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时间:2024-07-28

杨潇,唐健

(泸州医学院,泸州 四川 646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高校明显的贫富分化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因客观上的物质匮乏而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及人格缺陷。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发性,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偏执、消极厌世、精神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不利影响。[1]西部高校地处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东中部地区相对落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更大且贫困程度也更为严重。西部医学院校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促进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医学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关乎其个人成长,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繁荣西部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高校贫困生有将近500万人,而西部地区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甚至高达50%~60%,医学类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2]以泸州医学院为例,该校位于我国大西南腹地的川、滇、黔、渝4省交汇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其生源主要来自西南地区贫困农村,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6.19%。[3]办学经费不足,信息交流较为闭塞,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心理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同时,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还要承受由于民族、文化背景、地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之高校扩招造成的人才饱和,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存在着特殊性,学制长、学习任务繁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就业面相对狭窄以及医学院学生所具有的特殊的医学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更大。据相关抽样调查,贫困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4.87%,明显高于非贫困。[4]因此,西部医学院校辅导员应该更加重视贫困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其不同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

1.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感。受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西部医学院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且综合素质往往比其他学生要差一些。进入大学学习之后,环境的巨大转换,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许多贫困生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很难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相比于其他条件较好的学生,缺乏突出的特长和才艺、课余爱好少、表达能力不强、生活方式和习惯跟不上城市的快节奏。他们开始渐渐地脱离班级、脱离群体,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卑感使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和品质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封闭孤僻、对自我表现不自信,这种消极的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极强的成就动机与过度自尊。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对现状的不满是贫困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的最直接原因。[5]由于从小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摆脱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很多贫困学生养成了肯吃苦、敢拼搏的精神,从而形成了比其他同学更加强烈的成就动机。这种动机促使贫困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韧性等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将会导致贫困学生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正确引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过度的自尊与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成就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在面对与其他同学经济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距,贫困学生往往产生自卑感。严重的自卑感又会将其导入过度的自尊,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6]这种过度的自尊使得许多贫困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表露出自己的处境和内心的焦虑,甚至不愿意接受学校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从而产生了一种极强的成就动机。

3.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产生于个体对未来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长期处于自卑、过度焦虑状态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得贫困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和敏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比普通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得多,他们比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现状。贫困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更大,这种压力容易使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等。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是五年制的,比如中医学、临床医学等,这比其他本科专业的学制要长一年。学业负担重、课程多、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面狭窄,使得医学院校学生的压力也更大。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社会关注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交织在一起,让贫困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部分贫困学生甚至滋生厌学的情绪。

二、西部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途径

作为教育管理的直接参与者,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通过师生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学生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示范和感召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针对西部医学院校贫困生的上述人格特征,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同人格特征的贫困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国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疗卫生工作者。

1.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和对自我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包括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才能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目的。许多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贫困的不正确认识,形成了内向孤僻、敏感多疑等消极心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其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期望和后续行为,决定着其对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社会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相关知识,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来引导和激励贫困学生,从正面对其予以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尊重和理解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和学习生活上的异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根据不同贫困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应该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做好沟通和交流。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较其他学生要差,更容易出现极端的、甚至是危险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到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得西部地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还是有较大的难度。

3.正确引导贫困学生的成就动机。贫困大学生普遍有着极强的成就动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这种成就动机可能会使其误入歧途。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机,正确加以引导,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就能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奋发向上,激发其潜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比如在学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使贫困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但增加收入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西部医学贫困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挫折比其他同学要更大。因此,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自我调适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成就动机强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挑战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成熟。[7]

4.注重医学院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升个人的气质、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观念和自身修养。[8]医学类院校由于专业设置问题,长期以来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多的是从生物学角度强调人的生理性,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熏陶。目前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仍然面临着人文氛围不浓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使得医学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这一现象在西部医学院校显得尤为突出。

西部医学院校贫困生的教育是一项涉及从物质到精神,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贫困学生个人应该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减压,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努力来改变暂时的经济贫困状态。家庭不应该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学校则应该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给贫困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1]张巧丹.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0 ~112.

[2]高磊,仇宝山.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罹患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34 ~35.

[3]魏永,王晓红,庞宇,等.泸州医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2,(2):118 ~124.

[4]李春莉.重庆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44~46.

[5]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23~25.

[6]张延东,杨秀文.心灵的支撑: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教程[M].青岛: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43~245.

[7]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8 ~211.

[8]第环宁.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D].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225 ~2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