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叶勇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组以下背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研究显示80%的成年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出现LBP,LBP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职业病,据研究表明LBP在美国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就诊症状[1]。LBP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疾病之一。对于病程缓慢,不伴有神经根受累及腰部实质性病变的的下腰痛称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2]。“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 CNLBP 的主要特征呈现姿势功能异常的连锁反应:骨盆前倾,腰椎过度前凸,腹部突出松弛,臀部翘起,或伴骶髂关节松弛,髋外展外旋,膝过伸,扁平足。在 CNLBP姿势功能异常中,病程相对短,程度较轻者为代偿性,多为“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病程过长,较为严重的进入失代偿期,即失衡,多为“骨盆后倾-腰曲减少”型,甚者腰曲反弓[3]。由于现代生活和工作“多静少动”方式的形成,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处于代偿期的“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可进展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更严重的病症,若通过治疗及早期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再损伤的风险。笔者采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美国内科医师和疼痛协会制定的CNLBP的诊断标准[4]:① 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臀部等处疼痛,功能活动受限;②腰部有或无压痛点,神经系统检查多为阴性;③ 常规X线片、CT等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
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病程≥3个月;③ 站立位DR片,骶骨倾斜角(the sacral slope,SS)>45°;④ 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特异性下腰痛及神经性疼痛;② 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 “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4.30±7.65)岁,病程(45.25±38.65)个月;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40±8.25)岁,病程(52.35±46.25)个月。 2 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用单纯腹针针刺治疗。主穴:水分、气海、关元;配穴:双侧天枢、外陵,肾虚明显加气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气海、关元深刺,水分、天枢、气穴中刺,外陵浅刺。施针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的手法。留针30 min,其间行针导气2次。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操作:① 拉伸痉挛肌,每组30 s,每组1次,共3组,组间休息10 s;髂腰肌,前后弓步,后弓步腿下压保持髋后伸;竖脊肌,四肢着地以跪姿俯卧于健身球上拉伸。②激活强化肌力减弱肌群。腹肌,卷腹:开始位置为仰卧,两腿屈曲,两手交叉放于胸前,先吸气,而后缓慢呼气时腹部用力上身抬起直到肩胛骨离开垫子。臀肌,五点支撑肩桥:开始位置为仰卧,骨盆中立,膝关节屈曲,两脚放松;呼气:收腹,卷动骨盆离开地面向上;吸气:不动;呼气:卷动下落。以上强化腹肌和臀肌动作,每组10次,共3组,组间休息15 s。③ 平板支撑强化核心肌群。肘关节与肩关节在一条直线,脚尖点地,用腹部的力量将身体提起成为一条直线,好像一个平板一样,保持身体不动,不要塌腰和弓腰。每次30 s~1 min,3组,组间休息15 s。另外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体姿予以指导矫正。
2组治疗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3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定 2 组治疗前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主观感受。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痛。
2.2.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6]问卷表评定2组治疗前后患者腰部功能。该问卷表包含了10个方面的评分,共50分,记分方法:实际得分/50×100%;如有题未做记分方法:实际得分/最高得分×100%,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2.2.3 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36-item short form,SF-36)[7]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估。SF-36包括评估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健康状态越好。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表1 2 组治疗前后 VAS、ODI、SF-36 评分比较(x±s) 分
现代医学认为“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屈髋位坐卧等不良异常姿势使骨盆前倾的肌肉如髂腰肌短缩变粗,髂腰肌的短缩同时会诱发腰椎过度前凸及髋外展外旋;同时使骨盆后倾的肌肉如腹肌、臀肌无力或被拉长,维持骨盆后倾的能力降低,腰部后侧竖脊肌过度拮抗代偿短缩无力,上述屈伸肌群的失衡导致骨盆前倾、腰曲增加。研究发现腰椎前凸、腰曲度增加与SS呈正相关[8],李晓光等[9]测量的 SS 正常范围是(41.1±1.7)°,本研究采取DR进行影像学测量和筛选,均为站立位X线片,当 SS>45°时为骨盆前倾型[10]。 金柏军等[11]认为较大的骶骨倾斜度和腰椎前凸度与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骨盆前倾,腰曲增加,椎间盘及后方关节突关节所受压应力和剪力相对增大,导致其退变的加剧。
“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属于中医学“腰痛”范畴,病位在腰。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皮肉筋脉,机体各器官组织通过经脉运行气血的濡养发挥机能功用。正如《灵枢·本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因此经脉气血运行功能失常是腰痛发生的机理。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以神阙经络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创立的,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还存在着一个尚不为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12]。本研究取水分、气海、关元为主穴,水分为治疗腰痛的特定穴,有利水消肿之功效,可减轻炎症渗出;气海、关元补益肾气,活血通络,强壮筋骨;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升清降浊之枢纽,可治疗腰部枢机不利之疼痛。外陵在腹针疗法理论中对应的是髋、臀部位,疏通局部经气之用。气穴为薄智云教授的经验穴,具有通畅下肢气血、补益肝肾的作用,故肾虚者可加用。诸穴合用可起到调理气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腹针疗法明显减轻腰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
运动疗法通过改善腰部的生物力学机制来治疗CNLBP,缓解其症状,延缓退变,防止复发,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的发病机制中,力学改变作为一个重点因素被指出,通过运动疗法调整关节的稳定和肌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欧洲CNLBP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为首选治疗方法[13],中国古代也采用运动疗法治疗腰痛,如《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里就详细记载导引法用于腰背痛的防治与康复。从中医学角度看,运动疗法具有活血理气、舒筋活络、强筋健骨之功效。因此运动疗法在治疗“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的运用,也体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骨伤科疾病治疗原则。
本研究通过腹针疗法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腰背功能,增加患者对运动疗法的依从性。针对“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CNLBP存在的屈伸肌失衡,采取拉伸痉挛肌如竖脊肌、髂腰肌等,增强腹肌、臀肌以及核心肌群,改善肌力与肌张力平衡,有助于维持良好姿势,保持腰椎稳定,降低疾病再损伤的风险。从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但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提示运动疗法配合腹针比单纯使用腹针的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1] SHELERUD R A.Epidemiology of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 [J].Clin Occup Environ Med,2006,5(3):501-528.
[2] DEYO R A,WEINSTEIN J N.Low back pain [J].N Engl J Med,2001,344(5):363-370.
[3] SOLBERG G.姿势异常与肌肉骨骼功能失调[M].赵子杰,译.台湾:台湾爱思唯尔有限公司,2011:82-83.
[4] CHOU R,QASEEM A,SNOW V,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a join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J].Ann Intern Med,2007,147(7):478-491.
[5] 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124.
[6] FAIRBANK J C,PYNSENT P 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J].Spine(Phila Pa 1976),2000,25(22):2940-2952.
[7] 王永铭.疏肝补肾汤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2):2414-2417.
[8] 郭金明,阿里木江.成年人下腰痛与腰椎前凸和骶骨倾斜角的关系[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0):577-579.
[9] 李晓光,张明.实用骨与关节X线测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7.
[10] MAC-THIONG J M,ROUSSOULY P,BERTHONNAUD E,et al.Sagittal parameters of global spinal balance:normative value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seven hundred nine Caucasian asymp tomatic adults [J].Spine(Phila Pa 1976),2010,35(22):E1193-E1198.
[11]金柏军,钱宇,徐国健.下腰痛患者与腰椎前凸度及骶骨倾斜度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6):364-365.
[12]薄智云.腹针疗法[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4-106.
[13] AIRAKSINEN O,BROX J I,CEDRASCHI C,et al.Chapter 4.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J].Eur Spine J,2006,15(Suppl 2):192-3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