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丙烯酸接枝改性壳聚糖的纤维膜制备及其对Cu2+、Cd2+离子吸附研究

时间:2024-07-28

梁兆毅,杨迪,陈乐民,邓学良,梁欣,蒙杏,许凡冰,蒋林斌*

(1.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南宁530004)

0 引言

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受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是其较大危害之一[1-2]。如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2013年广西贺江镉、铊污染事件,均给当地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3],因此如何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研究热点[4-8]。壳聚糖具有易改性、可生物降解、良好的吸附与脱附性能[9-10],在废水处理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11-19];但壳聚糖存在价格贵、机械加工性能与电纺性能不足等缺陷,又使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因此,以壳聚糖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颇具优势,其共聚物以多糖链为主链,接上的合成聚合物为侧链,从而同时拥有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双重性质,如侧链引入羧基时有利于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低廉单体的引入可相对地减少壳聚糖用量,从而降低使用成本,此外单体均聚产生的侧链可增加其机械性能,有利于电纺出纳米纤维毡,而电纺纳米纤维毡具有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小、孔隙率高、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等优点[20-21],且纳米纤维直径可控,有利于吸附重金属离子,相比颗粒样品更易回收,因此研究壳聚糖接枝改性以及其微观结构的调控,探讨其构效关系颇具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1 实验

1.1 主要仪器及药品

高压直流电源(天津高文电源公司,DW-P303-1ACFC型);微量注射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LSP02-1B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Thermo Scientific,FEI Quattro S);Nicolet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壳聚糖(CS)(脱乙酰度95%,平均分子量为1×104kDa,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过硫酸铵、氢氧化钠、丙烯酸(AA)(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AR)。

1.2 实验方法

1.2.1 壳聚糖丙烯酸接枝共聚物(CS-g-PAA)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壳聚糖于250 mL三颈烧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乙酸水溶液,于65 ℃水浴搅拌至溶解后,缓慢且匀速通入氮气20 min,搅拌下加入一定过硫酸铵,继续通氮气10 min后,一边搅拌一边用滴液漏斗缓慢滴加丙烯酸,待丙烯酸滴加完,继续反应4 h,然后转入烧杯,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至6~7,用乙醇沉淀、过滤得粗产物,冷冻干燥12 h,取出称重。用粉碎机粉碎,于索氏抽提器中用丙酮抽提24 h,称重。

1.2.2 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CS-g-PAA固体,在80 ℃水浴加热和磁力搅拌下溶于质量分数为35%的乙酸溶液中,待其溶解完全后停止加热,并继续搅拌2 h,转入直径为1.2 mm的10 mL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实验。

1.2.3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计算

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1)

(2)

式中:m1为壳聚糖的质量,g;m2为接枝共聚物的质量,g;ρ为丙烯酸密度,g/mL;V为取用丙烯酸的体积,mL;GP为接枝率;GE为接枝效率。

1.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用Nicolet傅立叶红外光谱仪(IR)测试了CS、CS-g-PAA固体(s)、CS-g-PAA纤维(f)的红外光谱;用扫描电镜(SEM)测试了CS-g-PAA(f)的外观结构。

1.2.5 接枝共聚物对Cu2+、Cd2+的吸附实验

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五水合硫酸铜和四水合硝酸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加入0.1 g的吸附剂,置于恒温摇床中摇动,分别于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以质量分数为0.2%的二甲酚橙为显色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金属离子浓度,并计算吸附容量和吸附率。

(3)

(4)

式中:Q为吸附容量,mg/g;V为金属离子溶液体积,L;m为吸附剂质量,g;ρ0为金属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mg/L;ρt为吸附后离子质量浓度,mg/L;η为吸附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表1 丙烯酸用量对壳聚糖接枝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acrylic acid dosage on grafting rate of chitosan

图1 CS、CS-g-PAA固体和CS-g-PAA 纤维的红外光谱 Fig.1 Infrared spectra of CS, CS-g-PAA solid and CS-g-PAA fiber

在壳聚糖与引发剂用量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不同体积的丙烯酸单体,制备不同接枝率的壳聚糖共聚物,丙烯酸用量对壳聚糖接枝率的影响见表1。从表中可知,壳聚糖接枝率随丙烯酸用量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但并不是等量增加,在壳聚糖质量/丙烯酸体积比为1∶9之前增加趋势急速,其后增加趋势放缓;壳聚糖接枝效率在原料用量为1∶9时最高,之前随丙烯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出现降低趋势。

2.2 红外图谱的分析

2.3 接枝共聚物的电纺纤维实验

2.3.1 接枝率对电纺纤维膜的影响

将2.2制备的不同接枝率的共聚物用醋酸水溶液溶解,配置成质量分数为15%的电纺溶液,在直流电压为11 kV下进行电纺实验,用扫描电镜观察电纺膜的纤维结构,实验结果分别如图2、3所示。

由图可看出,接枝率大小对共聚物的电纺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如接枝率为345.8%时,其电纺纤维结构中有明显的棉球状形貌,即存在电喷液滴现象,球体周围也出现少量极细的纤维;接枝率为585.8%时,棉球现象不再出现,展现出纯纤维结构的形貌,随着接枝率的逐渐增加,纤维结构愈加清晰、均匀。其原因是随着接枝率的增加,分子增大,黏度增加,同时接枝部分的共价支链结构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韧性更好,有利于拉丝效果。

2.3.2 电纺溶液浓度对电纺纤维膜的影响

选择接枝率为675.3%的共聚物进行条件探索实验。在电压和接收距离固定的条件下,分别将共聚物质量分数为13%、15%、17%的样品进行电纺实验,用扫描电镜对电纺纤维的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别如图4、5所示。

由图可见,对于相同接枝率的共聚物,电纺溶液的质量分数对电纺纤维膜有较大影响。如共聚物的质量分数为13%时,扫描电镜显示其为电喷形成的光滑膜结构,未见纤维形状,说明其黏度不够,溶质主要以微型液滴形式喷射到接收板上;当共聚物的质量分数为 15%时,电纺出明显的纤维结构,直径主要分布于600~1 200 nm,共聚物质量分数为17%时也有较好的纤维结构,纤维直径则主要分布于800~1 400 nm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共聚物质量分数的增加,电纺液单位体积内的溶质分子数增多,分子链之间交缠作用愈加明显,电纺溶液黏度随之增大,呈现出由不可纺到均匀可纺的变化,并且在可纺范围内,纤维直径随着电纺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2.3.3 直流电压对电纺纤维膜的影响

选择接枝率为673.5%的壳聚糖共聚物,配置成质量分数为15%的电纺溶液,考察不同直流电压对共聚物电纺实验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对电纺纤维的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别如图6、7所示。

(d)12 kV (e)13 kV

由图可见,随着电压的升高,电纺纤维的均匀性逐渐增加,其纤维直径呈现减小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直流电压的增加,静电作用力越大,即对电纺液的“拉力”越大,会拉出更细的纤维甩向接收器,形成更细的纤维网状结构。从图7中可以看出,电压力11、13 kV条件下所得纤维的直径分布已较为接近,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电纺的直流电压可优先选择11 kV。

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知,壳聚糖共聚物的接枝率越高越有利于电纺出纤维结构,其相对的较佳电纺条件为:壳聚糖共聚物的接枝率为930.3%,电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电纺电压为11 kV。

2.4 壳聚糖共聚物的电纺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实验

本吸附实验选取上述较佳电纺条件下制备的CS-g-PAA(f),按1.2.5的实验步骤进行Cu2+、Cd2+的吸附实验,实验结果分别如图8、9所示。

图8 对Cu2+离子的吸附实验Fig.8 Adsorption experiment on Cu2+ Ions

图9 对Cd2+离子的吸附实验Fig.9 Adsorption experiment on Cd2+ Ions

由图可见,当吸附时间达3 h时,CS、CS-g-PAA(s)及CS-g-PAA(f)对2种离子的吸附基本达饱和,此时CS对Cu2+、Cd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6.58、15.91 mg/g,CS-g-PAA(s)对Cu2+、Cd2+的吸附量分别为21.05、28.36 mg/g, CS-g-PAA(f)对Cu2+、Cd2+的吸附量则分别为20.79、29.00 mg/g,即CS-g-PAA(s)、CS-g-PAA(f)均明显好于CS,尤其是对Cd2+的吸附效果更好,增加近80%。从CS-g-PAA(s)与CS-g-PAA(f)的吸附曲线看出,两者的最大吸附容量接近,但CS-g-PAA(f)的吸附速度更快,更快达到饱和,同时CS-g-PAA(f)与CS-g-PAA(s)相比,体现出更容易回收、脱附处理和重复使用的优势。

3 结论

本文制备了不同接枝率的壳聚糖共聚物,考察了CS-g-PAA的接枝率、电纺溶液浓度、直流电压3种因素对CS-g-PAA电纺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对最佳条件:CS-g-PAA共聚物的接枝率为930.3%,电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电纺直流电压为11 kV。

吸附实验结果显示: CS-g-PAA(s)、CS-g-PAA(f)的吸附容量均明显好于CS,尤其是对Cd2+的吸附效果更好,增加近80%;CS-g-PAA(f)与CS-g-PAA(s)的最大吸附容量接近,但CS-g-PAA(f)具有更快的吸附速度,同时CS-g-PAA(f)比CS-g-PAA(s)更容易回收、脱附及重复使用。本实验为开发新的吸附材料提供了实验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