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探究

时间:2024-07-28

赵亮,李娜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和完善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建立分层级、多形式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和探究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地域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制度不够健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制度、日常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反馈制度等完整的辅导员培训制度体系,且培训制度多停留在文本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或没有严格地执行。

2.培训管理不到位。由于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学压力较大,导致大多数辅导员的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培训期间学习的课程时断时续,课堂考勤面临经常缺席的“尴尬”局面;培训后,没有较为规范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最终培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致使提交的培训总结往往流于形式。

3.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从培训的内容上看,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采用“专家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全体辅导员的培训,对辅导员的理论深化和知识拓展有所帮助,但缺乏有针对性的“情景模拟”、“挂职锻炼”、“考察实训”和“拓展训练”等实践培训环节,与预期目标相差较远。全员“大班”授课的形式也忽视了辅导员个体性的差异,形成了“一刀切”的现象,不利于对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实践表明,分层次、多形式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是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辅导员队伍整理水平的关键。高校应以辅导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开放的辅导员教育培训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辅导员培训课程的设置菜单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时间灵活化。

1.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目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相关要求,高校辅导员培训项目应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在职攻读学位(硕士/博士)和专题培训五个类别。五个类别的项目由浅入深,相互契合,循序渐进,共同构成了“资格培训—强化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延伸培训”的科学、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

2.加强对培训教师的筛选和聘任。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师的选拔可从对辅导员的价值观教育、专业教育、经验传授三个层次来选拔培训师资的人员。选拔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等理论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具有资深学生工作经验的学校党政干部,分别从价值观层面、方法论层面和实务层面为培训辅导员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和讲解,使得培训的内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传授,更有利于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3.优化设计培训课程。优化设计高校辅导员的培训课程就是要依据辅导员的需求设计培训课程与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受训辅导员的具体需求。培训内容应既包括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应包含增强个人再学习能力的、完善个人成长的授课内容。培训课程设置的形式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主题沙龙等形式,分类指导,逐步提高。

4.全程监督培训效果。培训效果是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辅导员培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就应当建立高效辅导员的全程监督培训机制。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学员评价制度,规范受训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进度和成绩评定,进而将培训学员评价纳入到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作为奖优劣惩的主要标准之一。

三、当前高校对辅导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的整体认识有待提高。目前,部分高校对考核的目的认识不到位,仅仅是为了考评工作而考评。实际上,辅导员工作考核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考核使得辅导员自身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通过考核结果反馈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通过不断地整改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稳步前进,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最终目的。

2.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目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体仅为辅导员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分管领导对被考核人员的评价,而缺少了学生的意见反馈和辅导员之间的民主测评。考核的方法仅以个人工作总结和述职的方式进行。考核的结果未能及时向被考核人员公布,考核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实施,激励效果不明显。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

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高校通过明确高校辅导员考核目标、规范辅导员的考核主体、筛选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和及时反馈辅导员考核结果四个方面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使得辅导员队伍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1.明确高校辅导员考核目标。对辅导员进行考核,首先应明确考核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通过考核让辅导员查找自身不足,通过考核树立先进和典型,通过考核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2.规范辅导员的考核主体。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主体应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考核的主体之一使得辅导员的工作表现通过学生的反馈直接地折射出来,更有利于定量考核辅导员的日常表现。第二类是由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和院系领导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他们对辅导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可给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类就是辅导员本身。通过辅导员的互评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学习和借鉴优秀辅导员的长处,实现自我完善。

3.筛选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办法。选择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办法是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基础性前提。辅导员考核应采用绩效考核办法,坚持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坚持日常工作考核与年终述职考核相结合,坚持组织考核与师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时的日常考核中应采取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自我总结和组织定性定量的评价,明确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年终考核采取组织考核与师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和考核小组评价完成。最后按一定权重比例进行折算,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向考核对象公布。

4.及时反馈辅导员考核结果。辅导员考核结果的使用,应与辅导员的待遇、晋职晋级相挂钩,从而更好地发挥考评作用。通过对其考核,准确地了解每位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将最终的考核结果记入辅导员管理档案,作为其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及时地反馈考核结果,帮助辅导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辅导员的自我提高和自我成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迅速推进,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适应新的环境,跟上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从而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迈进。◆

[1]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5.

[2]姚勒.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43~45.

[3]樊狄宁.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构建探究[J].经济师.2011,(6):122~1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