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奥 斯 丁 的 爱 情 婚 姻 观——《 傲慢与偏见》与《 爱玛》中的爱情解析

时间:2024-07-28

□董 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是活跃在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女性作家代表,奥斯丁每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和感情观。本文选取奥斯丁前期的《傲慢与偏见》和后期的《爱玛》两部作品中青年男女的婚配情况进行比对。通过分析书中女主角的感情蜕变过程来发掘作者超越自身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一直广受关注。十八世纪末,整个欧洲开始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们开始寻求情感的自由表达。而事实上,资产阶级仍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人们之间更多的是靠金钱来维系。在此大背景下,奥斯丁的作品自然地流露了对真诚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一)简与宾利。班纳特太太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作为一个小乡绅家庭,这位太太处心积虑要帮女儿们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姻机会。

大女儿简温顺善良,但性格矜持而又注重淑女规范,常常将自身的感情深藏不露。宾利作为一个有钱的单身汉,班纳特太太十分喜欢,宾利面容讨人喜欢,谈吐得体、和蔼可亲而不矫揉造作,他的人格魅力打动了美丽的简。但宾利性格拘谨,虽对简一见倾心,却犹豫不决、缺乏自信。

宾利的妹妹卡罗琳因为嫌弃简没有财产,所以不想让其成为自己的嫂嫂,从中也横加阻碍。但最终凭着爱情强大的力量,他们还是结合了,简和宾利的结合被视为传统婚姻中最为美满幸福的代表。地位、财富、性格和容貌应有尽有。这是资产阶级的典范,是时代的产物。

(二)莉迪亚与威克姆。威克姆外表迷人,实际上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威克姆肤浅而贪图美色,英俊的外表下是粗鄙而不道德的灵魂。莉迪亚是班纳特家的小女儿,年轻漂亮却缺乏思想,她一味的追逐寻乐和刺激,到处卖弄风情,从不把爱情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看待。她愚昧的脑子里全部是如何谈情说爱和如何讨英俊男人的欢喜。

放荡的威克姆遇到了贪图外表盲目追求肉欲的莉迪亚,两人一拍即合,最终私奔,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的丑事。威克姆私奔并不是为爱情,而是为了躲避债务。虽然最终在达西的帮助下,莉迪亚和威克姆勉强结为夫妻,伊丽莎白全家也算保存了颜面。但两人的结合终究是纯属贪图享乐而不负责任的。威克姆婚后仍常常跑去城里寻欢作乐,莉迪亚只好回娘家去哭诉,结局注定了不幸福。

(三)夏洛特与柯林斯。班纳特先生没有儿子,依照当时英国法律,男性才能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所以远亲柯林斯成了唯一的继承人。平庸的柯林斯毫无魅力,举止粗俗而智商低下。他凭借权势当上了牧师,便愚蠢的自负起来。

对于爱情,柯林斯完全没有概念,结婚无非就是为了他能顺利继承财产。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立刻转向伊丽莎白的密友夏洛特。卢卡斯家的大小姐夏洛特非常现实,当柯林斯向她求婚时,在夏洛特看来,一位27岁不算漂亮的大龄女孩,能与一位收入不错的乡村牧师结婚,算是一桩美满而成功的婚姻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占优势加之不理想的外表,使得夏洛特选择婚姻时只能理智而精明。这种靠金钱和社会关系维系在一起的婚姻是一桩社会悲剧,显然物质因素仍是18世纪末英国社会婚姻生活的重要决定因素。奥斯丁对于这桩婚姻的评价也极具讽刺意味:结婚只是单纯为了找到一个不愁吃穿的“储藏室”,仅仅是一个归宿。

(四)伊丽莎白与达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年轻貌美且聪明的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最有主见的小姐。达西出身显赫,是个正派的绅士,却态度淡漠傲慢。原本可以互生好感的一对佳人却因误会而使情路波折。

达西的傲慢让伊丽莎白很是反感,当达西不顾及伊丽莎白的门第而向她求爱时,已对达西心怀偏见的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伊丽莎白有主见有思想,有要强的自尊心,她不能接受达西求婚时高高在上的态度,伊丽莎白认为;婚姻不应该是女性一味地讨好屈就,而应该平等且互相尊敬。

被拒绝的达西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傲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痛苦的离开并长信一封给伊丽莎白,达西的解释让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略微消除些,再次偶遇达西时,他彬彬有礼,态度谦和,令伊丽莎白对其大大改观。恰逢此时,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竟和威克姆私奔了,这样的家丑让伊丽莎白蒙羞。而达西不仅替威克姆还清债务还给其一笔钱,让威克姆和莉迪亚完婚,以此来挽回班纳特家的颜面。此时的伊丽莎白对达西再无偏见,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爱情。即使蛮横的凯瑟琳夫人横加干涉,伊丽莎白也毫不动摇自己的爱情。达西身份高贵,却不因为被伊丽莎白拒绝而恼羞成怒,相反的,他反思错误,并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语言礼貌、行为谦逊。最终使得伊丽莎白消除误解。

伊丽莎白和达西是《傲慢与偏见》中最为成功的一桩婚姻,达西和伊丽莎白志趣相投,真心相爱,又有强大的财产作后盾,显然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社会价值观公认的幸福婚姻。

二、《爱玛》中的爱情婚姻观

《爱玛》是奥斯丁晚期作品的代表作,更被文学评论界一直认为是她最为成功、也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书中的女主人公虽然起初在爱情上遭受了一些波折,但最终都找到了合适的归宿。奥斯丁透过女主人公爱玛对每段婚姻的态度转变,也折射出自己对爱情及婚姻的态度。

(一)哈里特与马丁。哈里特是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年轻姑娘,她是一名商人的私生女,外表靓丽却身份低微,而且资质平平,因为无知和身份卑微,哈里特总对爱玛言听计从。哈里特虽然对和他身份匹配的马丁也有好感,却在爱玛的干预下拒绝了马丁的求婚。爱玛看不起农夫出身的马丁,她认为,哈里特应该摆脱那些不体面的人和环境,找一个让她出人头地的绅士来结婚。爱玛为哈里特安排的姻缘一一落空后,哈里特最终接受现实,和马丁幸福的结合了。

很明显,当时的婚姻和财产制度制约了哈里特的行为,她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努力想攀亲权贵,通过好亲事来改变命运。无奈的是,对于她这样一个智力平庸且没见识的姑娘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哈里特的小小挣扎是试图通过挑战当时的婚约财产制度来改变命运,最终她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后,放弃了挣扎。

工程维护费包括一般维护费和大修理费。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大修理费原则上按审核后固定资产原值的1.4%核定,也可根据水利工程状况在审核后固定资产原值的1%~1.6%范围内合理确定。日常维护费用据实核定”。

(二)简与丘吉尔。简资质出众却出身不幸,好在坎贝尔上校收养了她,让她有机会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除了出身,简在任何方面都和爱玛势均力敌,但爱玛的财富和地位使得她对于简一家一直处于施恩者的地位,简的自尊心让自己变的少言寡语,和爱玛也无法成为亲密朋友。不幸的出身加之长期寄人篱下,让简的心理上一直遭受着一种强烈的精神创伤,在优雅得体的表面下,她内心深处其实隐藏着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为了掩饰这种自卑感,她只好装作淡漠和清高的样子。

年轻绅士丘吉尔是个贪玩的大男孩,自私自利的丘吉尔道德并不完美,他爱怜简的美貌却只和她私自订婚,不敢公之于众,无非是怕不能继承舅妈的遗产。在私订婚约后却还和爱玛调情,引人误会,伤害善良的简。而简这样一个近似完美的女性最终却还是选择了丘吉尔。无论简多么的智慧与美貌并重,她微寒的出身却无法让她获得完全的独立和尊严。所以简只能默默忍受丘吉尔的伤害,宁愿等待适当的时机让自己的婚姻可以见光。

(三)埃尔顿与霍金斯。 埃尔顿与其太太霍金斯完全是地位与金钱的联盟,痴心妄想的埃尔顿对爱玛求婚失败后,立刻远走他乡,并且很快就结了婚,埃尔顿太太这个神秘的人物还未到海伯里,大家就得知她非常富有。当霍金斯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原来这位有钱的夫人毫无风度和优雅可谈,言行粗鄙而没有教养,加之深受伦敦功利主义风气影响,更是势力而道德低下。夫妻二人完全是互相利用,埃尔顿觉得霍金斯的财富配得上自己的地位,而霍金斯也认为埃尔顿的牧师地位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结合完全趋于利益,毫无感情可言,自然谈不上什么美满和幸福。

(四)爱玛与奈特利。爱玛聪明美丽且富足,不像奥斯丁其他的女主人公那样必须为生计而选择自己的丈夫。所以她从未考虑过要嫁人。但爱玛却不像《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那样道德完美,最初的描述是自以为是而势利,常自作主张来编排别人的私生活,结果屡屡受挫。

爱玛安排哈里特拒绝马丁去爱慕埃尔顿,结果埃尔顿却向她求婚;内心预想好了丘吉尔中意自己,却不料丘吉尔早已和简私订婚约;当哈里特告诉爱玛自己的意中人是奈特利时,爱玛才惊觉自己早已爱上奈特利很久了。一系列挫败使得爱玛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鲁莽。但爱玛是善良可爱的,她没有一意孤行,在打击面前开始自我反省,逐渐向完美发展。

爱玛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奈特利的一步步劝导,奈特利是一名富足的绅士,善良而豁达。爱玛的每一个错误都引起了奈特利的注意,并给予了善意的劝阻,但最初爱玛并不以为然。当事实一步步印证了奈特利的正确时,爱玛真诚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爱玛和奈特利的结合也算是小说的众望所归,因为在金钱、地位、才貌和品德方面俩人都是极其般配的。

三、奥斯丁的爱情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折射了当时奥斯丁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单纯的为地位、金钱、荣誉或者容貌而选择婚姻是错误的,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必须兼顾考虑经济因素,爱情与财富缺一不可。莉迪亚和威克姆爱情基础是纯粹的美貌和情欲,显然不能长久;柯林斯和夏洛特爱情纯粹建立在经济需求上,是掩盖住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伊丽莎白对于达西前后两次态度完全不同的求婚所做出的反应,恰恰反映了奥斯丁对于婚姻中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要求。创作《傲慢与偏见》时,奥斯丁主张的女性正如伊丽莎白一样:聪敏机智,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在爱情婚姻中有独立的见解,不趋炎附势。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人格近乎完美,只是缺少显赫的家世,和达西的结合既以爱情为基础,又兼顾了经济方面,成为尊贵的达西太太后伊丽莎白就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理想中的完美女性,这个结局完美的近乎不真实。

《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是评论家认为奥斯丁笔下描写最为成熟的人物,她道德上的不完善让读者更加信赖,爱玛对于爱情婚姻方面的逐步认识,同样也透露了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创作八年后更加成熟的爱情婚姻观。爱玛和奈特利的婚姻虽然也是完美而匹配,但不同于伊丽莎白的聪颖和极具洞察力,爱玛本身并不完美,是奈特利的智慧和理性逐渐将自视过高的爱玛引向成熟,此时的奥斯丁更加注重爱情中彼此内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好感和物质的匹配。

另一方面,不完美的爱玛更加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伊丽莎白更像一个虚构的完美女主角,爱玛从最初的喜欢支配他人,任意妄为以及对于婚姻无所谓的态度,到后期的成熟谦逊,接受奈特利的求婚,这一转变过程更是奥斯丁心路的转变过程,奥斯丁一生未嫁,年轻时的她像伊丽莎白和最初的爱玛,反男权制意识强烈且标新立异,后期正如成熟的爱玛,最初的反传统意识弱化了,奥斯丁更加理智而成熟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要生存下去终究还是要选择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婚姻。

参考文献:

[1]李正山.简·奥斯汀和她的《爱玛》[J].英语自学,1996,(2).

[2]李云霞.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杨琴.评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4]张丽,余礼娜.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看当时英国女性状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5]李大鹏.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