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论视角下译介中创造性叛逆的多维度解读——本质·多样性·统一

时间:2024-07-28

徐光霞

(安徽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一、引 言

在不同语言的信息进行通信时,译者通过翻译原文本的信息形成经过自己加工过的译本,译本对译入语的读者产生一定影响,这个影响里就包含有独特的信息属性。翻译这一极为重要的通信过程包含了原文信息与译语信息之间的通信,对于原文本的内容加工是译者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存在着译者与原作者创作的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对于原文本,译者需要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也包含着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译者需要了解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力。在异语通信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源语的信息译介给译入语的读者,而译者在中间则对源语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创造,从而使信息能够在信道中顺畅进行。因此,从信息论的角度解释译介中创造性叛逆的本质与多样性,进而理解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具有其合理性。

二、信息论与译介学的关系

信息论的创立者是香农(C.E.Shannon),是一门“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接收、加工和储存的学科”,[4]而译介学在国内的倡导者是谢天振教授,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与扩展等问题”。[4]信息论与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因此,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待译介学中的理论具有合理性。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间的信息进行转换时,信息的传递由于受到噪声干扰,不可避免地出现源语信息在译文中出现变形,而信息能否在信道中正常通过取决于信道接受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信道接受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译者与源语作者处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语言间可转化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译者的信道接受力发生变化。若译者的信道接受力偏低,则对于来自信息源的信息在解码时会产生不解、误解或漏解,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信息发生变形。具体而言,译介学中的“译”与“介”都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转换。

1.信息论与译介学中的“译”。译介学中的“译”主要讨论的对象是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源语信息与译语信息不对等。在翻译过程中,源语的信息在译文中会产生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与扩展等问题。译介学中的“译”与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译”有所不同,区别在于传统翻译理论侧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多关注语言间的转换结果,考虑的是宏观方面的“译”。而译介学中“译”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的失衡问题,是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如何在译语环境里发生变化。考虑的是微观方面的“译”。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信道接受力低于源语信息的难度时,译者在对源语信息解码时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等的现象,致使源语信息在通过译者的信道时受到阻碍,反映在译语信息中就会出现信息的变形。

2.信息论与译介学中的“介”。“译介学的英文翻译为Medio-Translatology”,这个词的前半部分意为“媒介”、中介”。[6]译介学中的“介”即“文学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与接受”,[7]因此,译介学中的“介”实则涉及跨语际间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文化层次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层次之一,语言文化含义丰富,涉及到语言的多方面,如文化可以反映民族意识、历史、风俗、传统以及地域差异等相关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跨语言间信息传播的主要因子,而这些因素的体现不能仅靠语言间的语义转换形成,也需要了解语言语义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译介学中的“介”也包含在“译”的过程中,它们都涉及源语的信息通过译者进行传播,而“介”的过程侧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因此,信息论中信息的传播与译介学中“译”与“介”的过程则可以用图1 来表达。

图1 “译”与“介”的信息传播过程

在图1 中,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在对源语信息解码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源语信息的过程后,译者通过“译”与“介”的过程将源语信息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进行编码,译者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系列噪声的干扰,在转变为译入语信息后发生信息的变形,进而导致译入语读者的信道接受力变低,导致读者无法体验到与源语读者等值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对信息进行再校正。译者在对信息进行校正之时,需要涉及创造性叛逆,否则译语与源语之间的信息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译介学中的“译”与“介”与信息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三、信息论解读下创造性叛逆的本质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提出,“翻译应该关注译本与原文本的内容是否有增删,以及对比不同时代的译本,它们交织构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存在”,[8]创造性叛逆涉及“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信息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增添、失落和变形”。[6]从一定程度上看,创造性叛逆主要涉及信息内部的变形问题,而信息的传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整个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在理解与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信息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形。因此,对于创造性叛逆本质的解读,应先了解在创造性叛逆发生时内部信息如何发生变化以及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必要了解内部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而从信息论的角度揭示其本质。

1.创造性叛逆产生的信息传播背景。涉及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有必要了解创造性叛逆出现的前提与原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如果信息发生在同语之间则不需要进行翻译。在这种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同属于一个时空与文化氛围中,双方的意图与审美相吻合,这种信息的传播很顺畅。这是最简单的通信模型,在这种模式中,原文的作者与读者处于同一种语言环境下。因此,原文作者的作品信息几乎可以完全被原文的读者接受与理解,即源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与信道容量相一致时则信息传递顺畅。

文学作品的传播,不仅仅发生在同语言之间,更多地存在于异语之间。因此,原文作者的作品要想传播到其他国家,被其他国家的读者所接受,“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1]此时就需要有一个中间者,能够起到传播不同语言间信息的作用,这个中间人就是译者。一般情况下,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当原文作者在创建信息时,这些信息是基于原文作者的知识,文化背景与其他创作环境,而译者与译入语的读者以及原文作者可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与国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噪声的干扰,进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偏差。此时需要译者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符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道容量,从而使信息尽可能地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

报警管理与预警系统平台软件主要包括: AAS软件、SQL数据库、集成商自行研制开发的先进异常侦测管理系统软件以及相应的产品升级支持等。DCS OPC接口软件由该公司自行提供,另外供应商提供了装置模型和技术包软件。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在信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原文信息量与译入语信息量之间存在翻译的过程,而译者本身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原文的信息量与译入语读者接受到的信息量不等值。在翻译中,表现为译文超出了读者的解码能力,主要是因为“译文读者已不是原来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必然缺少原文读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信道容量必然要狭窄得多,译文读者的解码能力相对也就弱”,[10]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信道堵塞、传输不畅。

综合以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噪声的干扰。“噪声是指干扰信息传输的一切因素”。[9]噪声会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或丢失现象,使信道变得更加狭窄。在译介中,信息传递中的噪声来源主要包括译者、接受者与接受环境。译者由于其自身的中外文功底、文化与专业素养、世界观、审美观以及责任感存在着主观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者的信道接受力发生偏差。接受者一般指的是读者,“读者只能盲目地将自己的世界观投射到他所揣度的作家对世界的看法上去”,[1]接受者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译文理解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偏差。对于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的主流思潮不断地发生变化,接受环境也会随着发生不断的变化。基于以上信息传递的背景,创造性叛逆的出现不言而喻。译者为了使信息传递顺畅,必须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调整与校正,即需要对原文进行创造,用另一种符合接受者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进行文学交流,从而使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变得更久。正是因为经过译者、读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世界上很多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是背叛,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1]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于源语信息在通信过程中能够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并做出的一系列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克服通信中的噪声。

2.信息传播中创造性叛逆的本质。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只要发生异语信息传递,就需要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解码,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编码,在对原文信息进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会发生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受到噪声干扰,信息在信道中传递会发生信息的丢失或者曲解,为了减少信息的丢失,需要译者采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进行创造性叛逆,只要存在异语信息的交流,就存在将原文作品置于一个崭新的语言环境里,因此具有背叛性。同时,为了减少信道堵塞,使读者能够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学思想,译者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影响信息传递质量的影响因素,译作要想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必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因素。因此,译者也必须赋予原文作品一副崭新的面貌,这样才能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异语信息的交流必须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在于原文作品的信息在不同的国家与社会被不同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当文学作品被读者不同的需求加以利用时,其真正的面目就会被发掘。因此,埃斯卡皮用创造性的背叛概括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机制。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创造性叛逆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忠实。传统的翻译标准主要侧重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侧重点仍然是以原文信息为主。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忠实的标准已从原文作者和文本转移到读者和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到译入语中,只能通过译语读者的反映来衡量。在译介学中,要想使文学作品被另一国的读者所接受,由于读者的语言信息背景不同,原文信息处于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因此不可避免需要对源语信息进行“背叛”处理,否则信息难以正常传播。而译文产生的效果则必须与读者的需求相适应,即在进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忠实于读者的反映,使译语的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基本对等的信息反映。

四、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

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译者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时,出现的源语信息与译语信息无法对应,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创造并“忠实”于译文读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语言环境是异语信息交流的环境。在异语信息交流过程中,创造性叛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译者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使译作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同时,两种语言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接受者与接受环境发生了变化,译者在对源语信息理解时,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使信息能够顺利地通过信道,最后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对信息所做出的调整即为创造性叛逆。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译者需要了解两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多样性即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涉及到译者对原作内容的再创作。从信息论角度来看,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这三种信息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而这三维空间也构成了语言存在的三元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 信息传递三维空间

从图2 看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涉及到语言信息的表达、信息含义的处理以及信息作用系统的发现。而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在上面的三维空间里,信息表达方面则体现了语法信息层面,信息含义方面则体现了语义信息方面,信息作用方面则体现了语用信息方面。语法信息是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研究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如何通过符号的形式关系体现出来。当语言的表达方式被用于实现某种事先的目的时,语义信息则可通过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表达出来。语用信息的传达,也需要利用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体现,即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言外含义也需要利用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信息的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也构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因此,创造性叛逆的多样性则体现在语法信息的再现、语义信息的传达以及语用信息的拓展三个方面。

1.语法信息的再现。创造性叛逆多样性的表现之一为语法信息的再现。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每种语言最直观的区别则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因此,译者需要把源语的信息置于一个崭新的语言结构中,用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表达习惯来表现源语的语法信息,译者需要对源语的语法形式进行调整,使语法信息在信道中的传播能够顺利进行,从这一层面来看,翻译即为背叛;而当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原文本的语法信息翻译出来,即又赋予了源语文本新的语法结构,使译入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体验到崭新的源语信息面貌,从这一层面来看,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存在着创造性。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译者在翻译语法信息时,存在着创造性叛逆的现象。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语法信息是信息三个方面中最基本层次的信息。语言中的语法信息只涉及语言的外在结构问题,而不考虑语言意义的表达与组合问题,故语法信息比较抽象。“语法是描写一种语言的结构,说明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9]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和词汇的表达习惯,译者不能对源语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也不能按照源语的语法表达习惯机械地进行翻译,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间的语法分析不当,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去翻译另一种语言,则会对原文造成一定的误解,进而产生误译。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多样性表现之一在于对语法信息的正确把握,对译入语的语法结构按照新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适当地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对源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创造,从而实现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语法信息的顺利传递。

2.语义信息的传达。创造性叛逆多样性的表现之二为语义信息的传达。语言是信息传递方式之一,在传递信息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被传输的信息含义是否能够被接受者所理解。而在人类的通信中,信息不仅是一种消息在语言表层即句法上的形式体现,同时也涉及到倾听该信息的人从这个信息中所接受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语内交际中信息的传递不涉及两种语言信息的传递。因此,倾听者与接受者可以接收到几乎等同的语义信息。

但是,在语际交际中,由于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一种语言的语义信息能否被准确地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则会影响接受者对于信息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在符号语言学中,“语义学表示了符号与这些符号适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所指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5]而在语义信息的传递方面,主要涉及到信息的外延含义与意向含义,由于不同的信息由其自身独特的句法、语义与语用构成,同时“语言是个表示、处理、存储和交换信息(通信)的系统”,[5]翻译涉及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交换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语言语义信息的交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所处的环境也大相径庭,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等存在较大差异,一个词、一段语句甚至一篇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在语内信息交流时是相通的,但是在语际交流中,往往会因不同的语义表象进而导致信息的阻塞与交流不畅。

换言之,由于不同语言交流的环境背景发生了改变,把源语作品所要传达的语义信息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环境中,两种语义信息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此时的翻译就是一种背叛;译者根据译入语读者的需求,把源语中原来所要传达的语义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即把源语的语义信息置于一个新的环境下,故翻译中传达的语义信息过程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用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义表达方式对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进行翻译的过程,是创造性叛逆的体现方式之一。源语中的词语或者句子的意义由于时空的变化,并不能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的对应体,这时会导致文化意义的丧失。译介中的创造性叛逆则可以体现在两种语言间语义信息的传递上。

3.语用信息的拓展。信息的传递不仅仅表现为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必须体现为信息传递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与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译者几乎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地传达源语作者的表达意图。因此,为了尽可能地让译入语读者接受译本,译者需要对原文本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

语用信息是可以表现为信息接受者或者译者需要筛选出对信息接受者具有实际效用价值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设想的信息。此外,语用信息还指信息内容对信宿的有用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影响译者选择所译信息的因素有哪些,即“有哪些因素在翻译中主导着译者的选择,操纵着译者的行为”,[10]而这些操纵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使译者对源语作者的本意发生变化,译者把原文本中体现的语用信息置于新的语言环境下,因此,对于原文本语用信息的翻译就具有背叛性;而对原文本语用信息的背叛使得翻译后的作品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语用信息的交流,因而具有创造性。从语用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译者所做出的对原文本语用信息的创造性叛逆的选择,主要是由信息的价值和质量所决定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先要对原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并筛选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内容,这是传递信息的必备条件。一条信息的实际价值从本质上来看,主要依赖于译者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和心理需求,译者的目标在于如何根据已知的源语信息使得译本最大程度地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对于源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信息的价值,选择源语中能够使信息质量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即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源语信息做出一定的背叛,并且翻译后的作品将赋予源语信息崭新的面貌,因而也具有创造性。

五、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一部源语作品与经过译者加工后的译作由于存在跨时空、跨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想把一部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完全对等地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存在着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就不言而喻。“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同样也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主体”,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这三个因素都与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有关,译者主要解码源语信息,并对源语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编码,而读者主要是接受译入语的信息,在接受信息过程中,读者会因接受环境的变化,对接受到的译入语信息产生影响。信息本体论主要是描述信息基本性质以及信息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进行传播。信息本体原理主要包括局域性、变换性以及多重性。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性表现为译者、读者以及接受环境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局域性与变换性相统一。

1.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表现为局域性。在创造性叛逆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传递,问题在于译者如何才能完整地传递源语的信息。对于译者而言,由于缺乏与源语作者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译入语读者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也具有局域性。因此,一位只懂本国语的读者要想读懂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作品,这部作品将不包含任何信息。而信息本体中的局域性原理表现为“信息总是与一个接收者的背景知识有关系”以及“同样的信息可能产生不同的主观含义和价值”。[5]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局限性以及对源语信息内涵或者文化背景了解的局限性,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源语的信息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会有意无意地对源语的信息理解发生偏离,因而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在翻译中客观存在。译入语的读者在接受译者的译本时,由于译入语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会受到自身诸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对于信息的接收也会有局限性,从这一层面来看,创造性叛逆中译者的局域性与信息本体论中信息总是与接收者的背景知识有关系的观点相统一。

2.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表现为变换性。信息本体论的原理之二为变换原理。变换原理认为“个人对信息的接受导致变换”,[5]这种观点意味着在创造性叛逆过程中,信息发生变换是绝对的,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信息的接受也会产生影响。在创造性叛逆发生时,读者对于译本的理解属于个体行为,而读者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之一,对于译入语信息的接受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的变换。而在这种变换中,“读者又会以他自己的方式,运用他自己已有的知识装备,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加入到这个再创造过程之中”。[8]从信息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读者对于信息的接受导致的变换是绝对的。从这一层面来看,创造性叛逆中读者对于源语信息的变换与信息本体论中个人对信息的接受导致变换是统一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解读创造性叛逆的本质、多样性以及与信息本体的统一可以拓宽对于创造性叛逆的理论认识,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传递的相关机制,而创造性叛逆主要研究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的变形、增减问题。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内容具有其合理性,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丰富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内容具有可行性,最终目的在于拓宽对于创造性叛逆理论知识的认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