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葛英杰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在思想政治这块阵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同理,在大学生的信仰领域,无神论不去占领,有神论就会乘虚而入。究竟用哪种思想武装头脑,小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我们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我们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1]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深感自己肩负着向青年人传播科学与真理的责任与义务。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曾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方法对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的900 名大学生做调查样本,收回有效问卷852 份,有效率达94.7%,其中女生人数占51%,男生人数占49%;文科生占55%,理科生占45%;党员占41%,非党员占5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分析,我们看到:
第一,在对宗教的认识上,多数大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是在了解和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入。据调查,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2.5%,但在“你对宗教知识了解的程度”这一问题上,表示“非常了解”的仅为1.8%,表示“基本了解”的为12.5%,合计仅为14.3%。只有不到10%的同学阅读过《金刚经》、《古兰经》、《圣经》等宗教经典文献。对“你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什么关系”的回答中,有42.3% 的大学生认为“基本协调”、29.8%认为“基本对立”、19.1%认为“各不相干”、有8.8%的选择了“其他”,从结果看不出很明显的倾向。对于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问题,只有24.6%的大学生认为入党不可以信教。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宗教知识缺乏,在对宗教本质和宗教政策的理解上模糊不清。
第二,在信教的比例上,大约有10%的大学生信仰宗教,其中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在此次调查的852 份有效问卷中,有85 名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信仰宗教,占样本总数的10%。大学生是否信教与性别和专业没有明显关联,信教大学生比例都在10% 左右。本科一年级(10.8%)、四年级(10.6%)的学生信教比例比本科二(9.4%)、三年级(9.9%)和研究生(9.5%)稍高。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最低,为7.2%。在信教大学生中,有53.1%信仰佛教,27.2%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10.6%信仰伊斯兰教,4.9%信仰道教,3%信仰其他宗教。男女生信仰不同宗教的比例有一定差异。在信教女生中,信仰佛教的占78.0%,信仰其他宗教的都不足20%。而在信教男生中,虽然信仰佛教的有45.0%,但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比例分别为35.5%和17.5%,远高于女生信仰这两种宗教的比例。在宗教信仰的分布上,佛教和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但有些同学选择信仰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第三,在以什么方式获取宗教知识的调查中,通过“阅读宗教书籍、选修宗教课程”受到宗教影响的占52%,“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的占28%,“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的占14%,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传单”的占6%。大学生中听过宗教宣传的人数和次数也在逐渐增加。在被调查者中,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的占8.23%、偶尔听到的占69.43%、从未听到占22.34%,听到过传教的比例就高达77.66%。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的占4.26%、偶尔收到的占23.52%,两项合计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27.78%。所以,在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可以时不时地接触到宗教。
第四,在开始信教的时间问题上,多数大学生是近几年才开始信教的,而且并不是经常参加宗教活动。49.1%的大学生信教时间为5 年及以下,33.8%的大学生信教时间在6~10 年,17.1%的大学生信教时间为11 年及以上。信教在11 年以上的大学生中,53.8%的信教时间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并且都信仰伊斯兰教,说明这些大学生信仰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民族、家庭环境的影响。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信教大学生比例较低,都不足10%。每天花在信教活动上的时间很少。有84.0%的信教大学生,每天用少于30 分钟的时间进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有8.5%的信教大学生,每天花40~50 分钟的时间在信教活动上;只有7.5%的信教大学生,每天用多于50 分钟的时间进行有关宗教信仰的活动。
在当代,宗教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群众中的宗教热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为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在增长,更重要的是宗教涉及的社会层面也在扩展,开始对于知识阶层,尤其是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我们的调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信教以及社会上的传教人员,对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问卷调查显示,在信教大学生中,有73%的大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信教。在大学生和父母都信教的样本中,有95%的大学生与父母信仰完全一样。只有几个样本显示大学生和父母信仰不同宗教。而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中,有90%的父母都不信教。由于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而信了教,有的是很难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由此可见,客观的家庭社会影响固然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必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主观的判断与选择也是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充分条件。
第二,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国家和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但教育投入与德育产出的效果反差极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的反思。教学说教意味严重,形式古板单调,内容脱离实际,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转而追求宗教。然而由于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教育,致使很多大学生宗教知识匮乏,不能全面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这在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据此就认为,宗教道德的约束力甚至超过了马克思人道主义规范的作用则有失偏颇。他们面对当前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显然夸大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三,宗教自身因素的影响。关于宗教,马克思曾说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在这段经典论述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宗教虚幻而颠倒的本质,而且指出了甚至是首先指出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冷漠感,使得宗教的价值更加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例如,大学生在遇到诸如考试不及格、失恋、人际关系紧张、就业等压力时往往不能随意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认为,教堂、寺院是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他们的忏悔和祷告是以对佛和神父的绝对信任为基础的。此外,宗教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能引发大学生的兴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世界独特的诠释,对大学生颇有吸引力。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人,这对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有吸引力。最后,任何一种宗教都涉及人的生老病死,都为人构建了一个美好的永恒的“生”的“事实”,这对人类同样具有吸引力。
第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同时又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相拉拢和利用的对象。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从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来说,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摒弃以往的照本宣科,通过生动的、形象的、艺术化的教学温暖学生、感化学生,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相信科学、相信马克思主义、远离愚昧和迷信。
第二,学校适当开设一些宗教方面的选修课,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大学生清晰了解宗教的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好奇是人的本性,许多大学生盲目地信仰宗教很多是好奇心理作祟,通过对宗教基础知识的讲授,可以消除他们对宗教神秘性的盲目追随,从而能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看待事物。
第三,聘请心理专家开设有关心灵关怀方面的系列讲座,及时疏导和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困难,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本。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人的一个很重要的需要就是爱的需要,既需要爱别人,也需要被别人爱,爱也是一种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及时为学生们解答心灵的困惑和纷扰。
第四,积极地支持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通过科学研究培育他们严谨的学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体悟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物质的,从而更加地务实,远离虚无飘渺的天国幻想,把自身的幸福扎根于自身的努力奋斗。
第五,学校还要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社团是一个大家庭,可以在同学们的相处中学会互助互爱,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温情。其实博爱不仅仅只存在于宗教当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与我国经济和科技相对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辽宁高校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重相对来说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多种因素,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并不是成熟的笃信,但即使1%的比重也需要学校主管思政的部门和思政教师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反观自省,适当增加学校用于思政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教学能力,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自觉地走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营地。◆
[1]叶小文.宗教七日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