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新路径

时间:2024-07-28

刘佳,黄建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由网络和手机领军的传媒革命正在蔓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形象地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是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新媒体以其传播迅速、辐射面广、易于操作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追捧,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主渠道,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课开设至今,一线教师和学者对于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一、新媒体驱动高校“纲要”教学改革

1.新媒体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手段。“纲要”课是兼具历史性和政治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课程的一条主线是“三个选择”: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纲要”教学必须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主导。因此,许多一线教师陷入了“教材体系”的困境,对教材内容简单复制,用历史说明历史,用理论解释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纲要”课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为“纲要”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纲要”教学载体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依托论坛社区、微博、博客、QQ群、精品课程网站等媒介,实现历史影像、历史图片等珍贵史料的教学资源共享,增强“纲要”教学的现场感和体验感,使“文字化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2.新媒体拓宽了“纲要”课的教学空间。一般而言,“纲要”的教学载体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单向性等特征,教学组织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教学方式陈旧和部分学生的轻视态度,“纲要”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如果说传统“纲要”课的教学组织是平面的、一元的,那么,新媒体环境下“纲要”课的教学组织就是立体的、多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极大增强了社会成员、组织和各团体的关联性,人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这也为开辟第一课堂以外的教学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教师要从三尺讲台中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顺应新媒体潮流,利用MSN、QQ、BBS、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与学生点对点的交流,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用情感元素构建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纽带,进一步扩大“纲要”课教学组织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3.新媒体顺应了“纲要”课的改革趋势。“纲要”课改革的总体趋势是用现代教学观指导课程改革,实现“纲要”课的主体性教育。具体而言,“纲要”课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品格和健全人格。推动“纲要”课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要求广大教师转换角色,改变形象,回归校园,回归学生。而新媒体则为教师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追随者,他们愿意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沟通交流和建立情感,一旦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纲要”课教学环节之中,必将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大大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党史国情教育的局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尊重和实现。

二、新媒体对“纲要”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1.新媒体对教师提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要求。新媒体环境对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应紧跟新媒体时代大潮,增强新媒体运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新媒体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学习生活的各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思政教师只有更加自觉地将新媒体技术引入“纲要”教学之中,将其作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大武器,才能有效缓解师生沟通交流不畅问题;二是教师应该如何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大胆使用新媒体技术,开辟网络课堂,搭建交流平台,增强“纲要”课的互动参与性;三是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表达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要尽可能熟知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所使用的话语表达方式,尽可能的运用大学生所喜欢运用的各种网络语言、Q言Q语等话语表达方式,以更加平等的方式、更加亲近的姿态和更加多样的媒体方式与大学生展开交流。

2.新媒体对学生提出提升政治鉴别力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通达性更好。大学生正处于品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政治鉴别力还有待提高,极易受到虚拟世界中嘈杂信息的干扰,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大学生人格和品质的扭曲。一是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增加党史教育的难度,谣言传言、低俗谄媚、虚假新闻等容易虚弱大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二是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大学生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渴求社会认同和尊重,一旦这种需要在现实社会难以实现,他们就会通过网络手段寻求慰藉,特别是在政治敏感时期,一旦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群体被传言蛊惑和利用,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新媒体对高校占领新媒体制高点的要求。新媒体是一个没有边际的虚拟世界,也是最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入侵的敏感地带,加强新媒体管理,抢占新媒体阵地迫在眉睫。高等学校是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类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第一时间抢占新媒体制高点,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新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不断适应社会传播交流方式的新变化,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制度体系,使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是新媒体成为高校“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思想最活跃、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教学手段。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纲要”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1.使用新技术,制定“纲要”教学新媒体战略。使用新媒体技术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新媒体技术为高校“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方式和新理念。一是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工作,积极学习、借鉴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高校“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对思政教师开展系统培训,提升任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灵活性;二是要将新媒体建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建设体系之中,因校制宜制定新媒体发展战略,抢占新媒体舆论引导制高点;三是要及时转变“纲要”教学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扩展教学空间和时间,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纲要”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和开放性,利用新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增强“纲要”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构筑新阵地,营造“纲要”教学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提供良好平台,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优势,积极构筑“纲要”教学新阵地,努力营造轻松、自由、开放,但又不失严谨和科学的教学环境。一要打造互联网“纲要”精品课程,在互联网上实现“纲要”课程的电子课件、参考书籍、动画演示、影视资料、探究性问题等的资源共享,使大学生在无时间和空间的现实的环境中学习“纲要”课程;二要开辟个人微博和QQ群,在课下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就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时事热点开展平等对话沟通,实现教师身份由“独立型”向“平等型”的转变;三要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来临之际,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设计“红色网页”,进行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3.整合新力量,构建“纲要”教学新媒体组织。高校“纲要”课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性决定了没有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可以参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媒体发展方案。一要实现资源整合,彼此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首先,高校中“纲要”课的教学组织单位要积极整合新媒体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联盟,打破“纲要”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界限,构建服务于大思政课的新媒体组织;二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的独特作用,鼓励上述组织开辟“红色专栏”,以更好地融入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三要加强校际间、省际间的业务合作,学习他校的实践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纲要”新媒体建设。

4.设计新机制,完善“纲要”教学新媒体制度。新媒体营造新环境,新环境提供新挑战,新挑战需要新机制。高校思政教师要建立新媒体运行机制,使新媒体技术在“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其内在作用。一要建立管理制度,及时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信息,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升“纲要”教学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二要建立激励制度,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易受年轻教师的欢迎,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新媒体是多此一举,要用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激励广大思政教师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技术使用情况和学生反馈情况与“纲要”课绩效考核结果相接,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三要建立安全保障制度,既要保障信息安全,及时过滤不良信息,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准确,也要保障技术安全,加强对网络系统的检修和维护,建立安全防火墙。

[1]江雪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9):45 ~47.

[2]张北根.现代教学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32 ~36.

[3]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67 ~69.

[4]江雪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9):45 ~47.

[5]张北根.现代教学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32 ~35.

[6]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26 ~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