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门市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创新

时间:2024-07-28

杨 锦,林铄昌,吴珍淳,林展欣

(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970)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近三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接续确立的重要战略。其中,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挖掘农村农业多重价值的重要举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自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以来,经过多年探索,农村产业融合路径不断优化,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逐渐成型。然而,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如何进一步创新融合路径以挖掘农村产业融合潜力,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因此,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创新有序进行。

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广东省江门市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不断挖掘农村产业优势,持续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并围绕全产业链持续创新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加快了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截至2022年底,江门市农业总产值以7.7%的增速居广东省榜首,全链条总产值超530 亿元。本文从经验层面总结广东省江门市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以期为新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创新提供参考。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新需求

多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的现实需求,各地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成效显著。面对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融合农村产业指出了新的方向。

1.1 产业融合转型升级要求更高的融合力

提升融合能力,实现产业深度融合,需要更高的产业匹配度和产业接触面。1)新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需要更高的产业匹配度。具体而言,当前农业对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较低,导致农产品加工业无法达到规模化发展,农村产业无法发挥规模效应,产业链无法得到充分延伸[1]。因此,进一步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二三产业与农业的供需匹配度,提高产业融合主体的带动能力,是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方向。2)产业融合能力的提升,急需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现阶段的产业融合主流为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而充分发掘产业特色实现农业与教育、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1.2 产业融合中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面临更新

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是农村产业融合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割裂主体间的利益关联,产业融合的效能便难以发挥。关于现有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利益联结形式,不少地区仍然延续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的“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传统模式。事实上,这些联结形式在操作中面临着联结结构松散且单一所带来的难题,即更多地依靠简单的制度、不确定的农业订单和专业合作形成利益关联[2]。由于没有构建风险同担的利益联合体,在不确定订单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农民为更高的利益而违约出售农产品或者龙头企业以不正当手段压价收购农产品的情况。同时这种不稳定的联结形式也无法给予利益主体稳定的经济收益,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推动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的创新是产业融合持续走向深入的必然之路。

1.3 产业融合需要更充分的要素配置

推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及数据等要素的高效配置,是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农村产业融合迈向新台阶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正面临转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现代技术在农业经营和农村产业融合中的运用还处在上升期、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少、数字经济发展倒逼着农业及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数据的整合[3]。要素配置在推进新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 江门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创新

挖掘农村产业融合在融合合力、利益共享和要素配置方面的潜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方向。广东省江门市深耕产业融合链上的主体关系,在产业融合模式和融合过程中持续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地方经验(见图1)。

图1 江门市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2.1 服务业引领型融合模式

服务业引领型融合模式主要表现为农业功能拓展和农业产业链延伸。1)打造农业综合体,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从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角度充分挖掘农业的价值,促进多种因素的渗透和融合,让农业充分发挥基础功能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4]。江门市以陈皮产业为基础,基于“企业+种植园基地+农户+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全域整合经营模式,精心打造了一条集农业观光、美食体验、生态康养和乡村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多元化绿色经济产业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江门市建成全国首个大型特色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推动新会陈皮三产深入融合,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打造新会陈皮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格局。2)依托农业产业链延伸,探索产业融合新格局。该模式以农产品种植和产品加工为核心,与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等经济组织协同开发,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各经营主体增收为出发点,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拓展[5]。如台山市斗山镇和广海镇正筹划打造广东省开拓型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力图打造广东省农产品国际化交易核心枢纽。此外,江门市利用“广东第一田”的资源优势,创建台山中国农业公园,该公园涵盖侨墟、遗产、禾海稻浪等多种元素,是广东省首个大型农业主题公园。

2.2 数字化渗透型融合模式

数字化渗透型融合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供应链升级”双引流,打造联农带农富农枢纽引擎。科技赋能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动能,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整个环节。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东风,江门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强化“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农业技术保障。以江门市的红树林特色海鸭原生态养殖基地为例,通过与直播电商企业开创“顶流主播+地标品牌+供应链升级”的助农模式,不仅为品牌建设增利赋能,还激活了上下游生产要素。

2.3 订单保价型融合模式

联结关联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是农村产业融合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江门市政府牵头,引导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丝苗米产业园。同时,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还与恩平市沙湖镇政府联合建立产业基地,通过“五供一保”办法,向种植户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检测等要素支持和销路保障,并与农户签订水稻种植协议来确保收益。该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把握市场信息、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组织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经由合作社对农户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指导,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签订保价合同,农户只需负责生产管理。该发展模式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农村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和资源配置,三次产业联结、交叉,不仅带动更深层次的合作,还使产业链条覆盖范围更广(见图2)。

图2 订单保价型融合模式组织结构示意图

2.4 生态循环种养型融合模式

运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方式,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和多功能的农业融合状态,是生态循环种养型融合模式的典型特征。江门市在产业融合功能分区上将西部区域规划为生态种养业高质量循环发展示范区。如台山市禾蟹共生基地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用水稻来净化青蟹生存地的水源,使得青蟹的生存环境得以优化,不仅提高了青蟹的品质,还增加了5%的产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方式打破了传统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窠臼,完善了农业内部循环链条,推动江门市农业走向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江门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3.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活三产融合内生动力

江门市的农村产业融合经验表明,培育包括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并增强其农业相关产业的运营能力,有助于激活三产融合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1)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作业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培育家庭农场主,引导农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转变。其中,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业用地规范有效流转,从而夯实培育规模化经营的新型主体的基础。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如转普惠补贴为定向层级奖励,多维度引导个体农户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转变并增强其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新技术、优良品种、先进机械和智能设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技术驱动产业深度融合。2)重点培育农村综合合作社,激发农村产业融合本土力量。以企业化组织模式管理农民合作社,改变传统合作社功能,建立集计划、金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型合作社,提高其在良种引进与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性环节的服务能力,带动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民合作社的登记和退出机制,让合作社成员全过程参与经营决策,激发新型农村合作社带动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3)扶持区域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融合多元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全环节互融互渗,汇集延伸资金、技术、人才、物流及信息等产业链条,打通产业上中下游,提升联农带农水平;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合作发展融合产业,增强各主体经营能力,推动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围绕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融合。

3.2 探索多类型的融合发展模式,深入挖掘融合产业的多重价值

1)擦亮区域特色品牌,赋能农产品高增值。借力新媒体平台,助力融合产业“走出去”。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农村三产融合中的作用。同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落地,打造特色品牌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出台相关政策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覆盖到农村产业发展全过程,继续强化对地理标志特色品牌的保护工作,打造“一县一地标”和“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延伸农产品链条。依托地域特色进行资源开发,避免忽视本土特色和趋向同质化,通过打造地域IP,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充分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协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制定农村二三产带动一产的融合策略[6]。此外,依据地理环境,大力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将单一、传统的农产品开发为多元、创新的深加工产品,构建一个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中心衍生附加产品的新格局。

3.3 搭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如何构建一个兼顾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利益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合理化,对激发农村三产融合的内生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可通过完善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就业带动及服务带动等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农机具和劳务等要素入股;企业也可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要素入股。合力构建农村产业联合体,促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增收渠道从传统狭窄的一产领域扩展到价值更高的二、三产领域[7]。

3.4 构建多要素农村产业融合金融供给系统

产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农村三产融合的难点和痛点,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金融供给可从农业保险和社会资本2个维度推进。1)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降低农村三产融合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依据农产品预期价格、作物产量和天气指数等因素精准定制保险品种和保险方式;加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和产品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持续研发推出适合农村三产融合各经营主体的新型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在三产融合过程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村三产融合的保障作用。2)加强对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宏观引导,开创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设计多样化涉农信贷产品的新局面。政府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三产融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拓宽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渠道,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8]。

3.5 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助力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人才、资金、土地和公共服务等要素支撑,积极引导各要素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与集聚,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1)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引进和扶持对应人才队伍并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管理体系。2)加大土地要素供给,明确三产融合用地政策,规范用地审批流程。在不触碰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满足合理的农村三产融合用地需求;监督和指导承包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产业融合项目长期正常投入与运营。

4 结语

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在融合能力提升、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和产业要素配置上的持续创新,是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广东省江门市的实践,为创新产业融合路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农村产业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全域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仍然需要改革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