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个农机大户的“转型之路”

时间:2024-07-28

本刊特约记者 徐春光

从农机手到农机大户,再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掌舵人”,短短十几年,这位憨厚淳朴的壮年汉子,演绎着他不了的农机情缘和精彩的追梦之旅。创业路上,他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希望和成功。记者走近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略带传奇色彩的普通汉子,探寻他的农机“转型之路”。他就是诸城市百尺河镇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海。

偶然机遇,驾着农机奔富路

王志海是土生土长的庄户人,对农业机械有着一份特殊感情。今年45岁的王志海,个头不高,却精干历练,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了农民的朴实和智慧,言语之间折射出他对农机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从与王志海闲谈慢聊中得知,他打过零工,跟着父亲开过拖拉机,可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让他摆脱一年到头入不敷出的窘境,能够实现让全家人过上富实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直到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坚定了走农机致富之路,这条路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王志海发现,原来供不应求的小麦机收等农机作业项目已经越来越普及,而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到城里做工,留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每到玉米收获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王志海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敏感地意识到,在玉米机收服务方面,谁先出手谁就会争取到致富的先机,王志海毅然决定购买玉米收获机开展玉米机收的业务。

随后,王志海参加了诸城市农机部门举办的玉米收获机推广演示会,并试驾了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对现场会演示的这款玉米收获机很满意,依据收获机的作业效率、机器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他毫不犹豫地把这款机械买回了家。

然而,当地春玉米刚开始收获时,农民们的反应却特别地冷淡。为了取信于大伙,王志海便召集村民到他家地里观看试收玉米。得知王志海开着新买来的玉米收获机在自家的地里试机,村里的乡亲们纷纷过来观看。机械摘穗、果穗输送集箱、秸秆粉碎还田,没多大功夫,两亩玉米地在收割机呼啸而过后变得平平整整,玉米秸秆在被粉碎后均匀地撒在地里。眼见为实,村民们直夸:“这机子好,不单收了玉米,秸秆也直接还了田,省大事了!”村里请王志海机收玉米的“订单”也随即纷至沓来,不到10天时间他就收完本村和周围村里500多亩春玉米,赚到了机收玉米的“第一桶金”。十几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志海仍感慨不已。

靠农机作业富起来的王志海认准了一个理:发展农业机械化大有作为。“有头脑、有胆识、懂经营、敢打拼”这是大家对他的评价。王志海最初的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起家发展农机事业,几年下来,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在经营农机的这些年当中,让王志海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得民心,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走上了小康之路。这些年,王志海享受到了国家补贴资金近百万元。

抱团发展,创办农机合作社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志海深刻体会到:农机要想发展,经营者要想挣钱,只靠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联合起来“抱成一团”,才能提高战斗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竞争的能力。在当地农机部门的帮助支持下,2012年5月,王志海注册成立了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海首先将自己60余万农机资产入股,并吸引了13个农机户参股,注册资金达290多万元。合作社刚成立就拥有大型拖拉机9台、小麦联合收获机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台及其他配套机具30多台套。主要业务范围涵盖农机规模作业、农作物播种、农机跨区作业,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生产劳动合作等。

当时家人很不理解,认为“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万一搞砸了怎么办?王志海依旧“固执己见”,凭着一股牛劲,说服了家人,稳定了“后方”。从“百兴”创办的第一天起,王志海就一门心思扑在合作社发展上,每一项计划的实施,都得到了社员的广泛支持,也给王志海和他的会员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六年来,王志海带领合作社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打造了统一耕种、统一种子肥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储存粮食的“五统一”作业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条小麦玉米生产耕作、种植、植保、收获等作业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和产后粮食加工、储存等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一时间,就有3000个农户成为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王志海紧抓基础设施规模建设环节,高标准建成全钢架结构的机库房1100平方米、全钢架结构的粮食加工车间和综储库房3000平方米,为农机专业合作社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到目前,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拥有社员43人,大小各类机具173台套,固定资金总额830多万元,“一条龙”托管服务农民土地3500多亩,实现经营服务收入390多万元,创收140多万元,社员户均从合作社领取收益4万多元。

“加入合作社就是好!不仅有活干,而且服务也到家。我这台联合收割机买了三年多了,原来经常出毛病,去年加入合作社后,麦收前合作社里的维修队给我的机具做了全面维修保养,麦收期间没出一回毛病,机器始终高效率运转,一点儿也没耽误干活挣钱……”谈及加入合作社的好处,社员李茂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数家珍。

“百兴”农机服务品牌名声鹊起,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用当地一位镇领导的话说:“在百尺河镇不认识书记镇长的大有人在,不知道王志海及其合作社的少之又少,百尺河镇如果能多有几个像‘百兴’这样规模的合作社,全镇的农业生产就解决了。”

拓宽渠道,开辟农机新天地

为了当好合作社的“领头雁”,王志海除了带领社员开展常规农机作业外,他更注重拓展作业市场,提高社员经济效益。合作社成立五年多的时间,他先后投入了70多万元,对原有的车库进行改造和扩建,并配置了电焊机、角磨机、柴油机、氧气瓶等修理设备。农机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使他不仅在周边乡镇、区县的农机作业上大显身手,而且实现了跨区县和省市作业。合作社刚成立之初,王志海带领合作社成员和同村及周边村的20余名机手赴鲁南等地参加麦收跨区作业,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扣除油料费及管理费后,纯收入达60多万元。出色的业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农户和机手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合作社也因而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被誉为诸城农机专业合作社远近闻名的一匹“黑马”。

随着合作社综合实力的迅速膨胀,王志海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合作社的业务受农时季节因素影响大,除了“三夏”和秋季抢收抢种外,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机械基本闲置,社员既没有钱赚,机器也容易出现故障。对此,王志海外出学习,开阔思路,找到了“多种经营,优势互补”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农忙时,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等服务;农闲时,为社会提供农田水利施工,种子、农资经营,粮食代存、兑换面粉,粮食收购、加工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闲时机具闲置、发展停滞的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一路风雨,一路歌。经过十年多的奋斗,从农机大户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这个“转型”中,王志海感触最深的是党的惠农政策让他越干越有劲,农机专业合作社使他的农机路越走越宽广。采访结束时王志海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下一步合作社重点添置‘陆空’智能化农机装备,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路子,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离开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后,王志海言语中传递出的自信,一直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记者有理由相信:凭着王志海的聪明才智和韧劲,他的“转型之路”必将越走越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