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某高校附属医院高被引论文特征及对医院科研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4-07-28

吴昊旻 唐 琨 喻 丹 董 婷 何 玥 王少辉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008

近年来某高校附属医院发表的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某高校附属医院以第一作者合著论文(按SCI统计)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2位、SCIE数据库收录论文数和Medline数据库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4位。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及时分析和掌握科技论文的发文特征对识别机构的科研活动、支撑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1]。高被引论文作为在某个统计时间段内,被引用次数排在学科前列的论文,从文献计量学指标来看,高被引论文可以代表某一学科中质量较高、影响力大的高水平论文[2]。因此,总结分析这些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可以反映某机构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对医院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有数据来源于ESI数据库。ESI高被引论文是基于近10年的出版物,按照学科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3]。由于ESI数据库每两个月滚动更新一次数据,此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27日,涵盖2012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的数据。为准确获得该医院的高被引论文数据,首先在数据库主界面下的Results list中选择Institutions,在Add Filter中点击Institutions后检索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在Include Results For中选择Highly Cited Papers,点击Save Criteria后,即可获得该院所依托的大学的全部高被引论文数据1 174篇;由于ESI数据字段有限,需要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即以ESI数据库中获得1 174篇高被引论文的”WOS入藏号”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心检索,并将检索结果按照“全纪录”形式导出至Execl表格中,从而获取所需的分析数据;最后,按照作者地址字段进行精确筛选,对含有该院署名的文章全部纳入,至此获得本文需要分析的某高校附属医院署名的高被引论文153篇及其相关分析数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十年以来某高校附属医院发表的ESI高被引引文年度变化、学科分布、科室分布、研究领域等主要特征,了解掌握该院的研究前沿和优势学科方向。

2 结果

2.1 高被引论文年度变化

ESI高被引论文作为国际学术排名中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其数量特征可从宏观上反映某一机构的学科竞争力[4]。从图1中可见,从2012年至2022年,该院累计完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53篇,高被引论文数从2012年的1篇,增长至2022年的17篇,整体呈上升态势。2012—2017年稳步增长,数量相对偏低;2018—2021年持续增长,论文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1 2012—2022年某高校附属医院ESI高被引论文的发文量变化

2.2 高被引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该院153篇高被引论文来自94个期刊,主要集中在MOLECULAR CANCER、JOURNAL OF EXPERIMEN-TAL&CLINICAL 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CANCER LETTERS、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见表1。整体来看,高被引论文分布较为分散,高被引论文量居前十的期刊累计刊载49篇,占比33.99%;刊载2篇高被引论文的期刊有17个,刊载1篇高被引论文的期刊有67个。从期刊分区来看,Q1区期刊80本,刊载高被引论文139篇,占全部论文的90.85%;Q2区期刊10本,刊载高被引论文10篇,占全部论文的6.54%;Q3区期刊3本,刊载高被引论文3篇;1篇发表于TUMOR BIOLOGY,2022年度不再被SCI收录。

表1 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前十的刊物

2.3 高被引论文的科室分布情况

该院153篇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33个科室/合作团队,以第一或通讯署名的高被引论文68篇,参与署名高被引论文85篇。从第一或通讯署名的角度来看,与基础医学院签订双PI合作协议的研究团队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其次为肿瘤科、骨科,再次为病理科、皮肤科,见表2。高被引论文数量前十的科室与该院的领军学科以及学科集群(医学中心)建设相匹配[5]。

表2 高被引论文数量前十的科室 (篇)

2.4 高被引论文期刊ESI学科分布

ESI数据库以期刊类型为划分依据,将所收录的论文划分到22个学科类别。从表3中可以看到,该院153篇高被引论文分布在16个ESI学科中,其中,临床医学79篇,占51.63%;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1篇,占13.7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11篇,占7.19%;材料学11篇,占7.19%;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9篇,占5.88%。从学科的分布来看,呈现医学学科间融合与跨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并行的特点。

表3 高被引论文的ESI学科分布

该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署名的高被引论文68篇,占44.44%,主导完成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医学相关学科,累计高被引论文59篇,详见表3。此外,该院在材料科学表现较为突出,发表高被引论文5篇,工程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各有1篇。该院参与署名的高被引论文85篇,占55.56%,同样集中在医学相关的学科。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亦有分布。具体见表3。

2.5 高被引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

同样基于期刊进行分类,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通过将每本期刊划分至一个或多个学科,构建了254个学科类别,更加精细地展示了论文所属的学科特征。通过对高被引论文所属的学科分类按照频次数进行统计,可以看到该院153篇高被引论文分布在53个研究领域中,其中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研究和试验、细胞生物学、多学科等医学相关研究领域最为突出,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生物材料、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等相关理工学科表现亮眼,这对于识别医院的优势研究方向、交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见表4。

表4 高被引论文的Web of Science研究领域分布

3 讨论

3.1 将高质量论文应用于医院学科管理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合理和可行性

通过对该院的高被引论文分布可以看到,超过90%的高被引论文刊载在JCR Q1区的期刊上,验证了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不可否认的是,仍有3%左右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在JCR Q3、Q4区期刊上,虽然“以刊评文”不可取,但在实践中,高影响力期刊论文受到学术团体的普遍认可与关注,同行评议标准严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论文[6]。目前,已经有学者就“以刊评文”的本质以及应用场景进行了讨论,肯定了其在机构评价和大样本应用中的指导意义[6-7]。2022年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8],文中提到“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即“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对于医院学科与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参考高质量论文(及其载文期刊)评价结果,将其作为科研管理与评价工具具有一定的合理和可行性[9-10]。

3.2 医院内临床医学与其他医学相关学科的融合成为显著特点

从该院的高被引论文所在科室、ESI学科、研究领域分布,可以明显看到基础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医院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医学学科之间的融合特征日益明显。近年来,为有效推进学科间的融合,该院不断创新管理举措,一方面,与大学的基础医学院合作开展“双聘PI制”,双方均可有选择地聘任对方PI,作为双聘PI享受医院同等科研政策;与大学共建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在平台运行经费、设备购置、实验室场地等方面给与支持,高效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在院内开展专职科研人员共建临床医学学科工作,鼓励和支持专职科研人员围绕1~2个与研究方向契合的临床科室/专科开展学科建设,通过整合院内的临床与科研资源,以业务开展、双导师制、平台与资源共享、学科经费支持等形式深入推进科学研究。目前,已有高校附属医院在创新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模式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11]。

3.3 组建以疾病或器官系统为特征的医学中心成为医院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高被引论文研究方向最多的肿瘤学为例,53篇高被引论文涉及除肿瘤科以外的15个专科及以3个基础科研平台。作为综合型医院,肿瘤患者在院内不同科室的分布较广,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化疗科)、耳鼻喉头颈科、呼吸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脏甲状腺、胰胆、肠胃)、泌尿外科、胸外科、乳腺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血液科等学科和亚专科,广泛分布形成了“先看-先治”的局面,造成了同一类肿瘤的治疗水平的差异化和非规范化。尽管近年来,院内不同科室已开展相关肿瘤治疗MDT的建立和实施,但大多停留在联合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的水平。不同器官组织的肿瘤诊治多分散在不同科室,导致治疗缺乏规范化和肿瘤研究水平提升较慢,在癌症研究作为全球医学院领域的研究热点的现实情况下[4],严重阻碍了该院肿瘤学科的发展。在新时期,优势学科集群(医学中心)建设作为医院学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目前已正式启动了肿瘤医学中心建设,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将松散、单科作战的学科架构,逐渐过渡到综合、多学科的学科集群模式,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临床和科研问题。

3.4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目前医院科学研究的特征之一

随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重要驱动力[12]。目前国内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在医工结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15]。从该院目前的高被引论文研究领域分布来看,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生物材料、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等理工科相关领域表现亮眼。在2020年对该院的一项多学科交叉调研中,我们发现临床科研人员有浓厚的交叉研究需求与兴趣,但是限于院系和学科专业划分导致的壁垒等因素,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与该院医学发展的需求难以进行有效匹配,目前的交叉研究多属于自发性的,产出成果水平较低。在该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交叉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下一步需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布局交叉领域、完善制度保障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突破和创新[16-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