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梁朋,郭玲,王伟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是我国实施人才培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育人的重要摇篮,集中全部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全员协同育人的目的是高校面临且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基石。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是指高等学校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可以从三个维度对“课程思政”进行剖析:一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的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开设的相关教育教学环节时时、处处体现思政育人的影子。教师不仅可以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成为学生性格、品行、品位塑造养成的“大导师”。二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课程思政具有形而上学的属性。它是一种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指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围绕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含的内容,并有机地将它们集成到各种课程,从而实现价值的有机统一指导、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三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仅是开一门课或增加一项活动,而是通过课程的优化、专业教材的改进、设计的提升和强化纠正过去在思政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教学管理优化等手段,探索并构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课程内容,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当然,课程思政背景下,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也不单单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两个群体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协同育人。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1.优势互补:发挥个体功能,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是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直接面向广大学生,与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高校辅导员始终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国家赋予了辅导员九大职责,结合辅导员的职责要求,其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学生与辅导员往往可以建立非常深厚的友谊。而专业课教师主要承担的是传播专业知识,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力量,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起着重要作用[1]。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者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具体而言,一是辅导员可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服务保障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在入学初就制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内动力;二是专业课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领悟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服务于其未来发展规划。两者合作可以促使学生“德”、“智”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2.整合资源:立足专业优势,打好跨学科“组合拳”。在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思想碰撞最多的教职人员是辅导员,而对学生专业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师,两者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专业课教师一般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准备上可能存在有所不足的现象。而辅导员虽然在思政教育上相对专业,但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方面可能力不从心。因此,让辅导员辅助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既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师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效率,又能够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2]。另外,辅导员因其工作性质与学生联系接触更便利,可以更好地跟踪学生课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进行监督,提高对学生教学管理的效率。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辅导员可以与不同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使各个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发挥作用,逐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3.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实效,培养时代新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时代新人”,其根本就是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堪当民族大任的人才。课程思政正是培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播,而是在传播知识技能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塑造、价值观的输出,融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推进教育多元化的同时,提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培育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状况等进行跟踪了解,深入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3]。在协同育人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也将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发展,并促使辅导员积累更多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融合发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验与科学为一体,将极大推进学生工作主渠道与课堂主阵地协同育人。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将教育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形成教育与教学的合力,并提供一个新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对接和合作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脱钩现象。

1.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沟通不及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彼此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相对独立,交集较小,辅导员主要在学生课余时间对其开展教育工作,而专业课教师主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以外几乎不再与学生有联系。这样,导致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时机和交流渠道。另外,大多数的教师和辅导员专业背景不同: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宽口径的专业背景,而专业教师主要聚焦于本专业领域,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育背景较为缺乏。因不同的专业背景导致工作沟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立特性,从而在协同育人方面造成沟通不及时、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

2.高校评价体系错位制约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当前,高校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体系错位,缺乏良性的协同育人交集,从而制约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推进。总体上而言,高校对专业课教师这一群体的评价,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因而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将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缺乏对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忽视了所承担的“育人”这一职能。平时课堂上注重专业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规范、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和交流[4]。片面地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负责的观点,进而对于参与协同育人产生推诿情绪。

3.高校对于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指导不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各自工作重心不同,师资队伍水平也参差不齐。推进课程思政下的协同育人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课程特点以及师资能力水平充分思考、统筹谋划、有效指导。伴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辅导员队伍数量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日常工作体现出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在创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有时表现出积极性和创新性的不足。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中也存在不知如何切入的问题。同时,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共建协同育人的思路、目标、方案尚不明确。多重因素的交织导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开展协同育人内驱力不足,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缺乏对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指导和推进,很难在新形势下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地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阻碍[5]。

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基于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实践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构建育人模式。

1.构建“融合格局”,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课程思政就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首先要构建“融合格局”,只有捋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机制,营造师生和谐共处的氛围,才能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的效果。[6]构建融合格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应重视学生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管理和学习监督。学生学得用心,教师才教得用心,才会用心与学生沟通,而课余时间的师生沟通更有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辅导员要帮助班级建立良好学风,尽量收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由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二是应重视对学科文化、专业故事的挖掘。要充分利用专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国情怀,促使学生效仿各个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和精神[7]。三是应帮助学生科学制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目标才能有自我学习的动力,辅导员和教师也无法监督学生一辈子。因此,让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唤醒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才是真正对学生学习长期有效的促进方法。尝试构建大学“全过程导师”制度,让专业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教学上,更能成为学生学习引导、职业规划、心理发展全过程的良师益友。

2.达成“思想共识”,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育人是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教育根本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来界定谁来培养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推进课程思政就必须达成“思想共识”,并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兴趣是人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具备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渴望去探索和研究新事物的强大动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其根源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只有培养学习兴趣,才能在专业学习方面有长久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三个方面入手:高校要重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等“软实力”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采取多元的考评方法;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挖掘兴趣爱好,提升能力素养。二是促使学生、教师与辅导员达成沟通共识。沟通是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没有沟通就无法协作完成各种任务[8]。因此,要促使学生愿意和辅导员以及教师沟通,促使教师有耐心为学生讲解,如此才能保证在构建全员育人过程中不产生师生矛盾,才能让课程思政顺利地推进。同时,可以推行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制度,解决学生入校后对大学生活迷茫、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入、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班导师角色的融入,有利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深度配合,深化育人合力的效应。三是要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共识。学生的学习进步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所有学生共同的努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学习共识需要学生群体树立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氛围,如此才能让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9]。

3.建立“协同模式”,在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建立“协同模式”,深化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体系化,使辅导员、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更富于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可以助力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提高高校管理服务育人工作的效率和效能。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推进课程思政就需要建立“协同模式”,并在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学习默契。学习单是依靠专业教师是完全不够的,专业教师因其教学对象数量的庞大,无法精细化指导全部学生。因此,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十分必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氛围的重要路径。二是要建立学生与辅导员间的协同配合模式。辅导员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后勤生活保障等方面有所作为,要督促学生自觉参与自习,帮助解决学生的深层次心理问题和实际困难。三是要建立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应建立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助的协同教学模式,在线下教学中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在线上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专业故事、习题讲解、实践视频等教学资源内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的学习补充[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能奋斗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高等院校的本职工作,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人才储备。在全面贯彻课程思政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协同育人,通过搭建彼此之间教育教学共同体,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