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化进程中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思考

时间:2024-07-28

万艳玲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化,简而言之,是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生活,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重要学习场所,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从社会化的类型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预期社会化,即为了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进行的社会化,这个时期社会化完成的情况直接影响个体进入社会的适应程度和服务社会的本领,因而非常重要。医学生将来的工作是依靠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他们社会化的水平影响着服务人民健康的能力。一年级阶段的社会化主要是适应新环境,从心理上接纳并愿意按照新的环境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新的环境中顺利开展学习和生活。一年级新生大多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活适应良好有利于之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反之则影响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导致在知识掌握中不用心,影响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因此,研究社会化进程中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非常必要。

一、社会化进程中医学新生心理适应的主要方面

1.学习方式方法适应问题。医学科学博大精深,需要医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医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最不适应而且产生心理疾患最多的是学业问题,如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如何做笔记、课后该看什么书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况且,医学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师一次课讲完几十页也是经常有的事情,很多学生很难适应,这些内容前一天根本没有预习到,听课如同听天书,做笔记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反映在大学的课堂上会做笔记是个“技术活”,不做笔记,下课后,不知道老师讲的重点在哪里,老师讲什么记什么,一次课下来你会发现,老师到底讲了什么自己不知道,因为在忙着记笔记。桂林某医学院校2009 级新生对本专业各年级学生调查的数据(以下简称学生调查数据),与任课教师对2010 级全体医学新生社会化调查的数据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的不适应还是表现为学习的不适应,认为生活中最苦恼的还是学习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适应最为常见。大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是无人监督的学习,需要个体自主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安排学习,但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存在一定的学业压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自己要掌握的内容不知道该怎么学,满书的内容似乎都是重点,不知如何下手,以往学习上的优势不再,很多学生感觉大学学习不可控,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挫败感会油然而生,理想信念亦会动摇,短期内还可以自我调整,时间久了难免消极沮丧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从心理上一步一步引导新生适应医学院校的教学、学习方式非常关键。

2.人际交往适应问题。大学生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适应大学新环境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适应大学的人际环境。在社会化的生命历程中,大学新生大多十八九岁,由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在这个时期需要获得情感归属感,避免孤独感,而获得情感归属感就是要进行人际交往,有知心朋友,如果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没有朋友,大学新生会非常孤独。宿舍与班级是大学新生生活最多的场所,同一个宿舍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省,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日常作息各有差异,如何适应差异甚至必要的时候适当妥协以维系舍友之间关系的融洽,保持良好的宿舍氛围不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专心投入学习。新生在新的环境有结识新朋友的愿望,但是由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单一,大家的学习目标基本一致——考大学,人际关系更为简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的机会不多,而且中学更看重学习成绩的高低,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在人际交往上有过考虑。而进入大学后,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是适应新环境必备的素质,更是获得情感依托。因此,如何与人相处,怎样与价值观念有差异的学生打交道成为新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学生自己的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医患之间的交流实质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医学新生人际关系的良好适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新生在人际交往中“说的很多,还经常打断别人的话”,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倾向于自我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只能郁郁寡欢。如何为新生提供交流认识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朋友,解决问题就不是单枪匹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3.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大学是个人要生活3~5 年的场所,新生只有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才能对新的环境产生归属感,才能在其中完成学业。一部分同学有自己独立生活的经历,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衣服脱线”、“衣服脏了”会怎么处理,大多数同学都能自己解决,表明90 后新生并非一些媒体所说的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学生自己的调查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对新环境很满意的一个都没有,很不满意的接近两成,大比例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意度一般,对环境不满意也就很难安心学习。对生活环境不满意大多集中在校园的硬件上,医学新生感觉学校不够大,与中学差异不大,硬件不够先进,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气候与家乡差异较大,身体不能很快适应;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在学校看到“名师”,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心生失望,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挑剔。现代意义上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良好,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恰恰说明大学新生的社会化完成的不错。调查显示:六成的二年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一年级新生仅有四成,因为二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并且学会了怎样丰富生活、体验生活,新生处在适应的阶段,正如学生自己所言:“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去适应生活也就是成长的体现”。如何从心理上接纳大学的生活环境,并在新环境中享受生活对医学新生的身心大有裨益。

二、社会化进程中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适应学习新要求。大学教育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因专业的不同,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学习内容的层次性更高、更具有争议性,学习的科目更多,通常有二、三十门课程。因此,沿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显然行不通。实际上,新生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独特性有一定认识,但是怎么从心理上慢慢适应却是个问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笼统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通常无人解答,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授课教师有必要每个月、甚至每周与学生就课程的学习方式、方法问题进行沟通,引导学生适应教师授课方式,启发学生如何做笔记,课后怎么复习,需要看什么书,只要学生在做,内心就会比较踏实,在学习上必然会有自信心。同时,同伴教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社会化进程中,同龄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超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在每个班级总会有个别同学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课程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所以,在第一学期班集体活动中,多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邀请任课教师、学长与新生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主动交往,避免孤独感。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年中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是生活技能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人是群居的群体,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个体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苦闷的时候,大学生通常会找朋友倾诉,如此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大学生才会求助心理咨询,因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必要。调查数据显示:90 后并不是漠视社会的群体,他们充满集体价值观念,在引导新生主动交往方面,班集体、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以主题班会、才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游戏、活动中打破羞涩,主动交往,一次成功的交往会给个体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愿意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生虽然渴望交往,但是在认识新朋友之后如何维系友谊是个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宿舍为单位,开展针对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同学间友谊带来的快乐。

3.调整心态,提高生活技能社会化。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基本的能力,即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了生活自理能力、谋生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对大学生而言,独立的生活能力首先表现为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衣食住行自己能够合理安排。在近十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大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进行调查发现,新生独立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己报到注册,因此,促使学生调整心态,提高生活技能社会化有一定的基础。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重点宣扬学校的特色,虽然学校在校园环境上、硬件上有差距,但是大学不在其大,而在于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特色。况且学校的环境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总是自我纠缠毫无意义,不如启发学生环境可以磨砺人,在新环境中调整心态,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适应自己无法改变的,适应环境是走上新起点、开始新征程的最好选择。食堂的饭菜也许不可口,但是不正因此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学校中没有看见大师,但是在各个学科都有教学名师,这些名师拼搏努力,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师。适应大学的生活,就是要适应大学对个体的评价标准,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在学习之外,有很多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如果不参与只是做个漠然的看客,大学生活必然毫无滋味,鼓励新生参加社团,多与人打交道,多融入集体、社会环境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是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急于表现自己,在第一学期往往参加了很多社团,不久会感觉分身乏术,不知该如何取舍,陷入角色紧张,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适当地参加几个社团。

总之,医学新生调整心态从心理上接纳大学新环境,适应新环境,提高生活技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是在新起点上奋发拼搏的要求,更是社会化的要求。◆

[1]胡荣山,万艳玲,叶丹非.人与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33.

[2]万艳玲.医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1):76~7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