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董开磊,彭 铭,张成功,赵孟磊
(昆明市中医医院 麻醉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直肠脱垂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如直肠反复脱出可导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并有引发直肠溃疡、出血、狭窄和坏死的危险,需手术治疗[1]。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直肠脱垂需行经肛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患者,麻醉选择静脉全麻和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观察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不同表现及各项监测指标,探讨分析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在直肠脱垂行经肛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6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排除有骶管阻滞麻醉禁忌症、药物过敏史及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患者。年龄55~70岁,体重48~75kg,ASAⅠ~Ⅱ级,行经肛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
二、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禁食6h,禁饮2h。入室开放外周静脉,常规监测BP,ECG,HR,SPO2,予3L/min面罩吸氧。实验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左侧卧位,行骶管阻滞麻醉穿刺,注入0.3%罗哌卡因+0.8%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改患者为仰卧位。2组患者均行静脉快速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30μg、丙泊酚1mg/kg、罗库溴铵0.5mg/kg,行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采用容量模式,予以潮气量8mL/kg,12bpm呼吸频率,维持ETCO235~45mmHg。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维持,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 4mg·kg-1·h-1、瑞芬太尼 5μg·kg-1·h-1。依据手术时间,术中肌松出现自主呼吸情况单次给予罗库溴铵4mg/kg,麻醉深度不足时,调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维持麻醉深度。术中依据患者体重、生理需要量、失血量,交替补充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
三、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中T2(牵拉肠道幅度较大时)和术毕 T3:心率(HR),无创血压(MAP),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清醒出室时间以及清醒出室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四、统计学方法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处理所得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组患者在手术前T0时刻:心率、无创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实验组在T1,T2,T3各时间点:心率及无创血压比对照组更平稳(P<0.05),见表2。
实验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清醒出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缩短(P<0.05),见表3。
实验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清醒出室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讨 论 由于麻醉学的发展、静脉麻醉药物安全性的提高、麻醉方法简便、患者舒适度等因素,单独使用全身麻醉在现代手术中所占比例较高。然而,使用全凭静脉全麻下行手术,完全依赖静脉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才能满足手术需要。骶管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会阴部和下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2,3],局麻药物直接作用于腰骶丛神经,镇痛效果确切,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可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
表1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血压(MAP)比较
表3 2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清醒出室时间比较
表4 2组患者术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清醒出室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本研究中经肛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属会阴区手术,理论上也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是腰麻联合全麻进行手术。单纯全麻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仍然存在,而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兴奋,减弱血儿茶酚胺等浓度的增高,因此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4]。但是无论是硬膜外麻醉或是腰麻,与骶管阻滞麻醉相比,其穿刺损伤较大,对循环影响高于骶管阻滞麻醉,术后并发症更多等特点,会阴区手术更适宜选择骶管阻滞麻醉与全麻联合应用。更由于骶管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的镇痛效果,减轻了全麻苏醒期的疼痛与躁动[5],带来了更高的手术满意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