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魏 芳,卢丽娟,黄 仙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超声科,云南 昆明 650031)
新生儿肺部感染是威胁新生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传统的诊断方式主要是利用胸部X线平片,但其存在放射性损伤的特点。随着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新生儿的肺部超声检查也逐渐得到应用。新生儿肺脏还没有发育完全,体积较小,用肺部超声检查更具有优势。
一、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60例肺部感染患者选做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早产儿42例,足月儿18例;出生胎龄27~40周;出生体重 (2845±282) g;发病日龄(10±8) d,平均7.2d。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新生儿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气促、呻吟、吐沫、青紫等;体征有三凹征、 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内可见斑点状或片状影。
二、方法 全部患儿行床旁肺部超声检查,使用ALOAK-4000超声诊断仪器,线阵探头7.5~10.0 MHz,预热耦合剂,消毒探头及双手,避免交叉感染。将患儿安抚好,对其行平卧位、侧卧位及俯卧位,以腋前线、腋后线及双乳头连线为界,将每侧肺分成前上、前下、侧上、侧下、后上以及后下6个区域,进行纵向(探头与肋骨垂直) 和横向(探头沿肋间隙走行) 扫查,保存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
肺部超声表现:⑴胸膜线异常:胸膜线,即胸膜与肺表面声阻抗呈现出的光滑清晰的线性高回声,一般正常厚度≤0.5mm,本组60例患儿36例出现胸膜线异常,表现为胸膜线增粗、不光滑甚至消失等;⑵A线异常:声束与胸膜垂直时产生多重反射而形成的混响伪像,表现为与胸膜线等距且平行的线状高回声,A线是正常的超声表现,本组60例患儿57例出现A线异常,局部A线消失,局部A线仍正常;⑶B线:由于肺泡一液界面遇到超声波而产生的混响伪像,起自胸膜线与A线垂直的线样高回声,其数量与肺组织的含水量有关;本组60例均出现不同数量的B线。炎性渗出程度不同,导致B线数量不同,B线增多每个肺野存在3条以上B线时,称为肺泡-间质综合征,随着其程度加重,可分别出现“火箭”征(4~6条B线)、“瀑布”征(弥漫B线)及白肺(双肺弥漫“瀑布”征)[1]。正常新生儿可见少量B线,常于生后2~3d消失。⑷肺实变:本组中39例患儿出现范围不同的肺实变,实变的肺呈“肝样变”,因病变程度及病程不同,可出现不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边缘不规则或呈锯齿状,可见气体强回声沿着支气管行走区域分布即气管充气征或动态性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区内可见树枝状血流信号;⑸胸腔积液:本组中7例患儿出现胸腔积液,均发生在肺底或背部。
新生儿肺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肺部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胸部X线检查,由于超声波遇到肺部气体时会发生全反射,长期以来对肺部疾病的诊断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禁区”。但随着认识的提高,这一“禁区”已逐渐被打破[2]。肺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图像清晰、费用较低、无辐射,可床旁及重复检查,适用所有新生儿。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新生儿,对患儿的肺超声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新生儿肺部感染的超声表现较为多样,主要表现为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散在或融合B线、胸腔积液等。双肺各区病变轻重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可见实变,部分区域可见散在或融合B线,部分区域正常。患儿肺实变以双肺后区为主。由于新生儿多为仰卧位,受重力影响肺水下沉,因此病变多位于双肺后区。所以最好能俯卧位或者侧卧位检查。虽然肺实变也可能发生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不张等疾病,但有文献[3]报道肺实变合并其超声下边缘不规则的情况仅出现在新生儿肺炎,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其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出现B线,提示肺水含量增加。新生儿肺部感染超声表现多样化,也可出现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胸腔积液等不特异性超声表现。新生儿湿肺、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可出现以上表现,可能出现同图异病,所以患儿病史和临床表现等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超声表现可能受疾病程度或病情时期的影响,病变位于中央位置时可造成假阴性,另外由于骨性组织及心脏的遮挡,导致在相应部位的病变可能会出现漏诊[4]。本研究病例多为轻中症肺部感染,上呼吸机的重症肺炎受体位影响是本研究的缺陷。病例数尚少,动态观察的程度也不够,有待再进一步加深研究。
总之在新生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中,肺部超声检查具有简便、无创、可在床边反复开展、适合动态观察等优点,可使患儿、同病室其他患儿及医护人员减少X线线损伤,适合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内广泛开展。目前应用超声进行肺部扫查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