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合《论语》论高校谈话教育

时间:2024-07-28

刘艳琼,吴怡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结合《论语》论高校谈话教育

刘艳琼,吴怡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言行。纵观《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占据了大量篇幅,孔子可以说是谈话教育的始祖。他在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谈话教育的“软语”应用,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的方法都是值得当代教育管理者借鉴的。

论语;因材施教;软语;自觉意识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交流便构成了对话。人们通过对话可以了解对话相对人的思想、情感、意向等,从而达到交流目的。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以谈话为载体开展的一对一或一对少数人的交流活动是达成教育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言行。纵观《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占据了大量篇幅,孔子可以说是谈话教育的始祖。他在谈话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谈话教育的“软语”应用,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的谈话教育方法都是值得当代教育管理者借鉴和学习的。

一、谈话教育应因材施教

从《论语》中不难发现孔夫子对弟子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对弟子的认识和了解之上,虽然《论语》只是以简练的语言对弟子进行描述,但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弟子形象跃然于纸上。颜回之“语之而不惰者”,申枨之“欲”,宰予之“朽木之不可雕也”,闵子骞之“孝”,求之“退”,由之“兼人”,“柴也愚,参也睿,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孔夫子与他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弟子都有不一样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对于颜回这类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学习的优秀学生,言语中不吝惜赞美之情。对于求之“退”,由之“兼人”,孔夫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了解对话相对人的基本情况是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了解学生的问题及原因才可能通过谈话解决问题,“理解性是对话的前提与归宿。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和视界间的融合”[1]。作为教育管理者,要通过谈话这种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不仅要教育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法律、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如解决学生的频频挂科问题,作为谈话教育前的准备,了解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是非常必要的。在与学生谈话之前,作为教育管理者基本掌握学生挂科的原因,进而在谈话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

二、“软语”谈话教育方法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合计513条,以“子曰”开篇的章节约230条,无怪乎《论语》被称为语录体散文。文中的谈话大量应用虚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除平铺直叙陈述事实外,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加突出说话者的感情,体现说话人的意向和侧重点。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过程,教育者的交流方式、语气都是影响教育目的达成的重要因素。在《论语》中,孔夫子以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与弟子交流,不仅传达了教育内容,于今之读者仍然是受益匪浅的。

1.虚词的广泛使用。《论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使用虚词,如“也”“矣”“乎”“夫”“哉”“者”等,虚词虽然本身不是句子的成分,也没有实际意义,但虚词具有增强语气的作用。虚词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论语》的节奏感,使细微的情感变化得以表达出来,如“噫!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噫”即属虚词之列,这句话如果少了这个词,孔夫子的感叹就不会表现的这么淋漓尽致。虚词的出现也是《论语》区别于之前著作的重要特点。同时,孔夫子借助虚词减少教育内容的艰涩感,增加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和接受。这“不仅对于烘托文章气氛、描摹物体神态,深化章节文意等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而且还可以收到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的效果,突出语言的形象性和节奏感”[2]。

虽然“也”“矣”“乎”“夫”“哉”“者”等虚词在当代已不具有适用性,但是它给我们今日之教育管理以启发和思考。作为教育管理者面向学生,在言语表达方面,除了要确保表达准确外,更要有真情实感,尤其是在小众的谈话过程中,少了面向大众学生场合之下的庄严性和严肃性,适当借助虚词、语气词增强语气,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间接地构建轻松愉悦的谈话环境,也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2.多种句式的应用。《论语》通篇以短句式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论语》欠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全书综合应用了肯定、否定、反问、感叹、设问等多种句式。肯定句式在《论语》中应用最为广泛,以肯定的语气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否定句式则更加旗帜鲜明地表达禁止、唾弃、惋惜等,否定句式在《论语》中应用较多,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句话就鲜明地将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出来,也更加鲜明地传递了孔夫子对乐之者的欣赏。“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冶长》)则是用否定语气既表达了孔子对学生浪费光阴的痛惜,也使其他“受教育者”也感受震慑。这些语气的变化和态度的转变都是单纯使用肯定句式所不能表达的。在教育过程中,否定句表达教育者对某种行为或言论的扬弃,是一种否定情绪的表达。否定的表达方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表达否定意思;二是潜在地表达对除否定部分的肯定,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除明令禁止外,为培养具备独立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者应具备鼓励学生在除禁止之外的更多领域进行发掘和创新。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说话者否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事实的疑问,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答案往往也在问句中。相较于陈述句,反问句的语气更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用反问的表达方式,间接地把问题抛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思考,这样就让受教育者参与到谈话中来了。如“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明确地表达了孔夫子无所畏惧的心理,也给当时在场的弟子传递出第二层意思——匡人不能拿我怎么样,无疑增加了弟子们在危难时刻战胜困难的信心。“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反问句中包含了君子即使居住在九洲也不觉得简陋的思想,鼓励弟子在求学的过程耐得住清贫。反问句式在《论语》中应用的很多,如阐述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为表达珍惜生命的意思,说道“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感叹句式则将说话者的惊讶、赞叹等情感直接抒发出来,具有情感的外张性和渲染力。孔夫子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句子中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但受教育者仍然能从其感叹中体会时光流逝的紧迫感,油然地产生珍惜时光的体会。

《论语》中的设问句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曰”与受教育者的“闻”的动态过程呈现出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当有人问到如果用恩德回报怨恨,是否可行的时候。孔夫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反问的形式提出新的问题——“何以报德?”先把问题抛给弟子,让他们思考,然后才说出自己的见解,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然,《论语》中还有其他如倒装的表达方式,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意在突出时间之“久”。如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能用倒装句式,将重点的内容放在首位,教育重点就更为清晰了。

当今大学生群体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差异性在大学生群体身上也表现的更加突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学生难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然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学生依然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此背景下,教育管理者除了继承传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外,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在谈话教育中,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教育者认为的正确思想,忽略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与独立思考。几千年前的孔夫子与弟子的谈话就为我们教育管理谈话提供了借鉴,有意识地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既让学生能听,又让学生思考问题,自觉参与到谈话中来。

当然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除“软语”的委婉劝解,也有严厉的批评教育。如对原壤的无礼,孔子痛斥其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对宰予白天睡觉,浪费光阴的做法,孔子呵斥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冶长》)。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的前提下,“软语”的劝解与必要的威严更能达到教育管理目的。

三、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为旨归的谈话教育方法

孔夫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育主张,意指教育者要到学生自己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才去开导他;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育。教育管理者也是如此,在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避免过多地干预学生,过多地讨论与问题无关的内容,甚至窥探学生的隐私。

孔夫子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识、德行、礼乐等方面都不懈努力,努力将君子的德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在学问上孜孜以求,“废寝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在道德修养上,“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在是非过错上,“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为顺利开展教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孔夫子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弟子自觉意识,既要从师者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又鼓励弟子学与思相长,这在当代仍然有借鉴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代教育管理者应先设定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标,在实施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管理都要围绕教育目标开展,针对问题谈,而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谈,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同类问题的免疫,形成在学习、生活、实践、工作、思想等方面见贤思齐的自觉意识。

《论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它为当代的高校教育管理仍然提供了多重借鉴。谈话是实施教育的历久而弥新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差异化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个人素质方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便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谈话教育过程中,有技巧地运用多种沟通交流方式,提高谈话效率,但又不能忠言逆耳,诱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为最终目的,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思想的人才。◆

[1]傅丽霞.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05,(3):112.

[2]刘静.《论语》人物情感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8):6.

College Conversation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nalects

Liu Yanqiong&Wu Y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108)

The Analects is a volume of quotation prose that finished by disciples and after disciples of Confucius,which mainly records conversations and behavior among Confucius with his students.It's easily to find that conversation occupied most of the Analects,so we can call Confucius as the beginner of conversation education without exaggeration.Confucius implemented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when exploiting conversation education in euphemism wa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self-consciousness,which could be revised b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The Analects,individualized education,euphemism,self-consciousness

H319

A

1674-0416(2015)02-0136-03

[责任编辑:王靖宇]

2014-09-26

本文系福建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创新教学及评价体系建设”(编号:JAS14669)的研究成果。

刘艳琼,女,1989年生,江西瑞金人,研究实习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硕士;吴怡,女,1970年生,福建福州人,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博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