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崔立跃,沈洲明,伏承平
(阜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224400)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或在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DTICH属继发性颅脑损伤,容易漏诊、误诊,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病死率、病残率高。我院1999年8月—2010年5月共收治DTICH患者42例,本文就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15~75岁,平均46岁。其中15~30岁12例,31~55岁22例,>55岁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2例,击打伤2例。减速性损伤38例,加速性损伤2例,复合性损伤2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9例,9~12分10例,5~8分7例,3~5分6例。临床表现:病程中意识障碍或进行性恶化17例,血压升高或脉搏缓慢8例,躁动不安18例,局限性癫痫2例,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22例,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出现脑疝症状1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无好转或加重8例,意识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2例。
1.2 影像检查 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受伤至首次 CT 扫描时间:~2h 12例,2~6h 20例,6~24h 10例。(1)首次CT检查:颅内未见异常6例,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挫伤及多发脑挫裂伤10例,其中多发性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2)头颅CT复查:伤后 4~24h发现 DTICH 29例,24~48h 9 例,48~72h 3例,>72h 1例。DTICH发生部位:血肿位于对冲部位34例,位于着力部位及附近8例;血肿位于额叶12例,颞叶16例,额颞部7例,双额及颞叶5例,枕、顶叶各1例。DTICH血肿量:10~20mL者8例,~30mL者 11例,~40mL者 11例,~50mL者 7例,~200mL者5例。
1.3 方法 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其中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次手术清除血肿5例。拒绝手术自行出院1例,术前准备中,出现枕骨大孔疝致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无效死亡1例。1.4 结果 GOS预后分级:死亡12例,其中开颅术后死亡8例,保守2例,拒绝手术自行出院1例,不及手术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6例;中残4例;恢复良好19例。
2.1 DTICH的发病机制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以迟发性脑内血肿较多见。其发病率1%~10%,DTICH的预后较差,病死率25%~55%[1]。DTICH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⑴脑挫裂伤:脑挫裂伤部位脑血管麻痹,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脑血流量减少,局部脑组织不同程度缺氧,CO2和酸性代谢产物蓄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细胞渗出,形成局部血肿。DTICH多发生于首次CT扫描为脑挫裂伤部位也证实了这一点。(2)颅内压动力学的改变:伤后未能早期发现颅内血肿可能与脑水肿、高颅压所发挥的填塞效应有关。当手术减压或使用强烈脱水剂后,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原已受损的血管迅速出血,且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因管内外压力差增高而破裂出血。(3)凝血机制异常:脑组织是含有促凝血酶原激酶等促凝血因子最丰富的组织[2],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受损和脑组织受损释放大量凝血激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内外源性凝血通路同时被激活,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从而造成凝血功能紊乱,导致DTICH发生。⑷首次CT检查时间过早:DTICH属继发性颅脑损伤,由于CT对颅内出血的分辨能力需在70~80g/L才能显影,因此伤后过早CT检查由于颅内出血尚未达到此标准而不能检出血肿。此后由于血肿量蓄积增多,病情变化而复查CT才能发现。(5)医源性诱发因素:众多学者认为过度换气、早期大剂量脱水剂的应用;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纠正时间过长;严重的脑脊液漏行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外科手术操作使原有骨折再移位等均为导致DTICH的医源性因素。
2.2 DTICH的临床特点 ⑴发病时间:本病常发生在颅脑伤后72h内或于清除其他部位脑内血肿突然减压之后[1],发现70%的DTICH发生在伤后48h内,23例DTICH患者中22例在72h内出现DTICH[3]。本组伤后24h内出现29例(69.05%)。⑵受伤方式:减速性头部外伤致对冲伤是发生DTICH主要原因[4],因减速性损伤为运动着的头颅突然碰撞在外物上,迫使其由动态转为静态,因而造成脑的损伤,如跌伤、坠落伤,或从行驶的车辆上摔下致伤。损伤效应主要是对冲性脑损伤,多见于枕部或枕顶部着力致伤者。本组减速性损伤38例(90.48%),与文献[4]报道相近。⑶早期CT特点:①90%的患者首次CT检查可发现异常,可见局部脑实质密度降低、灰白质界限不清和局部占位效应,且异常表现与迟发性血肿位置一致。②迟发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首次CT表现可有颅骨骨折、颅底骨折、颅内积气。故首次CT检查中骨窗征象对预测DTICH的发生有重要意义。③首次CT检查发现有脑挫裂伤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嗣后发生DTICH的概率较高,出现时间亦早。如:脑挫裂伤伴出血征:多为对冲伤之额颞叶脑挫裂伤,伴或不伴点状、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外侧裂池积血征:表现为外侧裂池密度增高,局部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沟积血征:表现为局部脑沟内高密度影像,脑沟间隙消失;脑挫裂伤伴前纵裂池积血征: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伴额叶脑挫裂伤。故应在首次CT检查后6~24h复查头颅CT,对于病情加重者则应立即复查头颅CT[5]。本组在原脑挫裂伤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基础上发生22例(52.38%)。⑷发病年龄:DTICH以中老年患者多见[6],这可能因为中老年人脑组织生理性萎缩,血管壁弹性差。伤后填塞效应降低,易形成活动性出血,造成DTICH。但本组病例>55岁仅占19%不支持此观点,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
2.3 DTICH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降低DTIC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是颅脑损伤患者最重要的临床监测内容。意识状态恶化往往提示可能发生DTICH,应及时复查头颅CT,以便早期诊断,切勿观望。CT动态扫描观察指征:⑴意识障碍突然加深或躁动不安,GCS评分降低。⑵头痛剧烈,呕吐频繁。⑶血压进行性升高,呼吸、脉搏缓慢,出现Cushing综合征。(3)出现新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特别是一侧瞳孔散大、偏瘫、失语,甚至出现急性脑疝征象者。(4)术后患者意识状态无好转,或好转后再加剧,或减压窗外膨明显、张力较高,经对症治疗,病情无改善。(5)出现局限性癫痫发作。DTICH可发生于伤后1.5小时至数天,CT动态时间应以12~24h为最佳。本组脑挫裂伤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患者,GCS评分从8~12分下降至5~8分。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躁动不安,频发呕吐,血压进行性升高,并有1例出现症状性癫痫。经早期头颅CT复查证实为DTICH,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恢复良好。
2.4 DTICH的预防与治疗 本病发病突然易误诊漏诊,预后较差,只有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并及时合理处理,才能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改善预后。⑴DTICH的预防:DTICH的发生取决于致伤力度、致伤方式、受伤部位,伤后正确有效治疗可减少或减轻DTICH发生和发展。笔者以为,处理颅脑损伤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对于单纯颅骨骨折;或少量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尤其少量硬膜外血肿;或非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GCS13~15分者尽量少用或不用脱水剂,慎用镇静药。建议GCS 9~13分者宜先采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避免强力脱水,并应在受伤10h后开始应用[7]。②在治疗过程中,若有条件可行颅内压监测,有益于DTICH早期发现。③及时纠正低血压,纠正脑缺血、缺氧。④及时发现并处理凝血功能障碍。⑤合理处理脑脊液漏,行脑脊液外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避免引流过快致颅内压变化过大。⑵DTICH的治疗:颅内血肿较小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可采用脱水、止血、营养神经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变化,动态观察头颅CT情况。颅内血肿较大,有明显占位效应,中线明显移位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中清除血肿后颅内压缓解不明显,出现脑组织膨胀或对侧瞳孔散大时,还应考虑其它部位的DTICH,应进行手术探查,禁止强行关颅,以免错过手术时机[8]。为此笔者认为,手术治疗DTICH,除少数定位准确的脑内血肿及幕上顶后叶、枕叶、颅后窝血肿宜采用相应部位骨瓣开颅外,绝大多数幕上单侧或双侧颅内血肿均应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取代经典骨瓣开颅。因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能达到下列手术要求:①清除额颞顶硬膜外、硬膜下以及脑内血肿;②清除额叶、颞前以及眶回等脑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③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及岩窦撕裂出血;④控制颅前窝、颅中窝颅底出血;⑤修补撕裂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等[1]。另外,施行双侧颅内血肿清除术,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可使两侧减压平衡,避免产生压力梯度。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0-441.
[2]霍钢,郑履平,谢廷风,等.凝血因素与迟发性脑损伤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3):184-185.
[3]刘佰运,江基尧,张赛.急性颅脑创伤手术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8-79.
[4]江基尧.现代颅脑损伤学[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77.
[5]曹文军,田力学.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4):320-321.
[6]罗民新,莫锦铨,刘文耀.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22(3):276-277.
[7]李丰新,李明德,穆修瑞,等.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诊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7):409.
[8]董万青,刘世勤,张国庆.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 30 例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6(8):11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