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 昂
(厦门市思明区园林绿化中心,福建厦门 361001)
公园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除公园外,还包括绿道、湿地、森林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可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路径,管理雨洪,改善水体质量,节约城市成本等。
公园规划和建设可在多个方面产生效益。1)经济方面。公园可以吸引人流客流、刺激周边地区商业发展、促进居民就业、提升地块价值等。2)环境方面。公园内植被数量较多、种类较为丰富,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减轻热岛效应、优化雨洪管理、提升碳汇能力、维持生态系统及保护生物多样性。3)社会方面。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场所,可以推动社区再生、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社交活动、增进社会和谐及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
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了对社区乃至城市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提升城市宜居性、韧性和再生能力,应该将其作为综合公共领域,包括交通、雨洪、应急等系统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建设成为城市基本框架、基础设施和发展生长的载体之一[2]。同时,为了持续性地实现这些效益,需要对公园进行细致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营。
亚特兰大第四区公园是利用公园建设改善环境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公园原址是一块被垃圾、径流和洪水困扰的不毛之地,改建成公园后,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价值。公园占地约6.9 hm2,园内0.8 hm2的人工湖不仅是一处休闲放松的场所,更是作为蓄滞洪区增加了城市的雨洪容量,减轻了周边基础设施的负担,减少了下游地区由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在干旱时期也可为园内绿地提供水源。公园还设计了开放草坪、儿童游乐区、狗公园、运动场地、室外露天剧场、世界级滑板公园及大型多功能运动场等,时常组织音乐会和其他社区活动,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公园在地理上连接了45 个社区,成为总长35 km 环城绿道的一部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游客前来健身、休闲、娱乐和社交,显著提高附近的地产价值,推动周边社区发展。该公园也是公私合营的典范,由居民、佐治亚州电力公用事业公司、亚特兰大环城绿道管理机构、流域管理部门及BB&T 银行共同管理。相比最初的建设计划,公园为城市节约了超过1 500 万美元,并通过使用乡土植物、太阳能等,降低了灌溉和养护成本[3]。
为了在多维度下产生尽可能多的效益,在公园规划建设特别是现有公园改造提升中,需要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框架。表1 展示了一个评价框架示例,可作为调查表格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定性和指标量化,具体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所处社区和城市的发展重点(如旅游、商贸等)、发展水平(人口、GDP 等)和现状条件(用地、配套等)灵活变化,权重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4-5]。
3.1.1 公园概况
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 年,是福建省厦门市建造的第1 座公园,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因其精巧的布局和鲜明的特色,被称为“华南第一园”。建园时受西方公园设计的影响,在保留原有山水和名刹的同时,以集锦的方式将西方园林美景融入园中,形成布局功能、建筑形式及材料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结合,使公园景观达到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2008 年,中山公园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公园。公园总面积10.6 hm2,水域面积2.5 hm2。2016 年,王向荣教授对公园整体进行了提升规划,改造了西、北园区;2021 年,又以规划为指引,提升了东、南园区。
3.1.2 需求调查
为能更好地明确游客需求、回应市民意见,在提升改造之前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公园不同区域的使用者,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游园频率、不同熟悉度的人群,基本覆盖了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2021 年3 月10—15 日,共走访300 余人次,发放调查问卷200 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00 余份。综合问卷调查内容,确定本次改造将以问题为导向、兼顾市民游客切身需要,从文化建筑修复重建、水体水质提升、附属设施改造和植被优化更新4 个方面出发。
3.1.3 建设内容
文化建筑修复重建方面,维修公园南、北、西大门,重建原有的音乐亭,唤起旧日回忆,丰富公园情怀价值。水体水质提升方面,通过水体生态修复、水循环系统建设净化公园湖水,将部分人工驳岸改造成自然生态驳岸,提供亲水空间。附属设施改造方面,重建公园历史镂空围栏,用透水混凝土统一公园主园路,替换不舒适的座椅坐凳,新增多处休闲空间,实施夜景照明、监控亮化和智慧园林工程。植被优化提升方面,梳理林下空间,整理老化地被,增加花化、香化、彩花植物等。
根据前述框架,通过对比改造前后评价结果,初步总结了公园改造后各维度的提升情况和拓展性。
3.2.1 可视性/可达性/连通性
通过清除公园外围阻隔视线的绿篱、将其改建为有历史特色的通透围栏,改善了可见性。通过重新铺设公园南门外围广场、透水混凝土铺装主园路、改造盲道等无障碍设施,步行的舒适性也有所提升。公园位于老城中心位置,南门、东门与地铁、公交系统有效连接,交通十分便捷。采用节能环保灯具重新布置照明系统,烘托园内景观和建筑。整体评分(29 分)比改造前(2021 年6 月,下同)的22 分提升了一个档次。
3.2.2 舒适度和总体形象
东、南片区整体改造后,感官效果有较大提升。通过新增监控系统和保安人员等,公园安全感有所提升;通过修缮场地和建筑,维护家具和设施,尤其是提高水体能见度和水质,改善了居民和游客的游览体验;通过新建音乐亭、改造现有建筑等,保证活动场地遮阴防护;通过将石质坐凳换为木质,改善座椅舒适性。通过上述改造,中山公园在该维度下的评分也比改造前(21 分)提升了一个级别,达到28 分。
3.2.3 日常使用/活动/运行情况
新建音乐亭后,居民自发组织的健身、合唱、交谊舞等活动广泛开展,目前公园功能完善、使用人群众多。园方组织志愿者、设立近邻服务驿站,并委托安保人员督导管理、管养单位养护保洁。孙中山像、林荫区、大草坪等场地功能丰富、使用灵活,人员较为密集。公园位于中心城区,可开展的活动种类丰富,且无收费项目,在园方公众号和APP 等的宣传下,客流量增多,特别是动物园和儿童乐园,节假期间单日人流量超过2 万人次;但由于园区面积有限,游人容量长期饱和。针对这一问题,园方通过预约、限流等措施控制客流量,以提升服务水平。以上方面在改造中得到些许改善,但相对之前(21 分)幅度不大,达到23 分。
3.2.4 环境可持续性
将主园路原来的花岗岩石板路面改为透水混凝土路面,改善了硬质景观的透水性。水体提升总计25 000 m2,净化蓄积雨水,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新增园灯均采用LED 节能灯泡,其他设施等采用节能设备。中山公园改造在环境可持续方面相对改造前(3 分)有了一定提升,达到5 分。
3.2.5 建筑/构筑物方面
通过修复和刷新公园大门、竹亭、游船码头等建构筑物,并参考历史布局、朝向、方位,按照园内建筑风格重建音乐亭,按照20 世纪80 年代的图纸重建了公园围墙约500 m,建构筑物视觉效果和形象均得到改善;增设泡茶区域,提供每日400 人次的服务,丰富了建筑功能,整体相对改造前(27 分)有些许提升,达到30 分。
3.2.6 经济赋能机会
园内无收费项目,为纯公益公园;新增就业多集中在安保公司、管养企业及管理部门,其中安保岗位达42 个,管养人员25 名;公园位于中心城区,配套较为完善,周边地产价值相对较高,均价近9 万元·m-2;公园内外地块已基本开发完毕,可利用空间较为缺乏;公园客群辐射扩大,特别改造及联通地铁后,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居民游客;作为国家重点公园和思明区老牌景点,改造后区域营商环境、居住环境有较大提升,带动周边华新路、公园西路、溪岸路等街区业态由普通零售提升为咖啡、甜点、创意、民宿等营收更高的板块;改造后部分绿化和其他设施维护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动物园、儿童乐园等安保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但仍处于同类平均水平。综上,经济方面相比改造前(21 分)略有提升,达到23 分。
3.2.7 环境赋能机会
公园利用原魁星河、盐草河、东岳河等河道营造水体景观,并利用其临时泄洪的功能缓解多雨季节城市排水的问题。通过改造活化原有水系,增加水动力,经由湿地滤床、水处理设备等净化水质;通过节能减排、天然碳汇等,形成碳负性空间;通过引入乡土和原生植物,引种水生植物,维持水体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透水混凝土等硬质景观材料耐久性、透水性、可持续性较好,也保留了部分历史石材铺装。公园面积较大,水体和绿地交错,本身生态系统较为完善,但与周边筼筜湖、万石山等生态斑块连接性一般,未形成整体群落;公园改造更多从景观及空间着眼,环境教育和环境意识仍需加强。总体相对改造前(21 分)也有些许改善,达到23 分。
3.2.8 社会赋能机会
通过改造健身、运动设施等满足居民日常体育健身需求;通过历史建筑、史迹馆等媒介,唤起人们文化意识,传承历史。作为老城区规模和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在调节城区小气候、滞留净化雨水、减轻噪声污染和热岛效应、为周边社区和居民服务等方面均有不小贡献。公园内的花展馆、根雕馆、盆景园等为各类展陈布置提供了场所,广场空间等也为自发组织的歌舞、锻炼、相亲等社交活动提供了空间;根据问卷和现场观察,公园吸引了不同年龄和类型的人群,并为他们沟通交流提供机会。这一方面相对改造前(20 分)得到了一定提升,达到24 分。
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在塑造城市形态和特色、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创造更多就业、增加公私收入等经济维度,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维度,改善居民健康、促进社区融合等社会维度亦可产生良好效益。公园规划建设与创造可持续、有弹性、韧性强和宜居的城区间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此,公园绿地需要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规划建设机制,通过更多维度与视角,做好系统评估与分析,贴近社区实际和需求,以增强公园的影响力和服务性,并产生更广泛的效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