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柯棣华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启示

时间:2024-07-28

何伟民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柯棣华,一个熟悉然而又极其陌生的人,熟悉之处在于他可是抗日期间远近闻名的柯棣华大夫,救死扶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陌生之处在于他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还能记起这个英勇的战士。时至今日,我们不应忘记柯棣华大夫,我们要缅怀柯棣华大夫,学习他留给我们永垂不朽的宝贵精神财富。兹以此文念之:

一、柯棣华——卓越的抗日之国际战士

柯棣华,原名是卡纳恩·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氏,尔后在中国工作期间把自己姓名最后的“尼斯”改为“华”字,以表达与中国共抗日的决心,从此有“柯棣华”名字传世。

二战爆发后,整个世界都处在法西斯主义的包围,我国也未能脱离包围圈,处于被日本的包围之中。当时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其他各国发出了援助邀请,获得了包括日后赫赫有名的来自加拿大美国的医疗队之白求恩的响应,而当时印度国大党的尼赫鲁也应朱德的请求,决定派出一支由5人组成的医疗队。年轻的柯棣华,秉着弘扬国际主义精神,毅然放弃自己赴英深造学习的机会,加入了巴苏华的5人医疗队,来到了中国,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先在武汉、重庆等地工作,尔后申请调到延安工作,可就在准备前往延安工作之时,柯棣华家乡传来父亲死去的噩耗,他却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其精神可见一斑。

从1938年初,先后在延安、晋察冀地区一线为抗日负伤战士服务,后出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而在1941年更成为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可是天妒英才,由于五年的日夜奔波,劳累过度,柯棣华大夫终因癫痫病发作1942年12月不幸在河北去世,年仅32岁,令人嗟吁不已。

二、柯棣华精神的实质

柯棣华大夫离我们远去70年了,可是柯棣华大夫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不曾离去,一个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奋斗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这就有必要对柯棣华精神进行重新的概括和更新,笔者认为,柯棣华精神有如下三方面的内容,兹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人对社会抑或是未来的可能性的蓝图勾画之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为此孜孜不倦之追求的集中体现。柯棣华随着在中国艰苦努力的工作实践,加上之前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起,柯棣华产生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可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一个外国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卫生院校长汪一真表达了向组织靠拢的念头,汪校长对柯棣华大夫的各个方面可是相当的了解,当场表示可以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后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入党后,柯棣华倍加努力工作,一方面学习马列主义,另一方面把自己行医过程中所闻所见写成书。他说过,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并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多么坚定的信仰啊!

第二,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之国际主义精神。像马克思、恩格斯、白求恩等那样的人,无时无刻不心系全人类无产者的解放问题,柯棣华承继着他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事实上,柯棣华在大学毕业后有很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可以留在自己国家享受高福利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生活,然而柯棣华都没有选择,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伟大而崇高的职业——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而奋斗。这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中最后写道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

柯棣华把这样的两种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正如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2]我想柯棣华就是第二个白求恩,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人。

第三,具有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时“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用毛主席的话语就是“又红又专”的人才。[3]这是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所进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同样,作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的柯棣华毋庸置疑地继承了白求恩的精神并且发扬光大,正如柯棣华自己说过的:“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在百团大战中,其中的十几天战斗,柯棣华出入枪林弹雨,不顾自己的安危,接受了800多位伤员并对其中的558人实施了手术,更有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未眠的记录,始终积极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

三、柯棣华精神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轰轰烈烈地开展,人们生活基本处于小康水平,可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大一统”,而是“各取所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急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良倾向。

第一,柯棣华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针对柯棣华精神的“过时论”、“无用论”等,我们认为这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当前我们正在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就表明在日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不遗余力地保证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满足,这恰好跟我们所概括的柯棣华精神相契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更要弘扬柯棣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柯棣华精神事实上就是根植于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第二,柯棣华精神为弘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提供了榜样的力量。柯棣华作为印度籍人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背后无疑是一种精神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就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仰。柯棣华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坦然处之,说道:“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我热爱着中国,热爱着正以无穷的威力摧毁法西斯暴行的英勇抗战的军民!”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遥不可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不恰恰是我们每个人所希冀的愿景。但是,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自由主义的大肆渗透,我们现今出现共产主义不可实现等论调,从而达到了混淆视听,把共产主义看成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事物的现象,未能触及事物之本质,这是不科学的。柯棣华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疑这也将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一代的学子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当中,为创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世界提供前进的动力。

第三,尊重群众,力求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一个法宝就是通过理论的灌输对人民群众教予无产阶级的理论,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教育是为了不教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柯棣华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其所形成的柯棣华精神对我们政治信仰、人生价值、道德文化修养、工作态度、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无时不刻地学习柯棣华大夫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信念,积极践行柯棣华大夫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情和对职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让他们从感情上不排斥理论灌输所树立的榜样,进而让他们自觉地践行柯棣华大夫的精神。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工作体验得到感官认识,从而把外在于自己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觉把柯棣华精神的精髓外化成自己的行动,真正达到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过程的转化。这样,柯棣华精神才能永葆青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现阶段已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表明这个阶段的物质水平远远比之抗日战争优越,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我们更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物质基础,无论是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都体现了大公无私,这就表明这个时代跟革命年代一样,都是一个需要理想、信念的时代,一个需要大公无私精神的时代,一个需要高尚职业道德的时代。我们要做到的境界就是正如毛泽东讲道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

柯棣华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精神、意志品质却仍旧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做出了精彩的诠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我们不应忘却柯棣华,正如毛主席所写: “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 ~6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