:联合阻滞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P<0.05)。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比于常规组,实验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起效时间均更长一致。本次研究采用的髂筋膜阻滞和骶丛阻滞相比于传统蛛网膜下腔阻滞,外周神经阻滞能够直接注射局麻药物对神经干区域进行麻醉,能够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麻醉和镇痛效果均较高。本研究表示:术后2h以及术后12h时,实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在手术开始时和手术开始后30min与常规组相比不具有差异性,这可能是因为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股外侧皮和腰丛神经的阻滞欠佳,可能与患者的皮肤松效果有关。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5%(4/39)与常规组16.21%(6/3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髂筋膜阻滞和骶丛阻滞联合运用安全性较高。我们推测因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穿刺点距离股神经和血管较远,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和药物中毒的风险更低。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发现髂筋膜阻滞和骶丛阻滞联合运用效果较高,但本次研究可能因为病例收集较少等因素,导致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

综上所述,髂筋膜+骶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较高,阻滞时间更长,且镇痛效果更高,安全性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