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爱莲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1978年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使中国进入全面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不仅使国家利益调节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了中国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也使得国人在生活理想、人生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与分歧越来越显著,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异质性共同体。这对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知识女性在自身价值的实现方面具有了多元主义事实的认知,呈现出多元化利益诉求的特质。
(一)改革开放前女性群体的整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单位制度,形成了以单位制占主导的利益调节机制。社会总体上通过“国家—单位—个体”的链条,将经济和社会生活整合于单位中,单位实现人们之间的利益调节,掩盖了个体利益的差异。在这种利益调节机制下,社会认同以普遍形式出现的平等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信念,主张人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道德与生命的价值,被赋予同等的发展机会。社会制度的设计不因其民族、籍贯、性别和家庭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社会通过推动妇女成为“社会人”、“单位人”而建构出“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与空间,妇女问题被当做社会问题来看待和解决。在这样的社会制度框架下,妇女解放主要是以国家政策和制度保障,通过“社会化”实现妇女的权益和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女性群体的整体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女性地位的变化。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中国单位制日渐解体,总体性社会形成了“国家—市场—个体”的关系链,传统利益调节机制失灵,国家介入和解决利益冲突的能力弱化。由于市场经济天然地鼓励竞争和优胜劣汰,纯粹的市场竞争不仅导致了急剧扩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还导致了社会群体间的相对剥夺感,造成女性群体地位与利益的弱化。与此同时,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妇女工作的重点也转化为主要以经济杠杆促使妇女提升自身的素质,形塑自尊、自信、自力、自强的女性,以实现“妇女具体利益与总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改革开放后,妇女内在的“主体”塑造和女性个体生存能力的提升,成为改变妇女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男女平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由市场化改革前的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转换为通过市场对等交换法则、以个人奋斗为主要方式的形式平等。在这转化过程中,原本有保障的“男女平等”政策(制度性安排)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空间,逐渐收缩乃至流失,妇女问题实际上更多地被当做女性自身的问题。女性群体特别是底层女性作为改革的“代价”,被大量挤出薪酬较高、保障较全的正规劳动市场,大量女性失业下岗,女性群体的整体地位被边缘化和弱势化。
(三)知识女性群体出现分化。市场经济有可能使女性沦为弱势的边缘的劳动力,但在人本化的价值保持下,一些知识女性遵从市场经济的本质,释放出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自我努力、自行决策、自主打拼,重新诠释了权利和自由,实现了个人利益的发展和扩大,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她们在家庭、事业上生龙活虎,一改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形象,在市场对等交换丛林法则的职场中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证实并实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身价值,使社会越来越认可她们独特的魅力。
与此相伴,在社会急剧发展的背景下,固有的和外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膨胀。一些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女性,心浮气躁,盲目攀比,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的身份的主要维度,把消费能力当成自我满足感的一把标尺。为此不惜以丧失尊严和出卖良心为代价,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生活的富有。民间妇女研究代表人物李小江认为:“社会改革中,一系列妇女问题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下接踵而出。”“企业改革中妇女待业问题突出、‘秦香莲’问题和第三者问题,等等,激发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普遍关注,也刺激了知识妇女的良知,促使当代中国妇女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知识女性中的精英彰显自我意识。我国历史上没有充分发展的市民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又瓦解了原有的市民社会形态,单位分配利益机制隐形了“个体化”,社会没能生成个体本位的自我理解。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模式的扩张推动了劳动力的市场化、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契约化。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商业化,造成了大量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社会层级的分化,形成了个体主义取向的自我理解。个人主义视角正在或已经重新塑造人们的社会认知,“自我”的概念由群体本位逐步转向个体本位。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女性精英知识分子彰显自我意识,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要求为最主要的利益诉求,并在不断追求诉求的过程中,诠释和塑造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追求公平和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公平主要包括报酬公平、考核公平以及制度公平。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建构了一整套不平等的性别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提高生存能力和幸福的极限,限制了她们的欲望和追求。对于大部分知识女性而言,“公平的环境、公平的竞争”能让她们看到职业发展的方向,激发工作积极性,形成忠诚度。目前,中国大部分仍然是男女双职工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女性在为家还是事业,“生”还是“升”,是做全职太太还是继续打拼等选择上处于两难。2012年度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数据显示,生活与工作的失衡已经成为困扰职场女性的一大问题。在未来3年职业规划上,女性渴望“获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在26~40岁这个阶段,女性对“平衡和稳定”这一目标的需求最突出。猎头企业博禹集团2013年调查结果表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是中国大陆职场人士更换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女性是最关键的诱因。
(三)知识女性期望弹性工作制。万宝盛华集团(中国)商务总监、锐旗人力集团总经理髙蕾女士认为:如今很多公司都在转型,“铁饭碗”会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弹性工作求职法成为白领的新宠。万宝盛华雇员服务总经理徐一平女士表示:“弹性用工这种新型的职业方式,可以避开激励地竞争使求职者有很多机会去体验不同的工作,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传统就业和工作方式相比,弹性工作制更适合知识女性的特点和条件。她们有知识和一定的能力,期望在工作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更好地安排和协调家庭、工作与学习。对知识女性而言,弹性工作时间是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方面,弹性用工制度可以满足“求新求变”的心理。因此,弹性工作机制得到时尚知识女性上班族们的宠爱,并逐渐成为她们重要的职业选择方式之一。
(四)部分知识女性沉湎于现实。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国民知识层次的整体提升,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众多知识女性具有女性和低价劳动者的身份重叠在一起而生成的职业身份,在社会和工作的市场中选择性、能动性极为有限。这使得一部分女性渐渐“安之若命”或不得不“认命”,即在努力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意识到出生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性别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来一种因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愿望而接受现实或顺其自然的心理,将由于自我内在和外来的限制造成生存机会选择性匮乏的遭遇归于命。认命有一种“超越日常意义上的积极与消极这一对立的积极涵义。”既然与其拼命挣扎、伤痕累累,也无法达到与同等男性或背景优越的女性提高生存能力的预期,不如认命与现实。这部分女性从社会的要求和家在中国人生命中的地位考虑,出于女性自保的本能,以忍的应对心理牺牲自我,以现实利益的诉求为最大的生活动机,以完成自保和对家的坚守。
(一)贫富分化、不公平交易的影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带动了社会生产力飞跃而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腐败寻租、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市场化改革中,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的双轨制运行,形成了不公平的交易环境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权力控制的资源因无市场化而难以变现,未能对收入差距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权力逐步卷入市场交易,货币化、期权化、金融资本化的交易市场大量释放和扩张了权钱交易的空间,并使之成为主要的不公平来源。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相对多元化和外部资本的进入,中国社会原有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在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下,中国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成倍增长,贫富极端分化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事实。与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差异相对应,社会形成了固化的等级结构的价值排序,在缺乏健全的法制与民主监督机制的条件下,市场化改革导致了“权贵资本主义”的恶果,社会充斥着权力、金钱和观念的暴力。
(二)“效率”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效率”逐渐取代“平等”成为社会基本价值指向。职场上“优胜劣汰”的法则无处不在,许多用人单位经常通过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使得女性员工感到特别无奈。有些企业和单位在追求效率的理论指引下,认为已婚女人面临着怀孕、生子和哺乳期,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削夺女性员工应享有的待遇,甚至千方百计地“逼走”已婚未育的女性员工。在工作、生活和情感的压力下,很多女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馆长崔晓丽女士说:非常多的女性都有不同的面色灰暗、眼干眼涩、手脚冰凉、腰膝酸软、胸闷气短等症状,不少女性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疾病。在个性张扬的现代职场,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并不能实现效率的目标。适度的宽松,并赋予职工积极的愿景,也许是提高效率的不二选择。
(三)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随着传媒商业化的发展,公共领域呈现出高度的文化多样化,互联网更是让具有基本教育程度的人可以面对全球性的资讯环境。这不仅为个人选择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可能与资源,强化了平等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倾向,而且使我们在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安排、经济生产方式、公共传媒与通讯、乃至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方式等所有层面上,都与所谓的“西方”世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在人生一些根本性问题上没有标准的答案,于是各种外在的、易于测量的指标充斥为价值与成功的标准。当把人生价值定义为金钱、权势、豪宅、名车、排场、人脉、孩子的出息乃至“二奶”的数量等时,社会必然形成恶性的攀比之风,价值诉求呈现多元化和负面化。
(一)实现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其利益诉求往往都存在差异。人们基于共同利益而成立的社会组织,不仅有助于减低利益主体实现利益诉求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组织力量降低来自其他利益主体的风险。全球500强企业的龙头GE,在中国超过一万人,其中35%以上为女性,更不乏女性高管。GE的职业女性协会,以致力于帮助女性员工的不断成长并超越自我为使命,引领职业女性拓展视野,融入多元化的社会变迁,并以此推动了GE的业务发展。实现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维护女性员工权益、降低劳动强度、开展针对性培训、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市场化体制下“适度宽松”的文化氛围,激发知识女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推动企业和组织的发展。
(二)改变中国式歧视的就业和用人机制。虽然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大大提高,但就业市场显性与隐性的性别歧视依然严重,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为凸显。有调查显示,在求职和工作中有60%的女性认为存在着性别歧视,近70%的女性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而感到情绪压抑。全国妇女与信息产业协会的调研表明,在大公司,从事技术岗位的女性在职业道路中途离职的接近或超过50%。目前用人单位院校歧视、性别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单位因为追求效率和缺乏退出机制,因此在筛选率比较高、竞争力较强时,只能通过选择名校和男性的求职者来降低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中国式就业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建立起人才流动机制。为此,要改变中国式就业和用人歧视,一方面要打破性别差异化,均衡利用两性人才;另一方面要改变用人机制,实现人才能进能出的流动。
(三)实施多元化工作机制,弹性管理工作时间。IBM大中华人力资源总监林茵女士认为,未来人们的工作场所不得不更灵活和自由。在一个多元文化渗透整个职场环境的大趋势下,实施多元化工作机制,让员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工作,是未来的职场发展的趋势。可口可乐公司上海总部为了缓解员工上班远的交通矛盾,开辟了不同时间段的班车路线,让员工选择其中之一的时间段上班,只要跟同事协调好时间,选择好后,会有与之相应的班车接送安排。同时公司还允许每周有一天时间在家办公,员工只要协调好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安排,就可以在家弹性办公。未来工作中人与人的交流更多地依赖软件的协作力,职场中必须的面对面交流往“虚拟交流”转移。何况现在许多职业本身就是弹性工作,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比如编剧、记者、网页设计师、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广告文案策划、网店店主等。目前在中国,30%的员工在家办公,但在美国,已有70%的人在家办公。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时间变得更加灵活和弹性,这成为知识女性寻求更好发展的最大动因,也印证了当下更好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强烈呼声。
(四)提升女性自我概念,创建自身品牌。“自我”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一种主观看法,是经由生理和心理成长、对工作的观察、与工作中的自我认同等所发展起来的。没有“自我”一个人心理上就活不下去,但如果“自我”不是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贴了一幅标签,即自己的品牌。知识女性不乏知识,但不少人缺乏技能。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能力和职业认同。能工巧匠很少样样精通,“一招鲜”却能吃遍天。知识女性要克服女性天性中谦虚有余自信不足,谨慎有余质疑、批评不够的特质,设定清晰的生活和职业目标,管理好家庭关系,在遵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从自身利益出发,挖掘和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提升自我概念,解放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心灵,发现、创造和拥有适合自己的标签,创建并形成自己的品牌。
(五)学会智慧选择,多元化体现价值。法国心理专家帕特里克·阿马尔说:“工作就是痛苦和成就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很多知识女性也明白“追求完美是为不美”,“不能将生活等同于赚钱”。但生活中仍像一头永不停歇的驴子,拼命往前冲,在压力中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在赚钱中感受到模糊的快乐。受现行社会中人们用社会地位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的世俗影响,那些学历较高、家庭背景不深,甚至是已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知识女性,为积攒上一层社会地位的资本,很容易受到隐形抑郁和隐形工伤的困扰,积劳成疾,甚至工作压力过大猝死。知识女性行走职场,把握分寸和提升自我最重要。要学会智慧选择,发现和瞄准 “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自己主客观条件允许下,实现现实的理想。要学会释放工作压力,不要追求完美,在自己和业务之间保持距离,挖掘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中恢复和实现自身的多元价值。现实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越多元化,就越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尽可能多参加各种培训,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在精神上寻求一种可以让自己敏锐地感知世上美好东西的能力,让自己得到一种身心愉悦,使生存变成一种快乐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静之.新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6) .
[2]李小江.妇女研究的缘起、发展及现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
[3]伍晓明.从“死生有命”展开的思考[J].中国哲学史,2005,(21) .
[4]何艳玲. “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与国家治理结构调适[J]. 开放时代,2013,(3) .
[5]董丽敏.“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J].开放时代,2013,(3) .
[6]刘擎.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J].开放时代,2013,(4) .
[7]黄睿.名企用工之道[J].职业,2012,(12)(上).
[8]范明茹,木子.让职场女性变得更美丽[J].职业,2012,(12)(上).
[9]木慕,黄睿.年度中国最佳雇主榜单揭晓[J].职业,2013,(3)(上).
[10]职场女性的减压养生之道[J].职业,2013,(3)(上).
[11]木子.职场人换工作更重职业前景[J].职业,2013,(5)(上).
[12]唐传兵.选择是一种智慧[J].职业,2013,(3)(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