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丽敏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正式群体与同辈群体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个高校中。所谓正式群体,是指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所建立的固定的大学生成员的组织,其责任、权利、义务分明,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目标,如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而同辈群体也可以称作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指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情感、利益、需求等自发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形式化的组织章程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美国学者米德认为:“现在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1]同样,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校园老乡会就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同辈群体之一。
1.校园老乡会的含义及形成原因。校园老乡会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典型的同辈群体,其产生由来已久。校园老乡会是一种基于地缘关系,靠浓厚乡情维系的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它客观地普遍存在于各个大学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以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校园老乡会等同辈群体普遍存在并得到大学生推崇的原因有:国家教育制度和现在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弱化了班级的功能;各个高校不断地扩招导致对学生管理的相对滞后;如今高校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大部分的自立能力弱;中国独特的乡土情结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生的学业和情感压力需要在同辈群体这种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情感满足。
2.校园老乡会的特点。第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乡情为基础。校园老乡会的实质是一种以地域性的语言和习俗为分界线的地域性群体。通常地域性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小学、初中、高中在同一所学校;第二种是家住在同一个区域;第三种是籍贯相同。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首次离家出门求学的,自然而然的对来自同一个省市的同学有种亲近的感觉,有共同话题也更愿意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老乡”的概念就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这一点在大学新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活动时间比较集中,活动形式多以聚餐、聚会为主。每年九月的大一新生报名,以及七月的大四学生毕业都是老乡会活动频繁的时间。大一新生入校,都忙着找老乡,这也是老乡会吸纳新会员的时期,老乡会会组织迎接新生活动,也会带领新生参观学校,介绍学科,拉拉家常等,使新生感觉温暖,消除初进校门的孤独感。七月是毕业的季节,老乡会也会组织聚餐、聚会等活动欢送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既可以表达对即将要踏入社会的老乡的祝福,又可以听听他们的离别感言从而鞭策自己的大学生活,使之不留遗憾。当然,老乡会偶尔也会组织些校外活动,如春游、踏青等。像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是老乡们聚在一起联络感情的好时机。第三,互动频繁,交流通畅。老乡会成员间的地位相对民主、平等,交往也比较随意密切,并且其成员遍及全校所有年级、专业,信息传播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小到大学食堂的饭菜,都是其交流的内容,而每一个老乡会的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交圈,都有不同的消息内容及来源,可想而知其信息沟通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第四,组织具有松散性。同辈群体一般没有政治上的发展目标与形式化的章程,也无明确的组织关系及权利和义务,强制性约束力弱。老乡会作为典型的同辈群体,组织内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可执行,理性联系不够深刻,只是基于同乡之情而自愿形成,没有制约性。老乡会开展的活动也是随机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内部成员也有权利选择参加或是不参加。大多新生入校一段时间后会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与同班同学、宿舍成员接触密切以后,进而会渐渐不再依赖老乡会,慢慢地很少参加或是不参加老乡会所举办的活动,因而老乡会组织具有松散性。第五,具有排他性。老乡会是地域性组织,其内部成员都是来自同一省、市、县、乡的学生,以共同的语言与习俗为分界线,并不接受其他地区的学生。熟悉的语言和相同的习俗让他们拉近距离且彼此信赖,老乡在交流时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方言,所组织的活动也仅限于老乡会的成员参加。
1.积极影响。老乡会等同辈群体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在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有益影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一,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使其具有归属感与安全感。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和以前不一样,心理满足已成为一种需要,正式群体很难为其一一提供这种需要和满足,而同辈群体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校园老乡会等同辈群体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老乡会相对于其他同辈群体,群体成员感情基础深厚,也更容易产生归属感,组织气氛更为融洽与轻松。大一新生刚刚踏入校门,远离家乡独立生活,会产生孤独无助等消极情绪,在热情的老乡会成员的帮助下,新生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逐步消除不适应感,进而建立起乐观向上的态度,带着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的情绪开始新的学习生涯。老乡会在帮助新生,满足新生的心理需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老乡会就像一个家,是每一个成员温馨的港湾,其成员可以在这里听到熟悉的语言,得到热情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就课余生活而言,同乡会所组织的各种有品位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和补充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丰富校园文化方面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2]老乡会组织的活动不仅注重内部成员的交流与合作,还鼓励个体个性的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其成员的各种兴趣、潜力,也使其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得到全面发展。老乡会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新的平台。
第三,沟通、宣传有益信息,形成良好舆论氛围。老乡会成员超越了班级、年级、系别,加之往来频繁、随意与真诚,所以在信息沟通上渠道多、速度快,大量的信息会相互传播,成员可以及时获得有益的信息及知识,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流中取得进步。此外,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时常常会找老乡倾诉,作为学长的老乡也会以自己或身边同学的实例来开导和教育有思想问题的老乡,及时帮助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起到缓解学生思想上的抑郁、防止不良情绪堆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作用。老乡会在这一点上,对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消极影响。第一,影响甚至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妨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老乡会是基于地缘和乡情的同辈群体,没有明确组织目标与规则。这样的小团体具有排他性,排斥班级和团委的日常管理与正常活动,容易形成散漫乃至抵触的态度。一般而言,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和班长、老师、学校领导交流,也不认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选择告诉老乡,希望通过老乡会“人多力量大”来解决,大多老乡更是意气用事,从而导致群殴事件。这样因一时冲动引发的暴力事件在校园里屡禁不止,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人身伤害。前文中提到老乡会等同辈群体在舆论宣传中起到的有益作用,但是如果传播的信息是错误的,会误导学生,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如由于语言和心理上的隔阂,新生不易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而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乡的引导。在与高年级同乡频繁的交往中,通过劝诱、模仿、感染等,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也被新生接受下来,抵消了学校和老师的正面教育。[3]第二,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带来负担。老乡会不仅需要金钱的投入,还需要时间、精力的投入。老乡会过多的活动,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参加老乡会都要缴纳金额不等的会费,另外,老乡会的活动以聚会、聚餐为主要形式,而聚会的场所多是歌厅、舞厅,这样过度地把钱花在娱乐消遣上是大学生所承受不起的。还有一些“老乡会”收费时没考虑贫困家庭学生的情况,为此,这些学生就可能借故不参加或是有意避开。有的“老乡会”活动太频繁,影响了学习和正常的课外活动,也慢慢地消磨了一些同学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同时,在老乡会活动时,高年级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诱导了刚入校门的新生,助长了不良风气。第三,限制学生的交往空间。大学是一个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学生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他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学生的交往,来了解家乡以外的风土人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老乡会的成员来自同一省市或同一县乡,拒绝其他地区学生的加入,具有封闭性。老乡会有一些成员仅限与同乡沟通交往,对同乡的利益坚决维护,而排斥其他同学的关心,拒绝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弱化了大学生对班集体和党团组织的感情以及参与正常班级活动和党团活动的信念与积极性,影响了班集体、党团组织和学校的整体凝聚力,削弱了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干扰了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妨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体来说,老乡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利有弊,高校应该积极对老乡会等同辈群体加以管理和引导。高校应充分关注同辈群体,了解同辈群体的特点,把握其发展方向,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促使同辈群体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使同辈群体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组织。◆
[1][美]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1.
[2]曹茂森,康维波.关于大学生“同乡会”的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4~16.
[3]李军.大学生“同乡会热”探析[J].青年研究,1996,(4):35~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