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汉字的规范书写及应用

时间:2024-07-28

□霍慧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几位主播做主考官,社科院的几位专家做裁判,全国各省市的中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每个省选派出一所中学的五位小选手与其他省市的选手一起同场比赛听写汉字,同时,还有同场体验的成人体验团的成员们陪孩子们一起听写汉字。许多平时听起来耳熟能详的汉字,成人写起来却常常是提笔忘字,比如“熨帖”两个字,成人体验团中只有10%的人能够写对,“癞蛤蟆”这个词,也只有30%的成人能够写得出来。

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全国上下亿万人的眼球,人们关注着小选手的听写成绩,也探讨着汉字的未来命运: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汉字在数字化的今天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一、中国传统文化素有对汉字敬爱珍惜的情感

古代先民很早就创造了象形文字——汉字,并用汉字记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的文字来思维,文字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文字也使思维有了表象,如果不借助文字符号,要想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就有了一定的区别。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而文明社会是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的,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使思维更加有深度,使思想更加睿智。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对汉字有着深厚的情感。《淮南子·本经训》写到:“昔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以神话的方式说明文字能够感天地泣鬼神。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从文字产生的巨大作用的角度对文字倍加推崇的。清代高僧印光法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一再申明:“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尽管带有夸大迷信的色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文字的挚爱之情。这种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对文字的尊重乃至崇拜带动了学习汉字的热情,当时的社会风尚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香门第”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以文字博取功名。一篇八股文章,不仅思想内容要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且书写要工工整整,卷面要干干净净,如果卷面不整洁或者不小心留下墨汁的痕迹,哪怕只有一小滴,也会与功名前程无缘。

正是出于这种对文字的崇拜心理,人们对古人留下来的文字、典籍也怀着仰视的态度,轻易不敢改动一字半句,使得汉字能够从字形到字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见证历史文明的功能。而出于对汉字的敬爱珍惜,人们在选择汉字的书写材料时也非常小心谨慎,比如清代就曾规定不准在陶瓷上题写诗文,也是担心陶瓷容易破碎而亵渎文字。

推而广之,一切承载汉字的书写材料都被人们倍加珍惜,人们广为传颂着宋代司马光爱惜书籍的故事。据说他在读书前一定要先把桌面整理干净,然后再在桌子上铺上桌布;来回走动读书时,为了不使手上的汗渍弄脏弄坏纸张,专门制作了一个四方木板垫在书下,从不直接用手拿书。

这种对文字敬爱珍惜的情感一直延续下来。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收字纸的老人》中写道:“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这段文字很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敬惜字纸”的习俗,古人之所以如此崇拜文字,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字是神创造的,非常有灵性,可以通鬼神,文字是世间至宝,我们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爱惜世间一切书籍字纸,不能随意抛弃。

这虽然是古人的看法,但是文字确实使人类走出了愚昧状态,走向了文明世界。

文字的书写虽然早已进入印刷时代,但我们仍旧没有理由随意抛掷印有文字的印刷品,即使从低碳环保的角度讲,也应该将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成为造纸厂造纸的原料,以做到物尽其用。

二、古人从官方到民间,历来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

汉字是书面语言的交际工具,历代统治者为了保证信息沟通的准确无误,保证政令畅通,有效的控制所统辖的地区,都会通过各种手段规范汉字字形,使汉字形体统一,不允许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通行其他不同字形样式的汉字,影响国家的稳定。

(一)秦代的汉字规范运动。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以后,做过两件非常残暴荒唐的事情:焚书(把民间收藏的书籍收集起来放火烧掉);坑儒(活埋了460多个读书人)。但是也做过一件泽被天下、福及子孙的大事:“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当时官方认定的标准文字——小篆,规定小篆是“正统汉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字规范化运动,在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文字是一种特殊权利的象征,当时的各国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有意无意地纵容或制造本国特异怪诞的文字,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不同文字。秦始皇空前绝后的“书同文字”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焚书”是烧掉那些异形文字,“坑儒”是活埋那些掌握异形文字的书生,这样,异形文字就不会死而复生,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秦始皇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写识字课本,如《仓颉篇》、《博学篇》等,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得到规范的文字教育;二是在巡游的过程中沿途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一方面记载秦始皇的功绩,一方面留下标准的文字形式,供人学习;三是在颁布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版中使用规范小篆,作为国家标准文书,树立字形方面的典范。

秦始皇规范汉字,是用秦国文字小篆去“同”其他国家的文字,可以说小篆是在秦文字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它的字形规整匀称,大小划一,笔画也没有任何粗细变化,实现了高度的规格化、标准化,是汉字在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书体。

(二)汉代的汉字规范。汉代通行的文字是隶书。隶书早在六国时期就已萌芽,在秦汉两代通行。秦隶称为古隶,汉隶称为今隶。隶变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始了今文字时代。隶书突破了古文字的象形性质,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三)唐代的汉字规范。唐代在建国初期,针对魏晋以来汉字使用的混乱局面,开始了汉字规范工作。

主要的工作是刊行字书。颜师古曾经搜集各种五经抄本,参照《说文》、《字林》、《玉篇》等字书以及前代《石径》的拓本,进行比较,确定各经的楷体文字,写成了‘五经定本’,把它定为官方的定本文字,作为学习的样本,并撰写《字样》一书,作为规范文字在全社会推行。当时要想考取功名利禄,就必须写正体字。

从秦汉到隋唐,历代的汉字规范都是顺应汉字发展规律,采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形体简单的文字作为正体文字。在确定了正体字之后,又采用了相对灵活的做法,使得俗字和新通用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四)宋元明清的汉字规范。宋代以后,汉字的形体没有产生根本性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原因:宋元明清在文字规范方面思想比较保守,采取的是尊重传统的正字原则,不允许俗字、新通用字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另一方面,印刷术的发展也使文字的形体逐渐稳定,因为印刷时大多使用楷体,并且这种楷体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历朝历代的汉字规范可以看出,秦始皇的“书同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系统的整理规范。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废掉的多是不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一些六国文字,继承了汉字的正统,与汉字的发展过程相契合。由于秦始皇的这次“书同文”行动正处在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过程中,使汉字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稳定性。经过这次整理之后,汉字字形有了规范的标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政令的畅通。统一的汉字不仅推动了汉民族地区的统一和发展,也推行到了民族地区,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满族皇帝乾隆热衷学习汉字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满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整个满族都在学习汉语、汉字、汉文化。满族家庭教育都必须兼及汉字,文献教育主要是汉典籍文献。他们学习汉文化,客观上也使得满族在语言文字和文化上越来越接近汉族,形成了民族间的融合。到了乾隆年间,许多八旗子弟从小学习汉字,接受并沿用汉族风俗礼仪,以至于到了逐渐忘记满族风俗的程度。现在,在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三家子屯,能说满语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了。

民族的融合是文化上的融合,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规范的汉字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负载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当今社会的汉字规范使用

方块汉字从产生一直使用到现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连续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旧有生命力的文字,它保存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承担着书写记载华夏历史的重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但是,由于我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共有80多种不同的语言,各种语言之间的互不相通不仅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重视标准统一。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近年来又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确定为普通话宣传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讲标准的普通话,书写规范的汉字。

为了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该法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语言”是指普通话,“文字”就是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样才能使汉字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更好地与人民大众交流和沟通,应用社会、服务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做到汉字的标准使用,就必须使汉字的读音、写法和用字都能够统一。首先是确定汉字的数量,包括各种专门用字的字量,实现汉字字有定量。

1.常用字:指使用频率高、学科分布广、构词和构字能力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制定了小学、初中等几个阶段的教学用字,小学的识字量是2400个常用字,初中的识字量是3800个常用字。

2.通用字:印刷出版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

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通用字7000个。将汉字以字表的形式确定下来,全面体现了国家关于汉字字形的规范,明确了每个字的规范字形,包括每个字的笔画数、结构、笔顺。其次是确定现代汉字的字形,实现汉字字有定形。这就必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废除古代流传下来的不规范字体,使每个现行汉字都有标准的字形,做到“字有定形”。而标准的汉字字形是通过《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三个字表来确定的。第三是确定现代汉字的标准读音,使每个汉字都有确定的读音。第四是定序:确定现代汉字的排列顺序。在现代生活中,字序的应用非常广泛,工具书的检索、图书档案的排列、各种目录的编制都需要字序。所以必须有标准的检字法,统一规定汉字的笔画多少、先后顺序,使汉字“字有定序”。

(二)提笔动手规范书写。数字化时代,科技的进步使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打字、手机发短信,越来越不习惯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以前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天天练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执教后为人师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书法课成了选修课,大学几乎全用多媒体教学,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也部分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老师的亲笔字都难得一见了。家人、朋友之间也是通过手机短信或是通过电脑发邮件互通信息,以前那种一边读家书,一边在父母一笔一画的字里行间阅读亲情的感觉早已消失了。人们离汉字越来越远,提笔忘字、大量错别字随之出现。我们要强调的是,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计算机不能削弱和抵消这种功能;同时,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重视汉字的书写可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弘扬民族文化。

(三)享受电脑的快捷时遵守汉字规范。电脑是现代社会的最新产物,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基本能够适应汉字的特点被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很好的传输工具。只是个别人的名字中出现的生僻字还无法在电脑字库中找到。由于中国人的名字作为个体的代码,具有明显的个体区别性,有着真善美的内涵,体现了命名者的精神和文化追求,所以不能限制人名用字。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了有关人名规范的系列项目,专门制定了一份《人名用字表》,该表中将列入一些现有通用字符集中所没有的人名用字,并通过配套工作,使它成为国际汉字基本子集的组成部分。这样,虽然通用字符集不能完全排除电脑输入中仍然会碰到人名中的生僻字,但是基本上可以自由地输入人名了。

但是,电脑通用字符集里的文字数量应该与社会实际用字的数量相协调,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字数,不然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为汉字的数量虽然很大,但是每个时代真正投入流通的汉字数目并不大。比如生僻字在人名用字中所占比重也很小,为满足极少数人使用生僻字的需要去无限增大字库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字库的增大,并不单纯是字数增加的问题,它还会增加相关电脑配备设置的投入,也必然会波及每个计算机终端处理系统,出现业内人士所谓的“添加一个字,投入若干亿”的局面。

如果硬性规定人们在起名字时不准用电脑通用字符集里没有的字,也是不人性的。因为人们在姓名中使用一些异体字、生僻字,乃至自造字,往往是有不同用意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取日月当空之意为自己造字“曌”以凸显她的圣明。今天的一些人崇尚个性解放,也会用一些生僻字取个不同凡响的名字,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遵守一些社会规则,如果太个性的话,不仅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电脑带来的高效率,一方面也要接受信息化的制约。因为汉字的信息化处理,就是分配给每个需要使用的汉字一个唯一的数字编码(这些编码的总和就是电脑字符集),通过这样的编码,电脑就可以对任何一个文字进行检索、查询、统计等各种自动化处理,高效率地完成纸笔操作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高效率的前提是严苛的标准化,如果不想被制约,就无法使用这样的高科技工具。

汉字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它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神力,长期承担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数亿人书面语交流思想的重任;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一流的艺术;在当今时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信息化处理问题进入计算机时代,成功地迎接了高科技挑战。希望汉字听写大会能够成为人们重新认识汉字、重视汉字书写的一个契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重新找到对汉语的自信,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汉字文化的重任,自觉地宣传汉字文化,挖掘汉字的多重价值,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使汉字更好地发挥作用!

[1]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EB/OL].文化中国网站,2011-11-25.

[4]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7]雨后微香.宋代词人列传-司马光[EB/OL].说说网,2011-11 -03.

[8]杨润陆.现代汉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王立军,宋继华,陈淑梅.汉字应用通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