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黄 莹,齐诗仪,章思佳,龚 萌,吴智婷,林 栋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标幽赋》载:“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可见患者之“神”于针灸临床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对于“神”的把握尚缺乏客观衡量手段和相关研究,增添了临床“治神”的实现难度。清代《寿世传真》云:“目乃神窍”,明确指出眼睛是神机变化展现的关键,而眼电信号正是反映个体当下神志状态的优良指标。从“治神”的角度切入,基于眼电信号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剖析“神”的现代生理机制,探讨“治神”的客观表达及其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由此可知,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其实质可理解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既是高级的精神思维活动,也包含各类外在表现,是机体的生命状态[1]。《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古人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医者“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感知患者守神后方可施针[2]。现代学者同样认为,治神是指医患双方精神的高度集中,通过言语交流或针刺手法来引导双方的高度专注从而实现治神[3]。可见,除医者自身精神内守外,针灸治神的实现也离不开对患者神志状态的把握,对“治神”理论的科学阐释也是针灸现代研究中的桎辖之桎。
针灸在理论阐述及临床实践上极其注重“治神”。但现今有关治神的研究仍旧凤毛麟角,且大多基于影像学研究展开,文献报道也多由各名家临床医案或经验总结而成。有学者认为针灸不可单纯地理解为一个物理刺激过程,患者的关注存在于整个治疗过程,并伴随着大脑皮层的特定响应[4]。孙曌等[5]研究表明,捻针太冲穴能激活大脑前扣带回BA32 区,而该区域的激活取决于受试者对刺激的持续关注,提示“守神”能增强针刺相关脑区的激活。不难发现,针以守神为首务,“守神”是“治神”的重点。然而在针灸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对患者神志状态的判定仍依赖于医者的主观能动性;再者技术手段的缺失,以致于无法实现对患者神志状态的客观量化,从而影响了针灸“治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那么,于精准医学时代,如何实现“治神”的客观表达,使得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可控性,并让其在可控范围内发挥最大效应,从而实现针灸临床疗效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变。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获取外界事物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眼动不仅受外界信息的特征所影响,还受到人的内在关注需求影响,其过程为信息的大脑加工过程,与大脑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6]。《望诊遵经》强调:“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也。”在临床诊疗中,中医重视“治神”,且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将望神作为诊疗第一要务[7]。张景岳曰:“目者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脉道易行也。”,一方面明确表明通过观察眼睛能迅速掌握人体内部神机状况,另一方面强调“守神”状态有益于经脉之气的运行[8]。《类经》亦有言:“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在心理学研究中,眼动信息作为心理活动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应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9]。因此,眼动所蕴含的神经生物学机理成为剖析“神”的现代生理机制的关键突破口。
人的眼球运动有3 种基本类型:注视、眼跳和平滑追随运动[10]。注视是为了获得清晰稳定的视觉成像,而眼跳和平滑追随运动则是为了增强视觉系统的跟踪能力,使眼动与目标物体的运动同步,以此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11]。其中,平滑追随眼动的神经通路构成了一个连接大脑皮层颞叶、额叶及小脑相关区域的回路[12]。额叶是注意和执行功能的神经基础[13],现代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前额叶脑皮质功能受损、激活受抑[14]。亦有研究指出,分散注意会降低平滑追随眼动的表现[15]。同时,与眼球平滑追随运动密切相关的额叶眼区,属于控制和注意中心,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反映人的专注状态[16]。钱学森教授在生命科学中首次引入“系统论”,指出:人体是一个以不同机能状态为特点的开放性的和有意识性的复杂巨系统[17]。简单来说,即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当其内部神机变化时系统就会作出相应的转变,使其外在表现为不同状态。可见,现代科学理论用“状态”来形容生命机体可被观察或识别到的生命特征,即为古人所提及的“神”。因此,平滑追随眼动作为机体意识状态的外在客观表现,为“神”的量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眼动追踪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手段,能实时记录眼睛在视觉刺激物上移动的情况,其数据客观量化不受主观影响,为个体当下注意状态识别[18]及认知负荷评估[19]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反眼跳任务中,干扰物出现时立刻眼跳到干扰物相反位置的平滑追随眼动潜伏期延长[20]。亦有研究发现,大约有80%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眼球轨迹障碍,其特征表现为平滑追随速率下降和追随增益减少等异常[21]。基于眼电图的眼动追踪作为常用的眼动追踪技术之一,是一种通过记录由于眼动所产生的眼电信号随时间变化曲线来间接反映眼动的技术,具有费用低廉、设备简易、不受光线和闭眼影响等优点[22]。由此,现今以眼电信号识别为主的眼动跟踪技术及眼电信号生物反馈依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针灸临床治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如何捕捉患者状态并进行择时针刺成为一个重要难题。生物反馈放大了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和生物电活动,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可视化(数据)或可听化(声音)的客观形式展现,便于人们了解机体当下的状态[23]。眼电信号作为眼球视网膜与角膜之间电势差形成的生物反馈电信号,正常状态下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和前方的角膜间会形成稳定电压[24]。伴随着眼球运动,其周边的电位会随之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眼电信号。有研究通过测定驾驶员不同状态下的眼电信号来判定其是否处于清醒专注状态[25]。生物反馈疗法的关键是基于人体生物信息的自身反馈进行有意识的治疗。一方面医者通过提取眼电信号数据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患者当下神志状态,对相应穴位进行择时、择机干预,从而客观指导针灸临床主动治神的实现;另一方面,眼电信号的数据输出也引导患者专注于自身感受,正如《素问·举痛论》载:“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以此达到被动治神的目的。因此,不同状态下的眼电信号识别,为针灸临床的识神、治神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古籍支撑与现代科学对眼电机理的研究,前期本团队研制出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自闭症穴位刺激治疗仪”(ZL20150956631.5)[26]。依托眼电信号的神经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绘制随着眼球平滑追随运动在时间轴上形成的一条动态变化曲线的水平眼电信号图,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构建实现对个体专注状态的实时识别,并利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实时调控,由此实现对针灸临床治神的客观指导。鉴于此,本团队下一步也将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基于正性状态针刺提高针刺效应的脑区机制,同时也旨在再次呼吁于针灸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注重对患者神志状态的细节把握。
综上所述,如何客观精准化把握患者之“神”,最大化地发挥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的状态效应,是针灸临床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防治疾病的进步,而眼电信号的神经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使得“治神”的量化表达更有益于指导针灸临床,可能促进针灸疗效的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