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探讨

时间:2024-04-24

王冬芳+邰秀军

摘要: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并进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路径致使本科生的科研流于形式,成果的社会价值不大。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路径,提出了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法,对目前的本科毕业生特别是独立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在我国,许多学校都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一些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大赛等。大部分学校在大学生毕业时都要求学生写了一篇老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从教育培养目标来看,这也没什么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四年,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综合知识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用得着。然而,在实践中,学生由于完全没有学过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加之从小没有创新思维训练,所以当布置给一个课题或项目时,完全没有思想,在程序上“老虎吃天,无法下嘴”,以至于衍生出许多的问题,以致于说起本科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们和学生都犯愁,不仅损害了大学的形象,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影响。

一、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抄袭变花样

中国有句古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一些大学生误以为真,以为论文本身就是你抄我,我抄你。加之,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中学老师经常让他们摘抄优美词汇,然后运用到作文中,就能得到高分作文,所在学生并不会自己进行研究设计,得到论文任务后,就开始运用互联网,期刊等查找资料,如果有合适于所给论文的主题,就一抄了事。

近年来,学校教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加大了对抄袭论文的打击力度,但主要的方法是依赖仪器,如查重软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生们想到的办法千奇百怪,有的把顺序打乱的抄,有的抄单位总结的不公开调查报告,有的从其他非公开的来源抄,以致于只要骗过了机器,就行了。论文的可读性已经完全没有了。

2.编造数据

大量的毕业生在开始写论文阶段,还是把做科学研究和写论文做为了一项高尚的事情,也下了决心好好工作。但由于社会科学中各个因素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譬如,调查的数据如果没有很好的被控制,数据的误差就会很大。这样的数据就不能使用。另外,大学生出去做田野调查,由于不会和调查对象很好的沟通,加之没有经费,在调查时,经常会被调查对象拒绝,学生获取不了数据,但目前一些学校,硬性要求学生的论文必须有调查支撑论据,所以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性不断衰减,最后干脆编造假数据。

这也与目前的学术大环境有关,在一些国家,学术造假是严重的可耻事件,一旦某个学者被查出学术造假,很大可能职位不保,但在中国没有那么严重的利罚,大家都相互理解,认为论文本身就是假的,又没有什么用处。还不都是为了应付上边呀。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不把論文当回事,需要数据时,也不去费劲的调查,而是编造数据,编造图表。

3.代购代买,请枪手代写

一些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干脆就一个字也不想写,要么请别的学校的同学帮忙找一份没有公开的,已经参加过答辩的同学的论文,要么直接在网上找到一些提供论文代写代发的论文中介,进行论文卖买。或者掏钱让别的水平高的同学代写。在答辩时,答辩老师通过询问就能够发现这个同学对自己的论文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论文本身本看,又没有太大的问题,也只好不了了之。

以上种种行为,根本没有达到目的,甚至在学生的培养中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学生误认为这就是科学研究,这就是发表论文,把原来视作神圣的东西看低了,轻视了,对他们的“三观”也是极不好的。必须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真正的科研项目,从过程上进行科研考核,而不仅仅是只从结果上进行考核。下边的一节,我们从本科生如何真正开展科研活动开始分析。

二、本科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方法探讨

1.本科生的参与路径

从教育规律看,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决定了大学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工作者指向科学目标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又渗透着科研的成分,即包括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精神及态度、方法。当然,其科学研究是限定在教学本质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它不仅服从科学的逻辑,追求科学的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服从教育的逻辑,追求教育的目标。

根据这一理论,在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逐次开展。

其一,开展科研小组建设,结合本科生学习研究方法论课程,设立不同类型的科研小组,鼓励科研小组发现科学问题,并与研究方法论课程相互反馈;其二,开展调查实践研究,结合本科生学习社会调查学和统计学的课程,并在科研小组发现的社会问题基础上,开展小规模的抽样调查,并进行一些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与统计学课程相互反馈;其三,开展科研平台建设,使本科生能够建立良性的科研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包括不同科研小组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甚至可以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也可以通过参与“挑战杯”等科研竞赛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科研训练与所学课程如“论文写作”相反馈,并重新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具体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2.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

另外,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要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本科生没有一点科研经验,需要指导导师的指导。在学习上,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本科生重点在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指导教师应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表现,并经常与学生做一些个人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中的困难和进步,并从中发现规律;在定量研究中,指导教师应搜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参与程度等数据,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分析,找到影响本科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良性互动的因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发生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讲座、讨论、调查等手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

三、结论和总结

从理论上说,本科生参与科研应该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本科生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其评价标准不应该是、至少不全是科研成果的本身,而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在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过程远比成果重要。从这种意义上看,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关注点不应该是科研成果,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过程的训练重于结果的获得”。因此,以本科生的研究性教学为切入点,以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为结果导向,针对本科生的学习特点,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过程训练开展研究。

总之,在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时,应寻找科研与学生就业的最佳契合点。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很大,如果一项工作不能与本科生的就业相联系,就很可能吸引不了本科学生的兴趣而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在建立科研小组,发现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时,就要与学生的就业意向相联系,使学生觉得做科研既能巩固所学,也能为自己以后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增加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艳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64.

[2]王蜀磊.毕业论文写作[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冬芳(1965-),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邰秀军(1972-),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