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全员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荆伟伟,杨 湖

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全员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荆伟伟,杨 湖

( 中北大学 仪器与电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的本科生培养制度,目标是解决生师比增大和教育与育人背离的问题。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在多年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机会。以制度创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优化教育组织方式,提高本科生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质量。

本科教育;导师制;生师比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本科教育阶段由特定教师对本科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个别化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牛津取得了卓著成效,至今仍被视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被赞为“在激起学生思想火花、传授知识、教授智慧方面,最卓有成效的方法。”

一、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状况

本科生导师制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缓解高教改革带来的生师比加大,以及教书与育人的职能背离问题,北大、浙大等高校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逐渐为全国近两百所高校所采用。其主要类型有生活导师、科研导师、思想导师、论文导师等,总体来看,国内高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种是研究指导模式,导师以科研人员为主;一种是生活指导模式,导师以辅导员等行政人员为主。本科生导师制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个别成长指导和全员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有的注重于大一新生的成长指导,有的侧重于大四学生的论文和实习指导,均未达到大学四年在校本科生全员、指导覆盖;二是导师的学校(学院)指定和学生自主选择之间的矛盾,由于导师资源有限,多数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往往由学校(学院)指定,不能满足学生随着对老师的了解加深而希望自主或重新选择导师的需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机制,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在多年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基础上,以全体在校生为改革试点,从2014年4月全面启动了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运行。

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组织设计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创设是基于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实际情况展开的,项目实施范围包括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全体在校生,约1500多名学生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

(一)背景

中北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仪器与电子学院是本校以科研为特色的品牌学院 ,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山西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两个一级学科,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多个省级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总人数7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5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全面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是基于本课题组多年局部试验取得的良好成果。自2004年以来课题组就在本院进行“3+1”人才培养模式和“纵向班导师制”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为“2.5+1.5”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本项目的运行和操作积累了经验和成熟做法。

(二)目标设计

探索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手段,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尝试建立一个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学院为保障的课堂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一套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为主的辅助系统,力图帮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之间构建一道桥梁,激励学生敢于提出想法,勇于寻找思路,学院和老师则从组织上和专业上提供辅助。

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高校扩招导致的生师比过高,师生缺乏长期有效沟通

生师比过高的直接结果是师生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机制,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或者课程期间;一旦课程完成考试/考查环节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戛然而止。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快速成长,也难以在大学期间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研究创新人才。对学生而言,缺乏老师的关注、指引,缺乏对科研工作的直观感受,导致学生望科研之门兴叹,渐至于降低乃至丧失对科研的兴趣,无法及早形成个人对科研的充分认知,建构个人的科研发展规划。对老师而言,多数长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老师在本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这些长期积累的专业素养无法在课堂内对学生形成全方位的影响。交流不畅造成学生无领路之人,老师无堪造之才,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2.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分离的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有毕业实习机制无法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系统的基础实践训练机会,造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之间的脱节。目前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入学开始的3.5年时间为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最后0.5年为毕业设计训练。一方面实习单位不希望将设备、工时资源花在短期实习生的培训上;另一方面受时间、场地及设备等因素限制,生产实习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动手,即使保证了人人动手,由于时间限制,也只能是按照指导教师规定的科目进行练习,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3.以知识体系组织的课程体系无法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交互促进

目前的实验/实践教学方面从满足单独的课程教学来讲已经基本完善,但是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讲,则存在系统性问题。由于现行本科生培养方案实践环节时间安排比较分散,且总的实践学时数较少,实验课多按照课程进行设置,使得实验教学变为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交互验证,也不能形成全面完善的“实验—实训—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三)组织机制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培养和评价的改革,包括人才培养制度、运行机制、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设施设备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制度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学院全面启动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制度保障。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改革方案同步推进,为全员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平台保障。

(1)改革原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为“2.5+1.5”。目前该方案已经修订完成,得到中北大学相关专家、校领导和相关职能处室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该方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和实训力度,为全员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落实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2)全面启动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运行。2014年4月在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全面启动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运行,制定了《仪器与电子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通过《实施办法》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约束和引导学生已经融入到教师研究团队,参加教师研究团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交流活动。

(3)创建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精英研究院,为本科学生搭建技术、设施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院前身是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下设五个创新实验室,承担各类创新项目立项以及相关的各类比赛的组织管理等所有任务,从设施设备上为学生参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保障。

2.组织特点

(1)全员覆盖,梯次组合

导师制覆盖仪器与电子学院全体在校学生,按照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专业教师的学科、专业特点,将学院三个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全体在校大学生,纵向交叉分配到每位专业教师,学生参与教师研究团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交流与活动。

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团队的梯级层次。《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所有进入我院的一本、二本学生,在读四年中必须全程配备指导教师。”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由同一指导老师指导的多层次学生构成,《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本科学术指导应重在过程,导师应当安排自己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一起组织活动,鼓励养成定期活动的习惯,即使导师没时间,也要让研究生负责定期组织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可以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低年级学生则通过与“师兄”的广泛对话和交流了解科研工作内容,形成了“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层次。

(2)全程指导,二次选择

《实施办法》用全程指导,两次选择的机制克服解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配问题。《实施办法》要求本科学生四年必须配备指导教师,由于新生往往对教师缺乏足够了解,其导师由学院指定,但随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增多,必然有选择更合适方向或人选的倾向。为此,《实施办法》将导师选择设计为两次:新生入学一个月内,由学生科为每位学生分配学术导师,本科生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课外学术指导与专业指导教育;第四学年学院为学生重新配备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第四学年学生的学术指导工作。

(3)内容清晰,考核量化

《实施办法》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和指标做了明确、量化的规定。

对学生来说,首先,其必须完成“五个一”的基本任务,即:自主完成一次实验,写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做一个PPT,做一次讲座,写一份参与教师团队的体验报告和评价。其次,纳入学分机制,《实施办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6个创新学分中,其中1个学分需由导师根据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和效果来给出,1个学分由学生每学期末的总结情况来给出。其它4个学分中2个由学生创新活动(论文、获奖或参加各类竞赛)获得,2个由院团委根据学生参加日常活动情况给出。

对导师而言,首先,导师需将所带学生纳入自己课题组,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领域、研究范围、研究手段和方法,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其次,导师要承担团队组织和管理责任,导师应当安排自己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一起组织活动,鼓励养成定期活动的习惯,即使导师没时间,也要让研究生负责定期组织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另外,导师不仅要承担学生一个学分的评价工作,还需在每学期末提交自己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至少三张代表性照片。

三、出现的问题和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是克服目前高生师比、经费不足等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但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般性问题,如生师比问题、教师工作评价问题;也有机制设计问题,如人才培养的机制设计优化。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前景。

(一)主要问题

1.生师比过高导致导师负担过重

以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本科生为例,仅2014级新生就有484人,本科生导师66人,按照学院的分配,其中需指导7名新生的有52名导师;需指导8名新生的有10人;需指导10名新生的有4人。全院本科生共计1529人,有10名教师各自需指导本科生23人;43名教师各需指导本科生24人;9名教师各自需指导本科生25人;4名教师各需指导本科生10人(年轻教师,所指导全为新生)。考虑到该院尚有研究生600余人,研究生导师49人,则每位研究生导师与指导的学生平均人数为1:35~37。如此高的生师比例,导致“突出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的个别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导师制很难落到实处。

2.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欠缺

考评机制导致教师很难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中。导师制教学模式要求导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保证定期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评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和科研论文、专著等“硬件”成果,而对指导学生等工作考量很少,而导师制的特点则恰在于师生之间大量的单独或小范围交流。如果学校(学院)不能提供经济补偿机制,在目前的考评机制下,指导学生就成为一件近乎奢侈的工作。以《仪器与电子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为例,它规定“学院在每个学期末给予每位导师300元的办公补贴 ”,除了传达出学院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外,几乎完全起不到激励作用。

3.学生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足影响学生参与热情

虽然当前创新成果的社会转化机会较多,学生创业也屡见不鲜,但多数在教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研究往往更贴近专业体系,而就本科生的水平而言,又无法在教师主持的大型科研项目中承担工作或转化成果,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认为导师的指导对个人研究意义不大。

(二)建议思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目前遇到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寻求解决思路,一是通过挖潜人力和财力资源弥补生师比过高和教师激励机制匮乏的问题;二是通过理顺机制为学生科研成果转化或进一步研究开拓空间。因此我们建议:

1.建立博士研究生助教制度

吸纳在读博士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一方面可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为本科生提供更为贴近其年龄、身份的“引路人”,同时还可以解决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2.创新机制给予导师补偿

在精力一定的情况下,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投入,尤其是本科生这种相对没有生产效率的指导对象,显然影响到其其他工作,学校(学院)应该通过基金等方式对其予以经济补贴。否则,很容易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困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机制。我们建议在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鼓励、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经济、荣誉和晋升奖励。

3.拓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

阻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要障碍在于评价机制和进一步的引导孵化机制欠缺。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首先提出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和学分奖励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在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实行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通过课程学分设置,经费和奖金激励,鼓励学生通过科研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获得学分。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David Palfreyman.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you taught me how to think.printed by Thanet Press Limited[J],Margate,Kent,CT9 1NU,UK,2001.

[2]兰英, 周克勇. 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杜智萍. 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吴春风.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路径选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1).

Relying on the Research Team to Promote the Tutorial System

Jing Weiwei, Yang Hu

(School of Instrument and Electronics, NUC, Taiyuan, Shanxi, 030051)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goal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fewer teachers and more students and solve devia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for many years. Relying on research team, school of instrument and electronics is trying their best to promote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us, by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mprov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with innov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 group learning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utorial system; the ratio of teachers to students

2015—10—25

荆伟伟(1981—),女,山西长治人,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讲师,硕士; 杨 湖(1972—),男,内蒙古人,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博士。

G642

A

1008—8350(2016)01—001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