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昊,张晓静,刘衡宇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2016 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 年5 月11 日,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的《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2]同时将2017 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且提出打赢这场攻坚战,效果看满意度、看学生的获得感。这是“获得感”一词首次被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获得感”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探寻增强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策略和路径,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创新点。
“获得感”一词的原义是指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获得一种真实“得到”的感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学生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明确其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掌握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收获思想价值观的认同和理想信念的升华。它包括习得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充实感,引起情感共鸣、精神愉悦的满足感以及坚定理想信念、人生目标的价值感三个方面的内涵。
1.习得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充实感。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需求,是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思辨地、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问题。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提升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的重要功能。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堂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起情感共鸣、精神愉悦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参与度。大学生是思政课的重要主体之一,这是由于“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受益者和评价者,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创造者和合作者”[3]。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主观感情中的满足感和被重视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是学生用思政课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程度。将从思政课堂获取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能够做到将机械灌输和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理论的真理性,增强了对思政课的认同。
3.坚定理想信念、人生目标的价值感。***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的关键性体现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及载体,更是引领价值取向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通过上好思政课,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了“四个自信”,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抵御多元化社会思潮带来的观念冲击,激发了前进的动力。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改革的重点,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了很多不足。“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引入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概念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思路。思政课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针对各种问题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一是学生的思维与思政课最新理论成果之间存在冲突。思政课是我国高校课堂中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它涉及理论创新重大关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但最新的理论成果会与学生的固有思维产生冲突。二是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冲击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教学吸引力。如何在碎片化、娱乐化的海量信息中将学生抽离出来,带回到正常获取理论知识的轨道上来,是对思政课堂的巨大挑战。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引入,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政课无意也无必要与互联网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教学资源红利,从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点入手,使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更有效、更有吸引力。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2.重视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需要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获得感这一概念的引入,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真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都是有用的。所以,强调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3.提出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指标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重要标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5]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包含检验思政课教学是否将“务虚”与“务实”统一起来,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亲和力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否有吸引力等多层次内涵,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是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实践的能力,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对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了解一线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对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这一概念的理解,掌握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对影响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因素的看法,笔者访谈了20 名思政课教师和10 名学生代表。以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内涵为依据,从获得的内容、方式、效果方面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设计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互动、实践教学等影响因素测度项,并将影响因素测度项设计成李克特选项,五级态度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被试在五级态度中选择一个,相应赋分为5、4、3、2、1。调查选取了880 名本科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811 份,有效率为92.2%。
1.对开设思政课意义的看法。超过93%的调查对象认为思政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8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85%的人认为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思政课开设意义报以积极评价,探讨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是有意义的。
2.一堂高质量的思政课包括哪些因素。在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测试中,按选择人数排序,授课内容具有时效性被排在第一位,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排在第二位,其后是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要求没有想象中高,在给定的5 个因素中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对于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更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评价,内容高于形式。这项调查结果对于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启示意义在于,并不是教学形式越新学生越喜欢,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调查中对各因素进行了李克特五级态度评分,结果同样支持了这一结论。
表1 开设思政课程的意义(多选)
3.思政课的吸引力评价。在思政课吸引力评价中,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56.23%认为非常有吸引力,30.46%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吸引力,总计超过80%。这说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评价是正向的,在主观上并不排斥思政课。这与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主观不喜欢的看法并不符合,这一调查结果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树立信心。
表2 高质量思政课应该包括以下哪些因素(多选)
表3 各测度项的李克特五级态度评分
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试金石,思政课堂的含金量越高,学生获得感会越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切实加强建设,抓住关键因素,与时俱进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获得感提供主客观保障。
表4 你是否觉得思政课非常有吸引力
1.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领悟和执行程度是关键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测度项“思政课内容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基础上设计的”李克特五级态度平均分为4.42 分,被试总体非常认同此因素。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中,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抛弃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树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需要服从和服务于调动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教学内容优先于教学形式。调查中发现,在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教学内容优先于教学形式。学生更看重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自己知识和情感上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和形式不重要。测度项“思政课教师能够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李克特五级态度平均分为4.47 分,被试总体非常认同此因素。因此,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想要什么”这个突出问题,也需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新技术丰富思政课堂的呈现方式,将思政课程内容以更符合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呈现,课堂呈现的效果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3.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接受程度和期盼度会影响课程获得感。在问卷中,测度项“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和“思政课内容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聚焦热点实事”的李克特五级态度平均分分别为4.46、4.54 分,被试总体非常认同这两项因素,这两项因素归结起来是对现有思政课堂能否被学生接受和期盼的具体描述。学生是否愿意走进思政课堂并有兴趣在思政课堂上真正学习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是学生对思政课能否产生获得感的重要基础。能否更好地克服对高校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有动力和激情去认真上好思政课,是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问题症结。如果学校的思政课供给质量能够符合学生的期盼度,学生的获得感就会很强;如果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期望,那么也会更容易激发学生上好思政课的动力,从而更容易产生获得感。
4.实践教学也是学生评价思政课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问卷中,测度项“思政课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李克特五级态度平均分为4.38 分,被试总体非常认同此因素。获得感的产生和积累不仅依靠理论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有完善的、有效的制度建设,使思政课更加具象和直观。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学生的理论向实践转化。学校需要通过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至关重要。
除上述因素外,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也会影响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各地区、各高校在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考核方式等安排上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校思政课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及质量存在明显的现实差距和层次落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