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新探索

时间:2024-07-28

陈素娜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北京大学率先提出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即“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该教育方针的提出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推广实施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和知识时代催生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制定招生计划的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成为时代新宠。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分流培养的模式为大类招生提供后续的制度保障。分流培养主要针对通过大类招生的模式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经过1~2 年的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可以结合所在院系规定的分流原则,自由选择分流后的专业。以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为例,该系自2011 级起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系2011 级英语类分流专业为英语(师范方向)、英语(商务英语方向)、英语(翻译方向)三个方向。学生经过一年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可以根据系里规定的分流方案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英语类的三个分流专业。

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无论是在组织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教学质量最初的质检员,也是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基石,他们是各个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源动力。

一、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新难题

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需要完备的师资力量、相对齐全的学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和比较齐备的教学设施,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和导师制。对处于探索阶段的各个学校来说,实施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面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它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的年限,人才培养的所有相关课程以及各门课程的授课学期、学分和学时等相关信息。它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形象地体现了各个专业、学生各个学期应学习的所有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是学分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化。在系级教学管理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教学管理前进的方向。分流培养的模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催生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新需求,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及时体现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各系应积极组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深入企业和中小学校进行市场调研,不断提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水平。

2.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在设计过程中,每套人才培养方案都必须考虑到课程建设的问题,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例必须科学合理,而且应该考虑到现有的师资力量是否能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安排的需求。在设置课程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现有的水平,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在考虑到学生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学习转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整个人才培养时间的分配及各科学分的分配,既要培养学生牢固的基础通识素质,也要突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其次,应保持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与选修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课时分配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所带来的课程改革给现有的任课教师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超乎想象。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应相应的加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更好地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3.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还应注意平衡各个年级之间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分流培养的模式还使参与分流的学生出现了多个培养方案的现象。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一个大学生四年下来就一套培养方案。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冲击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延续制度,使每个大类招生的学生至少有两套培养方案。在某些实行主辅修制度相结合的大学里,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还面临由于各个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所导致的辅修和转专业学生学分不一致以及成绩录入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一致性问题。

4.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也将面临新的难题。大类招生之后形成的班级在1~2 年后又要重新编班。在分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往热门专业扎堆的情况。一些冷门专业的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不管是哪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课程设置方面都是由大量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组成。冷门专业小班教学同样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分流之后,重新编排的班级会将原先有规律可循的各班学号打乱。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批量审核将被以个人为单位的个别审核所取代。这在无形中成倍地增加了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

二、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

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种种新的难题,加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鉴于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资源调配过程中以及课程建设、学生成绩、学籍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系级教学管理团队的素质和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提升系级教学管理团队的素质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试行年度轮岗轮休制度,调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才在大部分高校中得到推广,但是早在20 世纪80 年代,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生根发芽。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各个高校之间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沟通交流不能仅限于相同级别学校系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应该多提倡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到其他经验丰富的重点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并且交流的形式不能仅流于形式,更应该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由于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平日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或者到其他高校访问。在进行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在校内实行年度岗位轮换轮休制度。这里所指的年度岗位轮换轮休制度是以一年为一个轮岗的基点,轮岗满三年后,轮岗人员将获得半年的进修时间,即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在担任教学管理职务满一年后,应轮换到其他系级教学管理岗位,比如教学秘书轮岗到教务员,教务员轮岗到教学秘书。轮岗完的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应在第三年轮岗到校级教学管理岗位。在校级教学管理岗位满一年后,该教学管理人员将获得半年的时间到其他高校去学习进修。通过轮岗轮休的制度,一方面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能更好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看待教学管理工作,从不同教学岗位去思索教学管理工作。这种轮岗轮休的制度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减轻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症,提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这种年度轮岗轮休制度可以使系级管理人员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到其他高校去系统地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

2.定期开展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研讨会,增强解决教学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各种教学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单纯依靠某个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力量不足以很好地解决全部的问题。既然各个实行大类招生的系别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么定期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定期开展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研讨会既能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更好地解决各个系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相同问题,又能促使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各个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同时,定期开展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研讨会,也有助于提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3.制定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优化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环境。虽然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担任着教学管理的重任,但是权责并没有对等。大部分处于学校行政管理底层的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道路并不明朗。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是遏制职业倦怠,促使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只有各个高校的领导开始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才能较快地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优化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环境首先应从提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入手,一是建议各个高校采取评聘结合的方式,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个人晋升空间。二是设立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专项经费,允许系级教学管理岗位人员定期到各个高校进修培训,并且定期邀请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系统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到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讲座。只有不断增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专业化水平,才能促使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更好地提供教学管理方面的服务。三是制定合理的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评估制度,并不断完善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估体系,积极开展年度优秀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评选活动,并设立专项的奖励基金。以评促进,评建结合的发展性评估方式同样适合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年度发展性评估,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各个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以及学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各个高校应不断提升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水平,加强系级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各个高校可以试行年度轮岗轮休制度,调动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定期开展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研讨会,增强解决教学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定系级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优化系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环境。◆

[1]张扬,孙志良.高校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1):57~59.

[2]刘立国.基于大类招生的可行性分析与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4):91~92.

[3]罗炎成.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发展思路[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11):8~11.

[4]杨李娜,李进金.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33~1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