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环境下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探究

时间:2024-07-28

□苏 炜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和关键环节。[1]《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求:在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优秀中华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

一、利用优秀文化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意义分析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途径。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

高等院校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必须源源不断培养出品德高尚、才能突出、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精神调节力主要有精神信仰、政治意识、生存意识。高校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20岁-30岁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信仰、政治意识的最佳阶段,高校思政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的接班人素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其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新一代青年进行优秀文化宣传,占领他们意识形态主阵地,培育文化自信,找到一条独特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才能突出、堪当大任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是***总书记基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一种教育新思路[2]。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主要是针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工作成果深化了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认识,以“大思政”理念引领了高校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工作。前一阶段高校思政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研究,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如何巩固思政工作的成就,继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是当前思政工作改进的主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政建设,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互联网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3]。信息时代催生了高校“互联网+高校网民”的新土壤,我们已经全面地走进新媒体时代。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网民达到近10亿。当前网络流量成本低廉,微博、微信、知乎、今日头条、小红书、快手、豆瓣、抖音等平台使人的开放性交流更加便利。现在中国网民规模呈几何级数增加,居世界第一。随着付费网民日益增多,网络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离不了的基本生存方式。大量网络新信息的漫灌和网络新事物的爆棚,使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成为新媒体的最忠实追捧者,网络新媒体现在是所有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年轻人是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追随者,在校大学生是追随新媒体的急先锋。使用新媒体的人群在急剧增长,在校大学生已经100%成为新媒体使用者,他们一刻也离不开新媒体环境,成为全职网民。

互联网+全媒体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信息化生存土壤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网络而必须改变工作方式。网络升级换代改变了以往高校的工作节奏。如今高校的在线课堂、网上会议、网上办公、网上后勤、网上学生管理等,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运行的基本方式。高校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越来越离不开微信、QQ、钉钉、超星学习网等平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空间的一部分,如电子图书、电子论文、在线模拟实验、学习研究等大部分信息传递几乎都通过来互联网+新媒体完成。某些网络平台由于能最大限度满足他们内心的表达需求,而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网络课外交互对高校学生们的课余心理满足也是所谓“在线族”生活的写照,也是大学生网民的课余生活模式。许多时候,网上作者是匿名的,因此他们发表的思想更加自由和随意。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各种APP中,学生们自由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既可以真实描述他们的大学生活,也可以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夸张、象征、隐喻等艺术化交流,甚至出现调侃或“恶搞”。由于网络全媒体形式变化多端,网上没有政治辅导员和教师为他们的网络行为把关,也不可能有家长和校领导随时对学生的言论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倘若是网络“推手”或是别有用心者以色情、变态等文字刺激、引导和诱惑他们,这对初出茅庐、第一次离家外出生活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对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信息轰炸做出绝对正确反应。人类社会已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尤其是青年,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更高。学生们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受新媒体开放、自由等特性的影响,加之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极易使“三观”发生偏离,这就需要学校加以引导。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塑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承认网络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主体,这一特性势必改变传统教育者的话语主体地位[4]。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宽松的信息交流环境和约束力较弱的网络空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新的压力和挑战。面对新媒体,高校在思政工作方面,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媒体工具,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面对网络现实。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呈现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特点。由于平台、网站、软件、APP层出不穷,高校各类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阵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在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积极的引导。为了探索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规律,必须了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特点。在把握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容及形式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文化教育的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文化教育对塑造大学生思想体系的研究需要加强。探索利用网络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找到一种引领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形成的正确途径,这对探索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新方法有特殊的意义。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分析

***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总书记还提出:“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信仰建设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高领域的目标达成,具有实践性、神圣性和普遍性等基本特征[5]。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重大的战略任务;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使大学生在新时代走出新路径,彰显大学生的“后浪”气魄;使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释放出新生代创造璀璨文化和人才云集的人文活力,并展示出新一代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如何让新一代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新生代创造璀璨文化和人才辈出的人文活力,展示出新一代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中华文化历史厚重,一脉相承,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世界进步、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积极意义,对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明进步意义重大。高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宣传,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一条独特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工具,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一门结构化、系统性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6]。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最有吸引力的是文化的传播和吸引。高校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应用空间,对新一代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应当形成有价值的培育模式。如何通过中华文化来引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们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走出新时代路径,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命题。

首先,从理论概括的高度总结华夏为什么孕育了中华文化,以及它具有怎样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产生的原因,指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自信和自豪的动力所在。通过开展优秀文化教育,助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为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找到正确的手段。

其次,制作出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教材、课件、宣传品、微课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展示优秀文化形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思政课程资源。通过优秀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达到文化自信进头脑、进灵魂,以此来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塑造优秀青年人的思想意识。

再次,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改进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迫切问题,积极吸引青年学生是挖掘文化潜力的核心。通过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优秀文化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的关键性手段。优秀文化教学资源进网络、进课堂、进头脑模式必须结合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新任务加以实施。优秀文化价值及影响力只能通过合理的形式才能发挥出它神奇的生命力量。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复杂,情况多变,大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的因素很多,现阶段各种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形成了信息选择的难题。在利用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各种不可控因素很多,会出现各种反复。因此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思想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正在完善。在网络时代,信息是左右学生思想意识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引导高校师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利用优秀文化来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很好的优势资源利用案例。中华优秀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优秀文化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国家的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是利用文化魅力教育学生、塑造崇高理想的有效措施。当前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让高校实施网络思政工程成为现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下,利用网络全覆盖手段实施文化育人,特别是利用优秀文化资源,从新的角度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让优秀文化进灵魂,让革命文化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高地,是对优秀文化生命力的宣传、继承、发展和延续。

四、优秀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大在校学生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意识日益加强,高校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上有了极大推进。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解制度自信、形成文化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石之一

***总书记指出:“要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明显,如: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通过树立信仰、经典、修养、教育机构、文化标识、礼仪等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读经典、强修养、明标识、崇礼仪收获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标准体现在文化软指标中,即核心价值观、影响力与吸引力。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文化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价值内核,即学生的信仰、意愿和行动中。这是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总书记也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土壤”。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华文化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关乎旗帜,关乎道路。用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才能抵御外来的侵蚀。用文化自信抵御异端邪说,这是最有效的渠道。

(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思政工作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正确评价和对探索成果的充分肯定。***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用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自觉性,让他们从灵魂深处既明白该走什么路;也知道不该走什么路。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魂。

习总书记说:“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青年学子承担着中华文明血脉延续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通过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担当作为,就会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使命活力。要赋予中华文明现代意义,就需要在高等院校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和工作智慧。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是创造未来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希望。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结合共同推升了高校政治工作水平

高校一方面要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立德树人使命神圣感召力,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得到传播和光大。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瀚如烟海,每个青年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都面临选择的问题,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有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鉴别。高校是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保存、研究、归纳最优质的场所。高校能够给青年学生提供科学、清晰、有价值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就是将它传承给所有的学生。反过来,高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能使高校思政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民族复兴与青年一代对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伟大智慧,同样也需要充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精神智慧,让他们完整继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并把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既是青年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的光荣使命。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汉民族的血脉,是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利用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内容。

通过传播优秀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多接受中国文化的浸润,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与动力,他们就会从精神上筑起抵御外来有害信息的“防火墙”,培养起来自民族深层的自豪感、自信心,以及来自文化优势的骄傲和自觉。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天然的魅力产生的一脉相承的亲近感可以使高校思政工作找到教学“温度”,通过网络新媒体快捷方便的传播,可以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奠定的精神土壤。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具备了中国人心理取向和认识基础。屠呦呦提到她的成就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结晶。她回忆毛主席提出的“中医药是个宝库”。中医中药的成就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精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产生“青蒿素”这样的科技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原创性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由此可以从本质上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即文化的理论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土壤深厚。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博大精深,例如山西的廉吏文化、家国情怀、建功立业文化,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例如《西游记》传递出的坚韧不拔的追求,坚定的信仰人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培育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责任重大。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 “温度”。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新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就要走两结合的道路。两结合为创造中华新文明和新文化指明了方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西方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增强学生的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五、结论

新媒体传播的强大功能,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及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一步丰富完善。师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增加了,信息更加多元化,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地各取所需。高校利用优秀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工具和平台,主动通过文章、音视频等形式,宣传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寓教于乐,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让优秀文化走进大学生的心里,使形式和内容更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以此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弥补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方式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在优秀文化影响下形成新文化思维、新文化理念、新思想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高校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