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言生态学角度看地区方言的保护——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为例

时间:2024-07-28

邹斯彧,刘桂兰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或称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虽然在近年来,语言生态学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但语言生态学的理念早已出现。18 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Humboldt)提出了语言多样化的研究问题。随后,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又详细研究了语音、词义和句子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长久以来,语言学家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量化研究语言,将语言作为解剖对象从句法或语义等各种角度层层剖析。直至20 世纪70年代,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深度思考。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语言的研究必定要囊括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及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197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认为真正的语言环境是将该语言作为交际语码或符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而现阶段的语言生态观已发展至新的阶段,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的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的生态。语言生态学借鉴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来研究语言,是语言学的动态研究,其研究任务主要包括语言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多样化。

笔者则从这两个角度,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为案例进行研究。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和吉安市的部分地区,共38 个县(市、区),面积达到5.12 万平方公里,包含了赣方言的绝大部分地区。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赣方言语言生态是赣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代表性。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现状

本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群体对赣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调查人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以期较为全面地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群体对待方言的语言态度。

本次调查下发问卷300 份,回收289 份,有效问卷272 份。课题组成员使用SPSS 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以对该课题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种不同群体对普通话和赣方言接受程度都较高,也十分熟悉。被调查的人群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于普通话的接受程度十分高,几乎都选择“完全同意”。但在“无所谓”、“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这几个度上,男性和女性则体现了一些差别: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接受普通话;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赣方言的使用。相比较而言,男性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较女性更高些,女性更倾向于普通话的使用。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普通话的接受程度还是较高,并不是特别低于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

但不同年龄人群对普通话与赣方言的接受程度还是有较大的差别。15~20 岁年龄段的人群,更倾向于接受普通话,但同时由于尚未离开家乡,对于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也较高。20~30 岁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普通话和赣方言的接受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其中80%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赣方言。对于30~40 岁年龄段的人群来说,在使用普通话和赣方言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对于普通话和赣方言都有相当高比例的接受。到了40~60 岁年龄段的人群,人们在对赣方言和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上仍然有较小的差异。对于60 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在对普通话和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赣方言,而只有仅仅一少部分人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可以看出,在对待普通话和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上,年龄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年龄大的人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赣方言,而年轻人则更加倾向于使用普通话。

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两种语言接受程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例如,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程度的人群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为71%,但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只有56%;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高达85%,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为70%左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基本完全接受了普通话,也将普通话作为首选语言在工作生活中进行交流,而赣方言的使用程度则逐渐降低。由此可见,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普通话的接受程度成正比,而与赣方言的使用程度成反比。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群体对待赣方言和普通话的态度有所不同,并对该地区赣方言的语言生态现状造成了多种影响。普通话对于当地赣方言的使用冲击力较大,导致赣方言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有所下降,当地公众对于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外语言生态学学者关注的重点多在于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化生物的环境,通常都会促使人类种群的多样化,而最终导致语言表达的多样化。而反过来,语言的多样化,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即使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方言也各不相同,在用词和发音上都各具特点。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和传承。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看,语言多样性的衰退,对文化和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姆尔所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方言作为在某一地域通行的语言,是某一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是经过漫长历史逐渐演变形成的,蕴含了某一地区人类的智慧、风俗、宗教、生态环境、历史以及人类行为。而赣方言作为中国重要的方言之一,也是这一地区整个历史和生物生态的凝结,对于当地的地区文化生态和生物生态的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普通话的通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正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侵蚀。由于标准语和共通语以强大优势向土著语言和传统语言的传统交际领域渗透和扩展,导致双语双方言区的语言单极化。普通话的普及方便了各地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对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凝聚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普通话得以很好地推广在另一方面对于地区方言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人们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也削减了赣方言的使用频率。普通话背后所代表的经济能力和文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赣方言在当地人群中的影响力。由于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原因,促使弱势民族和族群的母语权受到压抑。教育的普及和当地人群文化程度的提高,必定导致当地人群对于普通话掌握能力的提高。通常,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与外界沟通方面的频率更高、沟通的质量也更好,普通话甚至他国语言的使用频率也更高。这部分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使用普通话,也逐渐导致赣方言在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中占据的部分快速缩减。因此,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正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这一对当地历史语言文化的保护和生物生态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语言,亟待保护。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的保护

赣方言是中国七大古方言之一,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更应当是全社会的保护和振兴对象。赣方言的研究不仅仅是一般的语言研究,它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学术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为,是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方言的保护,也不仅仅是语言的保护,而是从语言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保护语言负载的地区的地方历史信息、地理环境信息、地方习俗信息以及当地居民的文化心态,并促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保护和修复。

国内语言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语言生态危机在较长时间内都未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直至近年,人们才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列为濒危语言加以关注。2010 年10 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召开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探讨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并将濒危语言的保护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方言的保护也开始逐步引起各界的重视。

赣方言的系统研究始于罗常培先生于1936 年写作的《临川音系》。此后,赵元任、李方桂、余心乐先生都对江西各地方言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材料。但直到1979 年,熊正辉先生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文章,赣方言的研究才展开了新的篇章,后续的研究多从赣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角度进行研究。由此可见,赣方言的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广度和深度尚有欠缺,且还局限于纯语言纯学术的研究。而范俊军博士在《关于濒危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呼吁濒危语言的研究要紧的不是学术上的务虚争论,而是实际的抢救和保护。对于赣方言的保护,理应同样如此。赣方言的保护不仅需要语言学家在学术上研究赣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需要语言学家将方言的保护方法、途径和手段纳入其研究范围。同时,社会各界也有责任向公众宣传赣方言的重要性和现状,提高公众对于方言保护的意识,加强民众对于方言的关注。

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的时代,普通话的普及和国际强势语言的进入势不可挡,但保持语言的多样化对于当地语言、文化和生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加强语言规划规范工作,深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的现状,加强对当地方言的调查评估,着力保护这一特殊的语言资源,保持语言的活力,促进语言生态的和谐。赣方言或已成为一种弱势语言,但它依然是当地人群的一种归属标志,具有重要的心理凝聚力。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保证当地语言的多样性,以使当地的文化生态在未来得以延续。◆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40~143.

[2]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2~47.

[3]范俊军.关于濒危语言的几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6,(4):140~143.

[4]姜瑾.语言生态学研究面面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45~50.

[5]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5.

[6]杨朝军.生态语言学理论概述——兼论《语言:生态学视域》[J].外语教育,2008,(4):17~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