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赖秋香,陈祥武
(上杭县中医院,福建上杭364200)
苓蔻人参汤治疗小儿脾阳虚型泄泻30例
赖秋香,陈祥武
(上杭县中医院,福建上杭364200)
目的观察苓蔻人参汤治疗小儿脾阳虚型泄泻的疗效。方法60例小儿脾阳虚型泄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苓蔻人参汤加减全成分颗粒剂冲服,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及妈咪爱口服。治疗3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为(8.99±1.90)分,对照组为(6.96±1.89)分;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为(3.0±0.6)d,对照组为(5.0±0.4)d;治疗组平均服药时间为(3.0±0.8)d,对照组为(5.0±0.7)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以上各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苓蔻人参汤治疗小儿脾阳虚型泄泻疗效较好,可明显减轻症状和缩短泄泻时间。
小儿泄泻;脾阳虚型;苓蔻人参汤
小儿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西医认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其发病率高,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在秋冬季者,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多见,常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生命。西医采用补液、保护胃肠黏膜、肠道微生态制剂等治疗,约80%腹泻可以治愈,但是有20%左右腹泻对西药治疗无效果。近年来笔者采用补气健脾、温中止泻法,以苓蔻人参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脾阳虚型泄泻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住院的急性脾阳虚泄泻患孩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1]辨为脾阳虚型泄泻证,症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或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多于食后作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欠温,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而不显。
1.3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2]中“小儿腹泻病”相关标准: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重型患者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4岁;③具有腹泻症状,或合并发热、呕吐、腹痛、纳呆、精神差、口渴等症状;④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少许黏液、脓球、红细胞;⑤粪便轮状病毒抗体检查可以阳性;⑥中医辨证为脾阳虚型。
1.5 排除标准①中医辨证为其他证型者;②不能口服中药者;③细菌性痢疾、出血坏死性肠炎者;④食物中毒如河豚中毒、毒蕈中毒等;⑤消化道畸形如肠切除后短肠综合征等。
2.1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1岁以内,每次1~1.5 g;1~2岁,每次1.5~2 g;2岁以上,每次3 g;每天3次,饭前温开水冲服。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每天2次,每次1 g,饭后温开水冲服。中度以上脱水者予常规补液治疗。3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治疗组应用苓蔻人参汤(处方来源于《四圣心源》[3])加减冲服,全成分颗粒剂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物组成:党参6~10 g,灸甘草3~10 g,炒白术6~10 g,干姜3~10 g,茯苓6~10 g,肉豆蔻6~10 g,桂枝3~6 g。加减:兼风寒表证者加藿香4~6 g,苏叶4~8 g,白芷4~8 g以疏风散寒;伤食者加神曲4~8 g,山楂8~15 g,麦芽6~10 g以消食导滞;兼肾阳虚者加黑顺片3~6 g,补骨脂5~8 g,五味子3~6 g以温肾暖脾,固涩止泻;脱肛者加黄芪10~30 g,升麻3~6 g以升阳举陷;滑脱不禁者加诃子4~8 g,石榴皮6~10 g,赤石脂8~20 g,粳米8~15 g以加强收敛固涩之力。每天1剂,分2次饭后1 h开水冲服。3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平均止泻时间及平均服药时间,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所有症状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分为无、轻、中、重4级,主症(大便次数、粪便性状、腹泻病程)分别记0、2、4、6分,次症(呕吐、发热、精神、饮食、口渴、小便)分别记0、1、2、3分。症状积分为主症积分与次症积分总和。
3.2 结果
3.2.12 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x±s)分
3.2.22 组止泻时间及服药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2组止泻时间及服药时间比较(x±s)d
3.2.32 组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2组疗效比较(n,%)
小儿泄泻发生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而“脾常不足”“本气自病”是小儿泄泻的内因,故泄泻关键病机是脾胃虚弱。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二十四卷·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泄泻的辨证还应遵循“无实便为虚”的原则,广东省名老中医黎炳南教授[6]也强调小儿泄泻“无实便为虚”,即无明显实证(如高热、面赤、腹部胀实、大便溏臭、夹黏液脓血、舌红、苔厚腻、脉滑等),而临证见大便清稀无臭,面白神疲,气短懒言,肌肉不实,自汗盗汗,舌淡胖,脉细弱者,皆脾虚之证也。若小儿素禀脾胃不足,久泻或寒湿困遏,或误投苦寒之品,均可伤伐脾胃,出现脾阳虚型泄泻。笔者认为:脾阳虚型泄泻患者,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治疗也应该补气健脾、温中散寒、敛肠止泻同时并举,应予苓蔻人参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治疗。
苓蔻人参汤为清代名医黄元御所创,治则遵循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为主,治法为补气健脾,温中止泻。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7]认为:“中寒,干姜为第一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力”;党参补益元气而助升降;白术健脾燥湿止泻;灸甘草益气和中;加茯苓增强利水渗湿,燥土健脾;肉豆蔻温中敛肠止泻;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利水。诸药配伍,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中焦之水湿从小便而利,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泄泻自愈。笔者认为此方能在临床应用屡见成效,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加入干姜、肉蔻、桂枝、黑顺片4味药,尤其是一些腹泻时间较长,西药治疗无效的泄泻患孩,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这可能是因为脾阳虚型泄泻既有脾气虚症状,又有中焦虚寒的表现(如大便清稀无臭、神疲面白、肢体欠温等),治疗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顾护中气的同时,加干姜、肉豆蔻、桂枝、黑顺片温中祛寒、固涩止泻,使“釜底火,釜中火”均得到补充,故治疗效果显著。笔者在治疗此病过程中还体会到: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患孩的饮食调护,要对患孩家属详细告知: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奶粉过敏者停服奶粉;注意保暖,寒温适调;保持患孩心情愉悦,使肝气条达,脾胃强健,则更能事半功倍。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3-104.
[2]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05.
[3]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4.
[6]黎世明.黎炳南儿科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
[7]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5.
R256.34
B
1000-338X(2017)04-0019-02
2017-04-26
赖秋香(1969—),女,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