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锡洪敏, 杨丽娟, 尹向云, 杨 萍, 马丽丽, 李向红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新生儿科,山东 青岛 2660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山东 滨州 256600)
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D的储备多发生在孕晚期,早产儿婴儿宫内储备少,肠内喂养延迟,常导致维生素D缺乏,因此住院期间维生素D完全依赖外源性补充[1],但目前早产儿添加维生素D的剂量不统一。美国儿科学会2008年指南认为,生后数日的新生婴儿即需要添加维生素D 400 IU/d[2],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建议早产儿每天摄入800~1 000 IU/d[3]。因此动态评估这类早产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可以为优化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VLBW)/ 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ELBW)婴儿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提供依据。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生物衍生物,除对骨质矿化的重要作用外,还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抑制免疫调节和抗炎反应[4]。动物和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D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表面活性剂合成、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肺泡化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5]。有研究认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和败血症的风险增加相关[6],但也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对BPD等肺部疾病无明显影响[7]。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明确极早产儿维生素D 水平变化进一步明确维生素D对极早产儿RDS、BPD等肺部疾病的影响。
1.1病例选择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e, NICU)住院符合标准的单胎极早产儿(胎龄<32周)12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儿家属对此知情同意,并取得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标准:出生胎龄<32周,出生2小时内于NICU住院,住院时间1月以上,住院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出生后24小时内放弃治疗,先天畸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等,未规律进行25-(OH)D检测。
1.2方法
1.2.1资料采集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记录患儿资料。(1)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开始口服维生素D日龄及剂量、喂养方式、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2)检验结果:出生24小时内测定血清25-(OH)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P、血Ca水平,分别于生后1月龄、2月龄时复查以上指标水平;(3)呼吸相关并发症:患儿住院期间呼吸支持(机械通气、无创通气、吸氧)时间、咖啡因使用时间,RDS、早期肺动脉高压、BP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新生儿败血症等临床资料。
1.2.2营养方案 所有极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参照2013年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8];维生素D补充参照我国2014年推荐[9],早产儿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IU/d,包括吃奶、肠外营养及口服维生素D剂量。极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加母乳强化剂,维生素D含量为150 IU/100 ml(全量强化),且均给予维生素AD(维生素D 500 IU)每日1粒及维生素D 3 400 IU。无法提供母乳者选用医院统一规定的早产儿配方奶。静脉营养中脂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D含量为400 IU/10 ml(新生儿用量为1 ml/kg)。
1.2.3分组 根据2022年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按照血清25(OH)D水平对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级[10],将极早产儿分为3组:维生素D缺乏组25(OH)D<12 ng/ml(30 nmol/L);维生素D不足组25(OH)D 12~<20 ng/ml(30~50 nmol/L);维生素D充足组25(OH)D>20~≤100 ng/ml(50~250 nmol/L);维生素D中毒25(OH)D>100 ng/ml(250 nmol/L)。因该126例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均未达到100 ng/ml,所以该研究中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标准的单胎极早产儿共126例。其中男65例(51.59%),女61例(48.41%);出生胎龄为26~31+6周,平均29.75±1.52周,其中胎龄<28周19例,28~29+6周37例,30~31+6周70例;出生体重(1 221.58±302.49) g,其中<1 000 g 39例,1 000 g~1 499 g 65例,1 500 g~1 999 g 20例,>2 000 g 2例;剖宫产101例(80.16%),顺产25例(19.84%)。
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3组间的性别、生产方式、头围身长、出生体重、胎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极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2.2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 入选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10.57±4.79) ng/ml,缺乏率达92.86%;1月龄时(18.14±2.88) ng/ml,维生素缺乏率为72.3%;2月龄维生素D水平(21.13±7.48) ng/ml,缺乏率为53.17%。缺乏组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为(7.13±1.73) ng/ml,1月龄维生素D水平为(11.39±3.30) ng/ml,2月龄为(16.07±4.03) ng/ml;不足组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为(13.42±2.49) ng/ml,1月龄维生素D水平为(17.65±3.34) ng/ml,2月龄为(25.99±5.42) ng/ml;充足组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为(21.79±2.09) ng/ml,1月龄为(26.96±2.77) ng/ml,2月龄为(34.03±3.74) ng/ml。
3组早产儿每日补充900 IU维生素D,维生素D水平生后逐渐升高,但缺乏组、不足组的2月龄时维生素平均水平仍小于30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间的喂养方式、肠外喂养时间、维生素AD、维生素D添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2。
图1 不同月龄维生素D水平
表2 极早产儿喂养情况
2.3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与肺部疾病关系 极早产儿RDS总发生率为95.24%,BPD总发生率为46.80%,出生时各组间RDS、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发生率最高。出生时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间比较显示Apgar评分、咖啡因使用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比率、早期肺高压、总用氧时间、PDA和住院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出生时极早产儿不同维生素D水平与肺部疾病关系
出生时不同维生素D水平患者BPD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984),见表4。
表4 3组BPD严重程度比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围产期医学的进步对极早产儿的预后有了极大的改善,其中胎龄<32周的早产儿存活率的增加最为显著[11]。RDS和BPD是早产儿的主要肺部并发症。有研究人员认为,维生素D在间充质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并参与胎儿肺的成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达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参与肺的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的合成和分泌等[12]。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早产儿出生后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率为92.86%,生后每日补充维生素D 900 IU,2月龄时仍有一半的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导致RDS、BPD风险增加。
3.1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动态监测 我们的研究显示,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为(10.57±4.79) ng/ml,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92.86%。口服补充维生素D 900 IU/d,生后2月龄时平均水平为(21.13±7.48) ng/ml,维生素D缺乏率仍然占53.17%。Cho等[13]的研究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出生时如果25-(OH)D≥10 ng/ml,早期补充800 IU维生素D,在纠正胎龄36周时,可安全地实现88%的维生素D充足率(>30 ng/ml),但对于出生时25-(OH)D<10 ng/ml的早产儿每天800 IU维生素D不足以达到理想的维生素D水平。Grant等[14]发现生后每天800 IU的维生素D在婴儿3个月大时有81%达到充足。我国湖南Zhang等[15]的研究显示极早产儿每日补充(853.33±193.84) IU,生后6周检测维生素D水平仍有69.6%存在维生素缺乏。而我们的研究显示,2月龄时尽管维生素D水平升高,但每天补充900 IU维生素D仍不足以使出生时维生素D处于严重缺乏/缺乏的早产儿达到最佳维生素D水平。考虑与本研究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基础太低有关,另外,VDR基因多态性可部分解释对维生素D补充的不同反应[12]。
在补充维生素D的过程中,早产儿需要密切监测血清Ca、P、ALP等指标评估有无代谢性骨病及维生素D水平过量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血清血钙Ca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维生素D水平过量或中毒情况。提示针对早产儿不同的维生素D基础水平应给予个体化补充。
3.2维生素D缺乏与极早产儿肺部并发症
3.2.1维生素D与RDS 维生素D代谢的活性形式是1, 25-二羟维生素D3(1, 25-Dihydroxyvitamin D3,1, 25-(OH)2D3),其促进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分化,并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化[16]。VDR介导了1, 25-(OH)2D3的生物活性。目前已知有3000多个基因含有维生素D反应元件,其中大部分与肺的分化、发育有关[17]。Adham等[18]对胎龄为34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的血清25-(OH)D测定结果显示:RDS组新生儿的平均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提示生后24 h血清25-(OH)D水平低是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 Zhang等[15]在2020年对93名极早产儿(胎龄<32周)维生素D水平研究显示:3组极早产儿R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缺乏组RDS发生率最高。而我们的研究亦提示维生素D缺乏与RDS密切相关,这与既往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3.2.2维生素D与BPD BPD发病机制复杂,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介导肺损伤。动物研究发现,孕期鼠补充维生素D不仅促进肺成熟,还能改变气道的收缩功能,从而降低新出生幼鼠的气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19]。1, 25-(OH)2D3可通过促进肺发育、降低气道敏感性及抑制炎症因子活化等多个途径降低BPD发生[20]。我们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的BPD发生率最高。
一项对94例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研究发现,出生时25-(OH)D水平越低,其需氧量越高、应用间歇正压通气的时间越长、以及需要更高级的呼吸支持[21]。我们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缺乏组与不足组,严重缺乏组应用无创通气时间长、机械通气比率高,住院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母孕期维生素D水平密切相关[22],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导致RDS及BPD的发生率增加,提示宫内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胎儿肺发育。
另外早产儿肺部疾病除与维生素D相关,亦与宫内感染及胎龄密切相关[23-25],3组之间早发及晚发败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可排除感染因素干扰。另外本研究中各组间胎龄无明显差异,但未进行亚组之间的比较,如小于28周及大于28周患儿RDS及BPD的对比分析,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早产儿生后仍处于肺发育关键期,生后维生素D补充不足可以影响肺脏继续发育,导致肺泡肺血管发育延迟。建议针对极早产儿维生素D基础水平进行个体化补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