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德芳,雷永生,唐红娟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自主创新性学习,是指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和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的学习[1]。在对“自主创新”学习的探讨中,不少研究者认为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提倡大学应构建一种自由开放的生态环境,由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完全“自由开放”的大学氛围对藏族大学生(指西藏自治区籍大学生,下同)却并不合适。因为藏族大学生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表现较弱;“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习的“创新”性也明显较低。因此,如果在完全依靠自觉的学习环境下,有可能不仅达不到培养藏族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导致放任自流的局面——这一点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得过到验证。为了提高藏族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在实践基础上,结合藏族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压力—和谐”模式下的“自主创新”学习,并以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为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达到问题的解决。
“压力—和谐”模式即在教师统一管理、制定学习目标和分配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让藏族大学生在感到压力的情况下被动地独立完成任务,被动地达到“自主”;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情况下使藏族大学生愿意思考,被动地点燃“创新”。因此,这里的自主创新学习和已有研究定义不太一致。其中,“压力”指由教育者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与完全自主式的学习不同。具体指教师制定有一定难度和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在这种硬性任务的要求下,让其被动地“自主”思考,进而逐渐实现“创新”。“和谐”主要指师生关系的融洽。研究已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促进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3]。就藏族大学生而言,在远离家乡的环境下读书,加之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别,对教师的关心更为渴望,师生的交流也就更有必要和意义。
1.研究过程。“压力—和谐”教学实验之前,就藏族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创新性,进行了一个自评和迫选的摸底调查。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总体在“自主创新”学习方面表现出了较弱的状况。实验研究对象选择心理学专业藏族本科生,结合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实验以自愿为主,对照组成员为自愿不参加实验者。对照组成员共9人,实验组共20 人。被试在学业基础上无显著差异。
实验以课外作业和课堂提问来给学生压力。课外作业材料自选,但要求结合所实验课程内容选取,要求学生做笔记,并要求针对阅读材料做出点评和问题质疑。课外作业的评估以批改、课堂抽查和评讲三种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被动地查找资料、“自主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实验期间抽查14 次,评讲14 次,全部批改5 次。课堂提问的问题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提出,所提问题有一定难度,但经过思考能够回答;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方式为主;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照组成员对此两项不做要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课余师生接触。课堂教学主要以“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交流机会增多,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另外,增加课下和学生的接触。对照组被试对此不做刻意要求。
实验后进行了个别被试的访谈,以了解实验结果。实验进行一学期。实验结果采用自评、他评、两届学生课程期末分数比较的方式进行。
2.研究结果。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中,首先以开放式的问题调查实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了解在“压力”模式下,是否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其次,从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等方面设置12 个题项(见表1;5 级计分)进行自评,以了解学生在该方面的提高或降低程度。题项经专家评定能够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变化。另外,考虑到是压力模式下的教学,题项也对学习兴趣的变化进行调查。
实验还设置了5 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他评。专家评定项目效度较好。另外,实验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上届学生同套试题,比较两届同专业学生成绩,以进一步分析实验的效果。
第一,回答实验研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上。绝大部分被试认为没有负面影响。对照组9 人中4 人没有回答,3 人认为不好不坏,2 人认为带来了负面影响,感觉该门课程难度大,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烦。
第二,自评结果。自评结果在12 个项目上总体呈现分数的提高。结果表明,实验组总体来说,在自主创新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相比较,在“专业知识扩展”、“专业思维培养”、“专业问题自觉思考”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提高较为明显;在学习兴趣和主动了解课外知识方面出现了负值,即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其他方面均出现了上升,但上升也不明显。对照组多项出现下降,在“主动了解课外知识”和学习兴趣两方面下降明显。个别项目有所上升,但不明显。将两组比较,在“课堂互动”和“自觉努力学习”方面差别不大,两组均认为“课堂互动”效果明显提高,“自觉努力学习”方面提高不大。两组在“学习兴趣的激发”方面虽然均显示负值,但对照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实验组则轻微下降。“专业知识的扩展”和“专业问题自觉思考”方面实验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他方面实验组均稍好于对照组,不明显。
第三,他评结果。他评中,对所有除自己之外的被试(含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总体评价。他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同。实验组被试对他人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有所下降,尤其在“学习兴趣”上下降较明显。对照组成员在他评时则认为他人在各方面均有所提高,尤其在“听课认真程度”、“课堂互动”和“课外阅读”方面提高明显。
第四,考试分数结果。在对比两届学生“实验课程”的期末成绩时,首先对该课程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表中起始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差别不大(数据略);对比两届学生试验前公共课成绩,总体看差别不大(数据略);且学生入校成绩无显著差异(数据略)。所以,可以认为两届学生学业起始水平无显著差异。用上一年级同套试卷进行课程期末测验,实验班级实验组被试学生成绩明显上升(均分:72.6~75.84)。另外,与上届学生相比,实验组被试没有极端分数 (上届存在),被试成绩更为集中。所以,实验后学生成绩应为总体上升,但上升不特别明显,符合教育规律。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专业问题的自觉思考”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效果比较明显。这说明在教师硬性要求下,学生逐渐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学习兴趣上实验组自评稍有下降,这可能和“压力”模式下学生的不适应及教学难度的提高有关;但总的看,下降不明显。另外,实验后的访谈中被试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比较有收获。
对照组在多方面都有所下降,“知识了解”和“学习兴趣”下降明显。由于对照组成员在课前没有准备,“知识的了解”也就没有得到扩展,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明显感到课程难度加大,学习兴趣下降。但值得一提的是,对照组成员还是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可能是受“实验”课堂教学的影响所致,也说明了“压力—和谐”模式对“自主创新”学习的有效性。在他评上,对照组认为班级其他成员在各方面出现了提高;而实验组被试则认为他人在“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上出现了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对压力下的学习体会不深刻,虽然有所厌烦,但表面看,认为他人各方面都出现了提高。而实验组成员因为感到了压力和辛苦,在观察他人特别是对照组成员的时候,则会认为学习兴趣下降。
总的来看,“压力—和谐”模式对藏族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的提高有效,但提高幅度不大。笔者认为这符合教育规律。
1.构建以“问题—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研究结果看,培养提高藏族大学生学习“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是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学业水平和特点,主要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在搜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展专业知识,还可以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间接达到学习创新的目的,并最终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对藏族大学生学习被动依赖的特点比较合适。
2.将课外阅读制度化。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外,还应该注重藏族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保证藏族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将“课外阅读或作业”制度化,明确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或作业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等,以从制度上保证藏族大学生必须“自主”学习和思考,这对其学习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保障。笔者认为这点可以作为民族院校一项特殊政策固定下来。
3.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藏族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尤其对教育者硬性规定下的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更有意义(如前述)。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以达到心理上的相容和平等,这对激发藏族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以及各方面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构建完整“压力—和谐”模式的重要步骤。◆
[1]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117~119.
[2]谢家树,韩喆.大学生自主学习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443~445.
[3]宋立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9,(8):49~5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