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28

高蕴博,宋玉玺,纪向宁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节能、降耗、绿色、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对于未来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将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

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东营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了解市民们对绿色建筑的期许。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参观法、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课题展开调研。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了市民们对于绿色建筑的期许,并且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规划展望,得出如下结论,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绿色建筑的涵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谓的“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和象征。它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发展是人类社会永远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绿色建筑在设计与建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主要思路。绿色建筑设计的大体思路,即“绿色构造”、“绿色施工”、“绿色室内装修”等三个层次来完成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构造是第一步,亦即采用对地球污染较小的构造方式来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推行“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其中钢结构的轻量化,节约建材,低污染性与高回收率,是被誉为绿色构造的最大理由。现行大型建筑均已采用钢结构,但小型住宅若采用钢结构则会大费周折,因此积极推动“轻钢构住宅”成为小型住宅的“绿色构造”方式。

绿色施工是第二步,其内涵包括营建自动化、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再利用等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营建自动化,就是以工业的方式来营建建筑物,将建筑物的部件工业化、预制化、规格化,以及采用自动化来施工。许多建筑物外墙、楼梯等均可由工厂生产,再运至现场组装,如此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建材浪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绿色施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建筑空气污染防治,其内容主要为喷洒水、防尘网等。第三个重点是“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建筑中,使用三至四成的再生玻璃、再生混凝土砖和再生木材等,已成为绿色建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

绿色室内装修是第三步。室内环境的污染与室内的装修量成正比。绿色室内装修提倡如下内容:第一是不做无谓的装修,尽量简朴实用;第二是使用“绿色建材”,使用对地球环境友善和对人体无害的建材。各国都已开始对建材使用“环保标识”。同时,尽量使用本土建材,减少长途运输耗能。

3.设计绿色建筑时常用的节能措施。绿色建筑设计中关键要注意节能、节水和建筑CO2减排的排放等。

节能设计的主要措施:开窗节能设计、节能玻璃的使用、屋顶节能设计等等。以选好“节能玻璃”为例,选好节能玻璃是很有效的节能对策,尤其是对开窗面积大的建筑,采用节能玻璃的节能效益更突出。玻璃的节能特性主要在于“保温性能”和“遮阳性能”。保温性能以热传递率U 值表示,值越小,保温性能越好。遮阳性能以日透射率η 表示,值越小,遮阳性能越好(见表1)。

表1 6mm 玻璃的日射透过率

节水设计的主要措施:采用节水器材,设置雨水贮存和利用系统等。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最便宜又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节水器材。卫浴厕所的用水比例约占总的生活用水的五成。

如果采用适当的耗水器材,会造成很大的用水浪费;如果换成节水的器材,势必节省很多水。如住宿类建筑中最普遍使用的坐便器,一般使用的单段式冲水机能,使小便与大便耗用相同的冲水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家庭设有两套浴缸装置,而实际上有九成的浴缸闲置,造成浪费。假如能在部分建筑上取消浴缸设计而改用淋浴设备,必可减少用水量。常用的省水器材有节水型水栓、省水坐便器、自动化冲洗感知系统等。

建筑CO2的减排的主要措施:结构的合理化,建筑的轻量化,使用再生建材。以结构的合理化为例来讨论CO2的排放的影响。结构的合理化,即在兼顾安全与美学的原则下,以最合理、最有效的结构系统来建造建筑,以减少建材的用量以达到最低的CO2的排放量。优良的结构系统相比于不良的结构系统,在相同的安全系数条件下,最多可节约30%左右的钢筋用量和23%的混凝土用量。由此可见,合理的结构系统设计对CO2减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4.绿色建筑推广中遇到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建筑中所使用的能源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因此,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推广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要推广的建筑是否真的“绿色”,包括选择的材料(主材及辅材)、所有材料的制作过程及将来是否降解、是否环保、工程的施工工艺是否环保等等细节,要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概念。不要因为用了某种环保概念的产品就把整个建筑冠上绿色建筑的概念。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对绿色建筑的怀疑。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不是概念。只有建筑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绿色环保,那大众才能欣然接受。

既然绿色建筑已经到了推广期,那么技术就已经不是问题了!而我们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大众对绿色建筑的接受和认可。现在大众对绿色建筑还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它的优越性。所以,要深入基层,走进工厂、单位、老百姓家中进行宣传,现在大众的环保意识有显著的增强,这就有助于工作的展开。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在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扣绿色环保的大帽子,应该让老百姓和小企业真正的从中得到实惠,比如说太阳能系统对电费的节约,地热系统对供暖费的节省等等。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能真正地实现。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单体本身。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微观到宏观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是全球性的大问题,涉及面很广。有大气环境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水污染的治理等问题。这些都不是单独一个社区或者一栋建筑单体的建设就能实现的目标。同时,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生态社区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如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建设、交通网络等都对社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该从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社区空间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来深入研究绿色生态社区。

2.要尽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适应性技术。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各国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各国均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我国各地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相差很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社区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原则问题。参照国际经验,加强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及规范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推广和普及国外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要多种方式促进绿色建筑的建设。欧洲各国政府对生态建筑在政策上支持、在经济上扶持,这是生态社会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实行限制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强制性措施进行限制;对于达标或超标的绿色建筑,采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财政补贴进行鼓励。另外,绿色建筑的建设要讲究经济效益,算细账,在能源、材料、水电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究竟有多少经济效益,从而让开发商和居民认识到绿色建筑建设带来的实惠。只有寻找到经济上的支撑点,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才有内在的动力。

4.要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的公众参与。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公众参与,许多生态社区建设都是公众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和重要性,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另外,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对居住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公众也将更加青睐绿色生态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绿色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4):33~34.

[5]秦佑国.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外建筑,2005,(3):59~60.

[6]徐福来,丁敏冲,潘李钦.绿色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2):68~6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