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型教师培养:内涵、特征与策略

时间:2024-07-28

□贺慧敏

(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教育是保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能力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1]

一、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创新型教师,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从创新型知识的层面认为,创新型教师是吸取教育科学提供的前沿知识,并在课堂中积极运用这些新知识,从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从性格品质方面界定了创新型教师,认为创新型教师是不僵化的、心智灵活、随机应变的教师,是不断追求新知识,向往新事物的教师。”[2]

创新型教师在我国的提出和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阔的文化背景。首先,随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对教师的智慧、能力、人格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次,创新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形态,是教师发挥自主创新性的必然选择。国内学者对创新型教师内涵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林崇德和朱小蔓教授。其中,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有独特见解,并能够及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3]朱小蔓教授认为,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有效方法,进而成功影响学生的教师就是创造型教师。[4]

创新型教师的关键属性:一是内在素质的优良性。创新型教师拥有的素质体系优越,如品格、知识、技能等,这些素质特征也是判断创新型教师的基础和内在标准。二是教学过程的创造型和教学成果的社会价值性。创新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陈旧、僵化的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非一般的重复性和模仿性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结果,反映在学生的成长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贡献,这是判定教师创新型的内在依据。三是社会性和时代性。创新型教师是一个历史概念,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创新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从创新型教师关键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创新型教师即具备创新理念,拥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的更新和发展,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帮助,营造机会、氛围的教师。

二、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一)强烈鲜明的创新品格。创新品格是创新型教师所特有的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思想酝酿和创新活动进行的推动力。创新型教师的个性品格中,包含了一系列能够折射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例如,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求知欲,较高的兴趣驱动与成就导向,善于质疑与勇于变革的创新倾向,勤勉的工作态度与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的个性品格等。这些强烈鲜明的个性品格是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欲望与探索热情的原动力,是以内在兴趣为基础的内部动机和以理想抱负为驱动的外部动机相统一的品格特征。[5]

(二)理性科学的教育理念。实践表明,创新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科学的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学生观上。在创新型教师眼中,学生是完整的、有血有肉、有独特思想和丰富感情的个体。在教学中,创新型教师时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育过程。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爱。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人人都有自觉性、自尊心、荣誉感的理念,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期待,这远比任何说教和批评都更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积极参与创新。最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中,能够时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因时、因事进行引导与教育。

(三)开放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意义就像钢枪之于战士,创新活动的开展更是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支撑。教师及其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教学的实施,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开放、合理的创新知识体系是创新型教师一切创新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创新型教师的知识体系中,既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也有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组合而成的边缘学科知识;既有关于知识体系方面的认识论知识,也有关于该学科的方法论知识;既有对自我认识的知识,亦有关于学习对象认识、学习背景发生的知识。这种广博精深、开放合理、前沿创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教师在知识体系上的基本要求。[6]

(四)灵活流畅的思维风格。灵活流畅的思维风格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敏锐性、多样性、开放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它往往与创新实践密切相连,让人们为把握事物本质、破解各种难题而主动独特地思考,从而跳出常规实践,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打破束缚与成见。思维属于创新活动的智能系统,创新的思维是创新活动发生的决定性基础,只有具备灵活、流畅的思维,创新型教师才能在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变原来的判断,迅速做出新的决定,生成教学对策,采取新的措施,进而以独特的方式对活动进行引导和实践。[7]

(五)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在我国,虽然基础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时期,但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经验型教师”的角色形象存在,其教学更是处在一种经验水平,这样的教师只能是形式化的教学主体。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是内涵化的主体。实践证明,教师自我发展主体意识对教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自我发展主体意识的形成是经验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化的标志。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不是作为依赖他人操作模式的工具体验着教学生活,而是积极承担自身力量和丰富内心世界,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精神生命不断生长。

三、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体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改革,目前,教师职业的高学历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师资培养的两大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教师培养自身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也逐渐凸显。如培养模式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性及创造力不足,学术性不强,职业道德素质消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等方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总体目标,加大改革力度,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提供积极的支持。

在培养目标上,制定并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质量标准;在培养内容上,引导教师加大对学科外的知识的涉猎,增加应用性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等。在培养手段上,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和推动教师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等的运用。在培养制度上,要改变以控制为核心和以管理者为主导的传统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调动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二)实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有利于从教师的情感和需要出发,对教师的人格尊严、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予以关注和维护,从而给教师以充分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学校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容易在学校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和谐关系,以激发起教师的成就欲望和创新动机。

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民主化管理。人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尤其是教师作为富有思想、感情及独立的人格的群体,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时刻遵循宽容、自由、灵活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为教师创建开放、宽松的工作氛围,以利于教师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通过实施民主平等的管理,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来缓解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使教师在充满关怀、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工作。

其次,提供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和平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活动也是一样。创新需要良好的条件与平台,平台的搭建和营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与兴趣,为教师创新才华的施展提供空间和舞台。此外,学校要从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主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如建设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和报刊阅览室等,以便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人人追求创新的风气。学校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举办专家讲座、组织成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成立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引导教师把教学实践、科研创新与自我学习提高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积极反思,踊跃探讨各种新的方法与举措,积极地解决问题。

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创新提供实践环境。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多建立在通过对学生学业评价来进行,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书面考试、试卷答题,是以识记目标为主的评价,而对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关注不够,而且考核方式单一,其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缺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创新型教学,必须在评价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且将评价标准和个体化评价结合起来,将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另外,学校应为教师的教育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支持氛围,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去为教师的创新承担风险,提供保障,以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主动创新。

(三)引导教师自主自为创新。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外部资源不断开发利用与主体精神积极发挥参与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教师主体精神的发挥是教师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体角色定位,有勇气和魄力承担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树立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意识,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另外,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也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创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只有少数精英人士才可以谈及的话语,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误解,误认为只有重大的发明才是创新,创新只是属于少数天才人物的活动,而与常人无关。从创新的属性来说,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创新”,即人类历史上的首创;一类是“类创新”,是指个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创新是第一种创新,而往往忽略了第二类创新。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理性认识创新的本质,从心底上消除对创新的恐惧感和距离感。

最后,教师要客观认识教育工作的特性。创新是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从古至今,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够影响创造力已成为一条公认的法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很能概括教师职业的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和教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注定了教师职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4]吴安春,朱小蔓.对创造性教师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2,(5).

[5]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王宗江等.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规律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7]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