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赵慧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阅读作为习得语言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英语教育培养中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值占到35%。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尽管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训练方面也存在一定误区,他们认为扩大词汇量并且记住语法规则就会提高阅读效率。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外语研究者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基于图式理论,本文探讨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若干教学方法,以期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以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schema)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术语,这个概念在1781 年首先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1932 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发展了图式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他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储存在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1]直到20 世纪80 年代,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并将其完整系统化。他把图式理论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是“系统深入地探讨长时记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的一种理论模式。”[2]尽管不同学科领域对图式的理解和视角各不相同,我们仍不难得出图式是人的大脑将新事物与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组织起来的一种表征知识的单位。图式就是人脑中存在的抽象的知识结构,由空位(slot)组成。填充空位的过程是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当某一个图式的空位被填充,这个图式就被激活了。鲁梅哈特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3]按照这种观点,在语篇理解过程中,首先要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阅读者在大脑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这些信息图式找到后,说明已经激活或建构了合适的图式,文章即被有效地理解。

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活动依赖于大脑中先前具备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将阅读的过程理解为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其预测文章信息,有效率地进行阅读理解。同时,随着学生不断对篇章的解码,进而对预测的信息进行修正和补充。由此可见,语言水平相同的读者,图式知识越丰富,其理解和记忆力越强。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语言图式是读者关于篇章的词汇、语法、句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是读者掌握语言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知识是读者进行语篇理解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当语言知识欠缺太多时,如阅读中出现较多的生词或复杂的句式时,图式就无法对信息进行解码,理解语篇就不能实现了。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是指关于不同文章的篇章结构与体裁方面的知识,例如戏剧、科技文章、政论文章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有研究表明(Urgabant,1984),以时间顺序为结构的叙述文和单向性结构的描述文比起其他结构顺序的课文更容易回忆。这说明对文章结构的了解无疑能增加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吸收。[4]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熟悉文章的形式图式来了解主题内容和文章结构。如果语篇知识能够有效地激活相关形式图式,那么学生就能够在阅读中掌握文章大意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形成正确的预见,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内容图式是指读者的与阅读材料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它还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内容图式能直接影响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在阅读理解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读者脑中的内容图式越丰富,阅读时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机率就越大。换言之,当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时,理解程度也会较高。丰富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它可以帮助读者预测信息,消除歧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高夫(P.B.Gough)的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model),它指从最小的文字单位起始(音素、词素、词语等),通过译码而确立文字的意义,然后对脑海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现实的预测加以修正,得出正确的解释。[5]因此,在传统的外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遵循先讲授单词,然后逐句讲解短语和语法,再做练习题的这种模式。但学者们对这个模式有很大的争议,认为它是假定阅读是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意义的单一过程。然而很多的研究发现,阅读过程中读者脑中已有的知识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传统教学效率低下并且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由于强调精确地阅读而忽略阅读速度;太注重字句而忽视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等。二是哥德曼 (K.S.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它指从高层信息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推测或假设,然后依文字层层向下推进,对预测或假设加以确证。哥德曼认为阅读是一种不断猜测和证实的过程,是读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边推断边验证的过程。哥德曼的理论模式强调读者已有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阅读材料本身没有意义,它只是提供少量的提示。有效的阅读并不是要逐字逐句地辨认材料中字句,而是使读者能够预测文章中的内容。但是这种模式走入了一个极端,就是过于强调阅读的自上而下过程,从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过程。这在快速阅读的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然而,这种模式对教学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忽视了学习者在阅读教学中对知识的积累。三是鲁姆哈特(D.E.Rumelhart)的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他吸取研究领域中最新的成果,认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鲁姆哈特在原有高夫和哥德曼的基础上提出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脑中已有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读篇章进行解码,激活他们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引导学生完成语篇理解并积极建构新的图式。

1.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内容图式。内容图式体现着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熟练程度。如果学生缺乏某一方面内容的图式,即便他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无法对文章有效理解。因此,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内容图式非常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多地介绍欧美文化知识和背景,比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在课堂训练学生阅读之前先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记忆,以便将相关图式在大脑中储存起来,然后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使相应图式被激活,增强该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根据阅读获得更多的图式知识,之前相关的图式被新的图式所修改或者强化,该方面的阅读能力即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图式的预测作用,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图式并推断语篇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经历每一件事就能够指出很多事情的存在。比如,我们提到台灯,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它有开关。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定型的,存在着普遍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当某一个图式被确定,就可以假定这个图式中的空位与大脑中的经验相符。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在内容理解上出现的障碍,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激活他们大脑中的图式,并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来推断预测文章内容。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采用幻灯片、录像、关键词提示、图片等方式,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并帮助其创建新的图式,最终提高阅读效果。

3.培养跨文化意识。虽然英语和汉语作为语言本身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其语法表述和文章写作习惯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只有在获得相关的图式之后,才能在阅读中对英语的表述习惯和文章结构有进一步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将文章中较难的句子和语法预先讲解,同时对欧美人的说话思维方式进行剖析,为学生讲解欧美人的写作习惯。比如,议论文和驳论文的英文文章就存在差异,议论文一般将各种观点先概述,然后再逐一分析各种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一般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驳论文一般先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概述,然后逐一进行批驳,作者的观点也在反驳中表露无遗;而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是首先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详细地论证。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区分相关文章的结构差异,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图式知识,然后在训练中进行激活,增强其理解能力。

4.运用图式理论,化知识为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既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知识,也需要利用阅读训练去激活并强化这些图式。如果学生大脑中的图式不被激活,那么相关的阅读仍然不能被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训练计划,将各种文章题材和格式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预先讲解相关的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图式,然后通过该种文章不断强化相应的图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格式以及语法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图式知识对文章的意图进行预测,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在文化背景方面,教师可以先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然后再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文化背景并进行比较,从而逐步扩大其知识范围。此外,通过关键词提示以及寻找文中表达作者态度的词汇来推测作者意图,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目的。

总之,图式理论是研究知识输入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的一种学习理论。只有在图式被激活之后,外界输入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学习和理解。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图式知识建立,并不断激活和强化图式,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目的。◆

[1]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45.

[2]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C].//In:R.J.Spiro,B.C.Bruce & W.F.Brewer(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0.33~58.

[3]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153.

[4]张建文.图式理论对ESP 阅读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260.

[5]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