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术式近期疗效观察

时间:2024-07-28

谢鹏飞,樊怿辉,陆海敏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226361)

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术式近期疗效观察

谢鹏飞,樊怿辉,陆海敏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226361)

目的:分析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与肺段切除治疗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老年Ⅰ期NSCLC患者10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叶切除组30例、肺段切除组24例和楔形切除组48例,随访1年,比较3组的近期疗效。结果:肺叶切除组手术时间136.78±20.65min,术中出血量112.48±20.03mL,住院时间7.78± 2.15d;肺段切除组手术时间95.58±12.97min,术中出血量84.59±11.14mL,住院时间6.45±2.03d;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82.45±9.35min,术中出血量67.69±8.35mL,住院时间5.23±1.58d;楔形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肺叶及肺段切除组(P<0.05),且肺段切除组显著少于肺叶切除组(P<0.05)。肺叶切除组并发症2例(6.67%),死亡0例,局部复发2例(6.67%),远处转移0例;肺段切除组并发症2例(8.33%),死亡1例(4.17%),局部复发1例(4.17%),远处转移1例(4.17%);楔形切除组并发症1例(2.08%),死亡1例(2.08%),局部复发4例(8.33%),远处转移1例(2.08%);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d内死亡率、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限性肺切除(肺楔形与肺段切除)治疗老年Ⅰ期NSCLC安全可行,疗效与肺叶切除相当,但局限性切除的创伤更小,且以楔形切除创伤最小,对于肺组织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较为适用。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新发病例以老年人群尤为多见。据不完全统计,老年NSCLC患者中30%为早期病例,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的6%[1]。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早期NSCLC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老年患者脏器功能衰减,基础疾病较多,在手术范围的选择方面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Ⅰ期NSCLC患者102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肺叶切除与局限性肺切除的临床预后,旨在为临床手术切除范围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Ⅰ期NSCLC患者102例均经病理学证实,年龄≥70岁,TNM分期为Ⅰ期,均无放化疗史,KPS评分≥70分,病灶直径≤2cm。排除心肺功能障碍等无法耐受手术者,排除中央型肺癌患者,排除胸腔镜手术禁忌证者。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70~86岁,平均(75.32±3.36)岁;病理类型:腺癌48例,鳞癌27例,腺鳞癌17例,大细胞癌10例;TNM分期:Ⅰa期20例,Ⅰb期8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叶切除组30例、肺段切除组24例和楔形切除组48例,3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02例均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取患侧卧位,予以单肺通气。肺叶切除组:常规行三孔法手术,在胸腔镜监视下,探查胸腔情况,依次处理肺静脉血管、支气管与肺动脉。然后复位肺叶后,采用直线缝合器切除肺叶,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肺段切除组:采用3孔法进行手术,由肺门推进至肺实质内,常规解剖肺动静脉以及支气管,并将肺段分支切除。采用5mm的Hem-o-lok进行肺动静脉处理,如血管管径较大,可采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进行处理。术中视患者的肺段及肺裂发育情况进行处理。楔形切除组:经腋中线第7肋间行手术切口,置入胸腔镜仔细探查病灶部位,再确定手术操作孔。术中局部切除肿瘤组织以及部分肺组织,切缘送检证实肿瘤无残留。

1.3 观察指标 统计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0d死亡率,术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的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楔形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肺叶及肺段切除组(P<0.05),且肺段切除组显著少于肺叶切除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s)

住院时间(d)肺叶切除组 3 0 1 3 6 . 7 8 ± 2 0 . 6 5 1 1 2 . 4 8 ± 2 0 . 0 3 7 . 7 8 ± 2 . 1 5肺段切除组 2 4 9 5 . 5 8 ± 1 2 . 9 7 8 4 . 5 9 ± 1 1 . 1 4 6 . 4 5 ± 2 . 0 3楔形切除组 4 8 8 2 . 4 5 ± 9 . 3 5 6 7 . 6 9 ± 8 . 3 5 5 . 2 3 ± 1 . 5 8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 i n)术中出血量(m L)

2.2 并发症与随访情况 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d内死亡率、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并发症与随访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肺癌死亡率较高,约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22.7%[1]。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并尽量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传统开胸切除肺叶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受到一定限制[2]。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段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治疗。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因其能够完全切除病灶以及微小转移灶,已成为临床治疗早期NSCLC的主要手段。但部分临床分期为Ⅰ期的老年NSCLC患者因术前评估不满意,并且考虑到肺叶切除对机体的创伤、尤其是对肺功能的损害,治疗方案的抉择较困难。近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对Ⅰ期NSCLC患者应用局限性肺切除(肺楔形与肺段切除)的疗效与肺叶切除相当[3-4]。局限性肺切除不仅是胸腔镜手术的优势,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肺功能。陈亮等[5]Meta分析显示,Ⅰ期NSCLC肺段切除的生存期较肺叶切除明显延长,但局部复发率较高,而对Ⅰa期病灶直径≤2cm的NSCLC而言,局限性肺切除能够获得与肺叶切除相当的总生存期以及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胸腔镜下局限性肺切除(肺楔形与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老年Ⅰ期NSCLC病灶直径≤2cm者在并发症、死亡率、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率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了上述3种术式的近期疗效相近,局限性肺切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肺叶切除,且肺楔形切除显著少于肺段切除,与Nakamura等[6]报道一致。肺楔形切除术减少肺切除范围,更好地保留肺功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病灶范围较大者,切除难度更大[7]。臧琦等[8]研究亦认为,胸腔镜下局限性肺切除术治疗老年Ⅰ期NSCLC安全可行,疗效显著,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适用于病灶直径≤2cm者,方可确保手术安全性。

[1]盛誉,孙俊.胸腔镜下肺叶局限性不同切除方法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17):2735-2737.

[2]陈东红,支修益.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689-693.

[3]代祖建,叶建刚,陈树兴.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32例临床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3):62-63.

[4]Ilonen IK,Räsänen JV,Knuuttila A,et al.Anatomic thoracoscopic lung resection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stage I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han thoracotomy[J].Acta Oncol,2011,50(7):1126-1132.

[5]陈亮,许建功,王武军.局限性肺切除对比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5):596-600,619.

[6]Nakamura H,Taniguchi Y,Miwa K,et al.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thoracoscopic lobectomy,segmentectomy,and wedge resection for clinical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59(3):137-141.

[7]Suppiah S,Linden P,Robke J,et al.Sublobar/wedge resection or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stage I marginally 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12,12(11):1375-1377.

[8]臧琦,王伟,朱强,等.胸腔镜局限性肺切除术治疗老年Ⅰ期肺癌可行性和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8):917-918.

R734.2

B

2015-07-24

1006-2440(2015)05-051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