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东农机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数里乾坤”——2017年农机化统计分析系列之二

时间:2024-07-28

郑纪超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拖拉机保有量、联合收获机保有量等总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农机装备家底雄厚,解决了“有机可用”的问题。“十三五”以来,全省农机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生态农机化深入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大喂入量自走式稻麦收获机、玉米籽粒收获机、农用植保无人机、谷物烘干机、深松整地机等一大批新型高效机具持续稳步增长,“有好机用”也正在从目标变成现实。到2017年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3%,位居全国第七位,比全国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进入新时代以后,全省农机化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化为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机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有机可用”,还要“有好机用”,更要“有机好用”。这就对全省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全省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新旧动能转换,主要包括:

(一)在全程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点”。进入新时代,全程机械化按照“两全两高”的新标准进一步丰富拓展,即从传统的耕种收三环节延伸拓展,全面覆盖种子加工、秧苗培育、灌溉施肥、田间管理、植保防虫、环境控制、土地耕整、移栽播种、采摘收获、田间转运、清选脱出、保质储藏、加工处理等全部环节,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环节,统统应当使用机器操作。全省农业全程机械化还存在许多薄弱点:

从生产环节上看,虽然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98.9%、76.5%、73.4%,但是其他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质量也不高。机械化灌溉面积仅占总种植面积的56.3%,其中高效绿色的节水灌溉面积仅占17.3%;机械化植保面积仅占45.2%,且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喷雾喷粉机作业,以农户植保无人飞机为代表的高科技智能精准植保作业仅占5.3%;高效深施化肥作业面积仅占14%,粮食烘干作业量近占粮食总产量的8.1%,其他环节机械化程度也较低。

从作物品种上看,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接近98%,而杂粮和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还不到55%,差距高达43个百分点,特别是大豆综合机械化率仅为63.8%,其中机收率仅为40.5%;马铃薯、花生综合机械化率虽达到80%和85%,但机械化作业质量良莠不齐,以花生为例,存在大量使用拖拉机带铁犁挖掘花生的情况,这种低水平、低质量的机械作业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机械化率对真实情况的反映;棉花综合机械化率仅50%,机播率、机收率仅为54.2%、0.66%。

(二)在全面方面,存在区域和产业失衡问题。区域失衡表现为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而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丘陵山区受制于交通不便、地块狭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型高效农机具发展相对迟缓,规模化作业推进困难,农机装备配置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远低于平原地区。

产业失衡表现为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而其他农业门类机械化水平较低,到2017年底,林果、畜牧、渔业(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综合机械化率仅达到30%至35%区间,比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低近48个百分点,大农业各产业门类机械化发展失衡现象明显。同时,从动态来看,各产业机械化率的提升速度均不超过0.9个百分点,最慢的低至0.4个百分点,而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率仍然保持着1个点以上的提升速度,各业机械化率与种植业机械化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在高质方面,存在标准和质量不高问题。为快速解决有机可用问题,长期以来,我省农机化粗放发展,偏重数量和速度,标准和质量还不够高。农机装备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农机装备“老龄化”和超期服役问题突出。机龄超过十年的拖拉机占总保有量的58%,机龄超过十年的联合收获机占总保有量的45%,且随着时间推移装备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老旧机型技术性能低、稳定性差、作业效率不高,影响了农机化经营效益提升,也容易滋生农机化安全生产风险。

农机装备品质不高、品种不全。高端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许多特色农作物生产装备还是空白,国外农机装备种类已达到7000多种,而我国仅有4000多种。

农机化技术标准化发展不充分。已形成和发布的农机化生产作业标准规范仅有20多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还是以农机散户作业为主,散户实施的机械化作业占比仍然高达80%,农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还比较低。

农机作业服务供给不够丰富且质量偏低。主要集中在耕种收环节,植保、烘干、初加工等其他环节作业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经济作物的机播、机收质量还不理想,花生、大蒜、大葱、马铃薯等作物低水平半机械化收获大量存在,棉花机收质量差且不经济,农民群众没有广泛接受采纳。

农机科研创新和示范推广不充分。低端、仿制农业机械较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机与农艺、信息化融合不充分,农机农艺“两张皮”现象仍然是制约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在高效方面,存在效率和效益偏低问题。从效率角度看,全省农机化总体效率仍有待提高,虽然农机装备多,但单位作业量低,即机器多但干活少。据2016年全国农机化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数据暂未发布),山东以占全国10.9%的农机总动力和8.1%的农机总值原值,实施了仅占全国7.8%的耕种收、灌溉和植保机械化作业量,而黑龙江省仅用5.8%的总动力和8.7%的总值,就实施了13.4%的机械化作业量,总体效率比山东高出一大截。临近的江苏省以5%的总动力和6.4%的总值,实施了5.8%的机械化作业量,效率情况也好于山东(如图3)。

图3 黑龙江、山东、江苏农机化总体效率对比

全省农机化单项作业效率也偏低,小麦联合收获机台均作业21公顷,而农情类似的河北、河南为25和26.8公顷,分别比山东高出19%和28%;玉米联合收获机台均作业23.8公顷,而河北、河南为38公顷和41.6公顷,分别比山东高出67.1%和60%,虽然这组对比数据可能受跨区作业等因素影响,但也能反映出我省农机化效率偏低的现实。

从农机化经营效益来看,全省面临效益水平停滞不前的问题,从衡量效益的农机化经营投入产出比指标来看,2017年我省为1∶1.548,仅与上年持平,仍然处于2011年以来的中期停滞趋势,我省农机化经营投入产出比已连续六年在1∶1.55至1∶1.60区间徘徊,始终难以突破1∶1.60一线压制,2017年全国农机化经营投入产出比为1.62,我省比全国平均低4.65%。农机化经营投入产出比位居全国第一的是安徽省,2017年其投入产出比高达1∶2.24,比我省高出44.7%,且一直保持稳步攀升,与我省的差距持续拉大(如图4)。我省农机化经营效益水平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且距离领先省份差距较大,与农机大省地位不相称。

图4 山东农机化经营效益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三、发展建议

为解决农机化存在的问题,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将农机化数量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效能胜势,我省提出了以推进农机化“两全两高”为抓手,实现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建成农机化强省优省的目标,围绕推进农机化“两全两高”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明确全程机械化概念和外延,实现从耕种收传统概念向全面覆盖育种育苗、田间管理、植保环控、土地耕整、移栽播种、采摘收获、田间转运、清选脱出、保质储藏的大全程概念升级。

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分步推进”的原则,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大全程机械化水平,近几年可考虑选取高效植保、粮食烘干和清选脱出环节作为主要突破口,因为这三个环节机械化需求最为迫切,同时其机械化发展无技术瓶颈硬约束,具备大规模机械化的可能性。以棉花为例,我省机采棉之所以发展较慢,并非棉花采摘机性能问题,而是缺少与机采棉配套的棉花机械化清选脱出能力,机采皮棉杂质太多,市场销售困难,导致农民群众不愿采用,可以说棉花清选脱出机械化就是制约棉花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牛鼻子,类似情况也存在于花生、马铃薯、大葱、大蒜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中。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收获后处理机械化也是破解经济作物机械化短腿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思路。

高效植保方面,优先发展大马力、高地隙、大臂展植保机和精准智能植保无人飞机,推进精准高效植保作业,降低农药施用,助力绿色农业发展;在粮食烘干方面,加快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和烘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烘干保质能力,有效降低粮食保存霉变损失率;在清选脱出环节,围绕花生、马铃薯、棉花等重点经济作物开展机械化清选脱出配套能力建设,提高经济作物机收作业能力和质量水平。

二是着力推进农村全域各业全面机械化。积极推进农机化区域和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机化发展“三区联动”和“五业并举”。在“三区联动”方面,科学布局城市郊区、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三类不同区域农机化发展规划,确保各有侧重、特色突出、协调推进。

城市郊区农机化应侧重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园区,农机化作为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侧重发展智能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重点推进特色经济作物、林果林茶、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并考虑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特点,优先发展小型、精准、高效农业机械。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应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集中托管等农机集约化经营,优先发展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支持大型高效多功能农业机械发展。

在“五业并举”方面,科学使用农机购机补贴、装备研发创新、农机化转型升级项目等政策工具,积极推广牧渔林加各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着力在用工较多、机械基本成熟的环节领域首先突破。畜牧业重点发展青饲料收获、畜禽养殖、畜产品采集、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处理机械化,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采捕烘干、水质检测处理、精准饲喂、产地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装备,林果业重点发展果树管理与果实采摘平台以及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初加工业重点发展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努力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大力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提升,加速老旧、低效、劣质农机具报废淘汰,支持大型、高效、多功能作业机械发展,提高单位农机装备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减少过剩装备和产能,推动我省农机装备结构从大而不强向又强又优转变。

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能够实现标准化管理的环节和领域尽量做到规范标准全面覆盖,同时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和执法追责力度,引导和保障全省农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大力提高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推进农机化“互联网+”改造升级,建设智慧农机、数字农机,示范推广精准智能机械设备和标准化作业技术,鼓励已有机械加装、新出厂机械配备作业质量监控设备,政策性补助作业项目原则上都要配备作业质量监控设备。

四是着力增加农业机械化效益。积极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提高农机化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机化效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科技创新中挖掘新效益。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动大中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机作业主力军,实现农机作业“去散户化”,提高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整体效率提升,以效率提升带动效益改善。

大力加强农民机手教育培训,改善农民机手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农民群众适应市场和改善经营的能力,以增智促增效。

积极推进农机具抵押贷款、贴息贷款、农机手保险等惠农强机金融政策和产品落地实施,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进一步扶持培育和做大做强新型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充分利用作业补贴等政策杠杆,拉长农机化服务价值链条,重点发展机械化土地深松、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粮食烘干、脱出清选等新型农机化作业服务,不断丰富发展农机作业种类,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需求,积极创造农机化经营效益新的增长源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四、发展预测

2018年,全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一号文件政策精神要求,把握“十三五”发展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农机化两全两高发展,加速农机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预计到2018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4%。(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