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市大型博览会园区及公共绿地的绿化背景区域改造一例

时间:2024-07-28

苏 驰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3)

国内大型公共园林绿化项目如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等占地面积大,辐射、带动区域广,在规划分区时常划出一定面积的区域作为核心园区的绿化背景区或绿化缓冲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具有“低影响、轻介入”性质的绿地空间如平原造林改造提升等。此类项目区别于一般绿化项目,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其作为“陪衬”“绿叶”的角色,抓住重点,有所取舍。本文以一个实际项目为例,重点阐述该项目在设计中具有共性的设计思路及设计对策,希望对未来此类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共性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主要包括大型公共绿化项目的背景区、缓冲区、临时绿化区,平原造林及林地的改造提升项目等,共性特点包括用地面积大、现状植被多及与周边景观联系紧密3 个方面,应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做好“绿叶”。

2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公共绿化景观二期C地块项目

2.1 项目概况

2.1.1 建设背景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是继1999 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A1 级世界博览会。世园会园区位于延庆区妫水河沿岸,总面积960 hm2。园区划分为围栏区、非围栏区和世园村三部分[1]。项目位于世园会的围栏区内,与核心区一河之隔。

2.1.2 总体景观结构

项目属于世园会“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中的“三带”之一——妫河生态休闲带,妫河生态休闲带沿妫水河布局,全长约8 km。规划保护生态水源地,构建景观生态网络,加强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全生境的生态链,增强生态安全防护,在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观赏价值[1]。在世园会后,该项目将转型为生态休闲公园,服务于周边的居民。

2.1.3 项目现状情况

项目现状为2011 年建成的妫河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38.87 hm2,东西向沿驳岸长度约4.3 km,是核心区众多节点向北的视线聚焦区域。

2.1.4 概况总结

该项目在世园会整体园区中属于主要景观区的绿化背景,虽然有着良好的现状绿化基底,但也存在较多提升空间。

2.2 总体设计

2.2.1 项目定位

结合项目位置以及现状情况,确定项目的定位——世园会园区的绿色背景。该项目虽与世园会核心区一河之隔,但与对岸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世园会主园区中的“感动点”即是设计人员调研现场时看到对岸的杨树林、河道、芦苇与背后的海坨山交相呼应,被美景震撼而设计的景观节点。

2.2.2 风貌控制

与常规项目相比,作为绿化背景的项目需要对整体景观风貌进行控制。在项目的设计中,为减少对已有的良好植物景观的影响,参考“低干预”的设计方式。低干预指在场地设计阶段,通过最少的场地介入、最低的环境干预与最高的场地环境资源利用来减少投入[2]。在项目地块内面向南岸园区的界面周边,对于项目内具有冲击因子的要素,控制尺度和位置,通过减小冲击因子的尺度、合理布置冲击因子的位置、减弱冲击因子的影响强度等有效控制风景园林的负面影响[2]。

在项目的改造中,对现状冲击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 点。1)地形。地形地貌是在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是极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于该项目这样需要尽量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区域,应该减少对于地形的改造和扰动[3]。2)驳岸改造。现状驳岸在南岸核心区视角下较为自然,但在项目内部的使用上存在着局部坍塌的安全隐患,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对岸的视觉尺度,形成连贯的、大气的整体岸带景观。3)种植。因该项目已经具有良好的绿色基底,在种植提升时应充分保留现状植被,同时要保留住具有规模的现状植物组团的展示界面。4)景观节点。主要包括节点内的建筑、构筑物及铺装等。在节点位置的选择上,既要满足低干预的风貌控制,也要满足未来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

2.2.3 节点布置

在项目内部的景观节点布置上选择既不喧宾夺主,同时又能够借景南岸世园会核心区的位置,选择在现状空地中能够观看到核心区主要建筑物(如:中国馆、天田山等)的区域布置景观节点,增加与世园会核心区的视线连接。

2.3 详细设计

2.3.1 贯穿全园的设计要素——驳岸

由于整个地块呈狭长形,驳岸部分占据较大的工程量,在设计时应注重统一性,局部出现的变化应控制比例与尺度。南岸核心区的“感动点”等视线内的主要区域,应最大限度地保留现状良好的自然景观。在改造过程中首先梳理出了改造尺度,结合世园会核心区的视觉考虑,将主要的驳岸类型长度控制在不小于500 m,保证北岸的整体性,最终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驳岸改造前后对比图

2.3.2 种植设计

整体来说项目地块内的植被以高大杨树为骨架,绿量充足,虽然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绿化背景,但对于内部游赏及部分景观界面缺乏多层次、多季节植物景观的种植组团。

对除少量火炬树外的现状乔木进行全部保留,而正对世园会核心区的杨树林,由于杨树高度超过15 m,新植树短期内难以与其形成协调的景观,所以在主要视线范围内充分保留原有植被群落,留住世园会在规划“感动点”等节点时所看到的景观效果。

现状植物以乔木及亚乔木为主,缺少灌木,种植层次较为单一,在改造提升中需增加群落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植物景观类型丰富,复层植物群落及混交林比例大,将高、中、矮乔灌木,竹类,草本,地被,攀缘植物等合理配置,形成的植物景观系统具有多层次、多物种、高稳定性、强抵御力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4]。

在地被设计上需根据不同区域把控尺度,临近核心区视角下的区域应考虑对岸视角大范围混播不同花期的地被植物,延长花海观赏期。

2.3.3 节点设计

以硬质庭院景观为主的节点是对于现状介入和扰动最多的因子,针对该项目“世园会园区的绿色背景”的定位,在景观节点的布局和选址上以利用现有铺装场地及林间空地为主要原则,减少对现状的扰动。该项目内的节点主要有3 类:景观建筑、观景平台、活动广场。1)位于最东部现状入口处的妫河远航节点,现状已有一处彩钢板房建筑,本着对现状减少扰动的原则,在原址对其提升改造,结合现状建筑的基础位置布置开间,使结构部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状,节约投资。2)观景平台选择在能够借景对岸核心区的现状铺装场地及林间空地上进行建设。由于观景平台分布于项目各处,在观景的同时也作为景观界面的一部分,在材料选择上采用防腐木、毛石等更贴近自然的材料。3)邻水的部分空间已有现状铺装广场,可观赏到对岸的中国馆等标志性建筑,利用现状硬化基础,布置木平台、扶手、坐凳等。通过龙骨排布留出间隙,将现状大杨树全部保留在平台内,在平台上利用自然材质的小品进行点缀,增加游赏的趣味性。改造效果如图2 所示。

图2 观景平台改造前后对比

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手段运用的比重,在重塑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同时,风景园林设计对于装饰的运用需要遵从自然环境伦理,而非一味的人意加持[5]。在装饰构筑设计上采用“轻介入”的方式,如通过红色钢管的不同形态形成坐凳、趣味通廊等;设置圆环形坐凳围绕现状大树;在场地南侧小路正好可以看到永宁阁,在设计中将圆弧元素延伸至路上,引导游客视线,形成具有趣味性的借景。

2.4 项目总结

该项目通过对前期总体世园会园区规划和定位的贯彻,在设计中把控设计尺度,控制整体的景观风貌,在细节设计上采取了克制的“轻介入”方式,在留住原场地震撼的植物山水景观的同时,完善了场地内的植物景观、驳岸空间、活动场地以及配套设施,最终形成了世园会山水画卷般的自然背景。

3 结论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型博览会园区、公共绿地的绿化背景区域的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类似项目的设计步骤与各个阶段的重点。

1)通过总体的规划背景确定项目在主体园区或建设区域中的定位,明确与核心区域或主体建筑之间的关系,确定项目的设计目标。2)通过现状踏勘、梳理,确定现状必须保留的要素,如具有鲜明风格或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或构筑、具有特色的现状植物、独特的地形地势等,明确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需要改造、新增的景观要素,如管理建筑、景观构筑等。3)结合项目类型确定各个要素对于项目的影响程度。对其中影响程度较大的要素进行严格控制,如地形、水体等。地形地貌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先决自然条件[6]。地形的改变同时也涉及对应范围的植物、构筑等多种要素,对现状影响和扰动极大,对已有较稳定植物群落的区域应慎重考虑地形改动的必要性。4)对于贯穿全园的要素需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如驳岸、围墙等,应结合整体区域的尺度,确定每种做法的尺度与分布,在不同做法间应有统一性。5)对于种植设计应考虑核心树种以及地被的种植尺度,避免过于细碎和喧宾夺主。6)在景观节点的布置上应注意项目与核心区域的关系,控制节点规模,在形式上、色彩上整体把控。7)在体量与材质设计上,更多地需要体现“轻介入”“藏”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手法上应更加克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