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变云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在80 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并把自我决定界定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1]积极心理健康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有关心理健康领域的新近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这种积极理念把有史以来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病理性倾向转向了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和增加,开始了对人们心理健康中的积极力量的研究和关注。
自我决定理论在内容上吸收了完善论幸福观的思想,认为人类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才能达到完善的幸福生活:一是,个体追求内在价值观和内部目标,包括个体成长、心理健康、较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社会情感;二是,对外界环境有较高的敏锐性并具有较好的行动力;三是,个体有更多的自主性行为;四是,个体活动能满足能力、自主性和归属这三种需要。[2]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或积极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品质,即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在很大部分上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品质是重合的,这也为自我决定对心理健康或积极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预设了前提条件。心理健康应该包含更多的积极力量与积极的品质。因此,有研究证明,出于自主的原因参加某个活动或者实施某种行为和积极的心理结构,如心理幸福感、积极的行为结果相关。例如,大学生参与有机化学课的积极性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正相关。[3]以往研究虽然从自我决定的不同角度(需要角度、认知角度和因果角度等)去探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的研究还很少。另外,关于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还缺乏具体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群体,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自我决定的发展,提高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参照。
1.被试。选取福州市3 所高校的520 名学生,随机抽取520 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9 份,有效回收率为80.6%。被试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分布。(见表1)
2.研究工具。第一,自我决定量表。自我决定量表(The Self-Determination Scale)是由Sheldon&Deci 在1996 年编制成的,主要用来评估个体自我决定程度的差异。自我决定量表包含自我意识、自我选择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5 个项目,共10 个项目,采用5 点计分。通过对量表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来修订量表,并形成最终的自我决定量表。其中自我意识分量表包含5 个项目,自我选择分量表包含4 个项目,共保留9 个项目,结构模拟指数CMIN/df =1.65、RESEA=0.039、AGFI =0.962/CFI =0.971,其建构效度良好;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在0.62~0.7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0.70 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22,其信度良好。
表1 被试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分布(人)
第二,积极心理健康量表(MHC-SF)。该量表有三个维度: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功能和积极社会功能,共14 个项目,分别代表了幸福的各种感觉。要求被试对过去一个月内的每种感觉的发生频率进行评定(从来没有、每月1~2 次、每周一次、每周2~3 次、几乎每天、每天)。其翻译修订方法同上,修订后的积极心理健康量表保留原来的14 个项目,结构模拟指数CMIN/df=3.90、RESEA=0.083、AGFI =0.863/CFI =0.922,其建构效度较好;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在0.79~0.87 之间,分半信度在0.71~0.81 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12,其信度良好。
3.研究程序。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施测,问卷现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7.0 和AMOS17.0 进行统计分析。
1.大学生自我决定、积极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第一,大学生自我决定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的差异分析。将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作为自变量,自我决定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性别(2)*年级(4)* 专业类别(4)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只有年级主效应显著,F(13.5701)=2.73 (P <0.05)。
进一步单变量F 检验,在自我决定的自我选择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自我意识维度上的差异则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大一和大三在自我选择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二。(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决定各维度的差异检验(M±SD)
第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的差异分析。将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作为自变量,积极心理健康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性别(2)*年级(4)* 专业类别(4)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只有专业类别主效应显著,F(24.7519)=3.987 (P <0.01)。
进一步单变量F 检验,不同的专业类别在积极心理健康三个维度,即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功能和积极社会功能上都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功能和积极社会功能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其次是文史类的分数也较高,但与理工类和其他类别的专业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差异检验(M±SD)
2.大学生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一,大学生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为了考察大学生的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自我决定的两个维度以及自我决定总分、积极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总分求相关。结果表明,从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来看,自我决定两个维度、自我决定总分与积极心理健康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反过来,从积极心理健康与自我决定总分的相关来看,积极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与自我决定总分也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见表4)
表4 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Pearson 相关分析
第二,大学生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积极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性别(转化为虚拟变量)、年级(转化为虚拟变量)、专业类别(转化为虚拟变量)、自我决定的两个维度为自变量建立方程,采用Stepwise 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中只有专业(艺术类)进入了回归模型,自我决定的两个维度作为预测积极心理健康的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模型,多元相关系数为0.464,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15,即表中的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积极心理健康21.5%的变异量。其中,自我选择的解释量是14%,自我意识和专业(艺术类)的解释量分别是5.6%和1.9%,即自我选择对积极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总之,自我决定的两个维度变量对积极心理健康均有很好的解释力。其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积极心理健康=0.292* 自我选择+0.246* 自我意识+0.138* 专业(艺术类)。(见表5)
表5 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
1.大学生自我决定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决定在性别和专业类别上不存在差异,而在年级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大一和大三学生在自我选择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则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年级在自我意识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不符。乔晓熔对不同年级、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决定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决定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但自我选择在性别上的差异较为显著,且男生的自我选择显著高于女生。[4]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自我决定之所以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是因为大学生还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对其有着巨大的改变:由于大一学生刚由高中进入大学,他们还处在新环境的适应期;经过大一对新环境和新生活的适应,大二学生开始进行角色定位和重塑;而进入大三之后他们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在自我选择上多了自主性;然而大四的学生则会面临人生中更关键、更重要的选择,在选择时也会增加更多的顾虑和担忧。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差异分析。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在专业类别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性别和年级上则没有明显的差异。艺术类的学生在积极心理健康上显著的高于文史类、理工类和其他类专业的学生,虽然文史类的学生得分也较高,但与理工类和其他类别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以往研究中,研究只考虑文史类与理工类在积极品质方面的差异,而不把艺术类单独列出来与其他专业进行比较。笔者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且在经过艺术美的熏陶下,其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多。这一假设与研究结论恰恰一致,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3.大学生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自我决定各个维度及自我决定总分与积极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及积极心理健康之间均存在极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的确有着显著的相关。这与Keyes 的研究结论相符,他在对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测量时发现,积极情绪的测量与全球自我概念量表、自我决定量表和测量孩子对于融入学校的感知的量表呈正相关。[5]一个良好的对自我感觉和自我知觉的意识和良好的对自主选择性的清晰认识都会帮助一个人很好的去认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促使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其心理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也就越多。从自我决定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来看,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能对积极心理健康做出的19.6%的解释,其中自我选择解释的贡献最大,达到了14%。比如,内部动机较强的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好,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较好的自我感觉。[6]
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决定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在专业类别上有很显著的差异,自我决定与积极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且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显著正向预测积极心理健康。◆
[1]刘海燕,闰荣双,郭得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6):1115~1116.
[2]Deci EL,Ryan RM.Hedonia,eudaimonia,and well-being: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8,(9):1~11.
[3]Reis HT,Sheldon KM,Gable SL,et al.Daily well-being:the role of 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419~435.
[4]乔晓熔.大学生自我决定现状及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文教资料,2009,(19):176~179.
[5]C.L.M.Keyes,Marié Wissing,Johan P.Potgieter,et al.Evalu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hort Form(MHC- SF)in Setswana- Speaking South Africans[J].Clinical Psychology &Psychotherapy,2008,15 (3):181~192.
[6]Baard PP,Deci EL,Ryan RM.The relation of in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 to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in two work setting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4,(34):2045~206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