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与途径

时间:2024-07-28

陈丽新,林小芸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社会转型、调整、改革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出现大幅萎缩。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生中那些处在就业相对困难现状的群体,以及那些处在感到就业困难心理状态的群体。这一群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客观就业困难型。一是家庭困难型。这一类型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就业的人脉资源,同时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为自己的形象包装,没能在求职资料上做充足的修饰,无力支付必要的职业培训费用,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些导致他们在面对竞争时,充满焦虑、自信心不足,有些学生在遭遇失败的求职经历后变得自卑消沉,主动放弃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二是生理缺陷型。这一类型学生主要指由自身躯体疾病或生理缺陷引起内心自卑、压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相对生理正常的学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他们明显处于劣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生理缺陷导致自卑、多疑的心理缺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三是性别差异型。在诸多的招聘会上,“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明确地写明“只招男生”。其原因很多,如高校招生时男女比例没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用人单位考虑到女生总会结婚生子,家庭负担相对男生更多,容易影响工作等等。

2.主观就业困难型。一是心理困难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存在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绪急躁、抱怨社会、外表好强但内心自卑等心理困难。他们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遇到挫折时,常缺乏理性分析,容易情绪化。因此,在就业时相对于其他同学压力更大,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二是学业弱势型。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甚至不喜欢所学专业等个人原因导致专业知识薄弱、实践技能差,甚至无法正常毕业或成绩不符合要求,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青睐。三是社交困难型。这一类型学生主要指只注重学业、对集体活动冷漠、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这类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对社交怀有畏惧的心理,属于高分低能型。但如今人才需求不仅看成绩,更注重综合素质,其衡量标准多元化。因此,这类学生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概念最早由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于1980 年提出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不同的国家对职业指导的表述不同,而人们对职业指导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高校而言,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职业指导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为了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职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增强技能,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高尚的职业品德,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评估与环境评估,合理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而不仅仅是就业。第三,职业指导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即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及改进职业。第四,职业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职业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人的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它以帮助学生实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并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掌握就业技巧;帮助学生正确地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设计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三、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等方面,导致供求双方的供需结构不相称,因此,有效的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有助于就业困难群体正确择业。择业就是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能力对未来个人成长成才之路做出选择。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与职业相关。因此,所选择的职业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因此,职业指导帮助个人正确择业,即择业需以自身的兴趣特长为前提,以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依据,达到人职匹配。

2.职业指导有助于就业困难群体调整就业心态。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和个人情况判断不足,无法客观、科学地分析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对求职者进行心理辅导,调整他们的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就业心态,从而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3.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自身的综合素质状况有直接关系,招聘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往往容易就业,现实中就业的竞争压力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进行指导,能使他们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的标准,从而了解用人单位重视求职者的学习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将促使这一群体学生对照自己的不足补缺补漏,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综合素质。

4.职业指导有助于就业困难群体今后的发展。一个人可以从事多种职业,但并非在所有职业中都能取得成功或得到快乐。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与自己的综合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才能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职业指导正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对自己的职业作出合理规划并积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作努力。

职业指导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沟通学校与社会、职业准备与未来就业的桥梁。职业指导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是保证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尽快完善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指导尤为迫切。

四、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作为高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帮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培养,增强社会能力。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推向各种锻炼平台,接触形形色色的就业信息,推动就业困难群体在实践中增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受挫力、竞争力等社会能力。高校应多安排座谈会、宣讲会、讲座等形式和通过现代网络媒体方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帮助择业者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向就业困难群体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和注意事项,培养他们“事事皆要有人为,行行都有状元出”的思想、积极进取的人格和勇于竞争的精神。

2.加强个性化就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一是引导学生要走向市场,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二是充分调动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三是帮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科学进行就业服务制度工作。一是帮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整合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特长、专业、性格、智商、情商和各种社会能力等,分析所处的环境,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确定个人职业目标,从而确定适合自身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的职业生涯设计。高校应成立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等等,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个性化、一体化,增强学校职业指导的专业性。二是开展小组讨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咨询与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的特点和文化,从中学会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三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培养科学的就业意识,鼓励他们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4.加强专门指导,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高校就业相关部门需建立统一的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采取师生“一对一”跟踪和帮扶机制,对就业困难群体应实行个性化指导。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实训基地,在多样化实习实训中提高综合素质。要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1]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周可桢.职业指导新理念[J].教育评论,2000,(5):18~19.

[4]黄中益,杨昌江.职业指导三元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19.

[5]林蕙青.用改革的精神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5):8~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