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毕节市退化林修复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7-28

谭本会,吴明艳

(毕节市林业局,贵州毕节 551700)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三十多年来,通过实施“中国3356”、长防长治、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依据2020 年林地更新数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现地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受环境变化、造林和经营管理不当、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等因素影响,毕节市内森林林分稳定性降低,功能退化甚至丧失,难以通过自然能力更新恢复,形成了大面积的退化林。以退耕还林项目为例,自2000年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以来,毕节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5 万hm2,多数是以杉木、华山松、云南松、马尾松、柳杉营造的人工纯林,树种结构单一,正陆续进入近熟林、成熟林,衰退、老化、退化现象不可避免,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下降。森林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急需要巩固绿化成果、改善森林群落结构、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形成混交林且自然度高、稳定性强的森林群落。

1 退化林成因分析

退化林是指森林的生理功能下降,生产能力降低,生态服务功能变差[1-2]。退化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旱灾、水灾、火灾、雪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以及树种选择不当、粗放管理经营,从而导致林木生长差、濒死、枯死现象,提早或加快步入衰退期。在进行退化林修复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退化成因、退化程度、造林立地评价等,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1.1 树种结构单一

根据毕节市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显示,毕节市乔木林地680 979.81 hm2,其中:天然林面积321 705.83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47.24%;人工林面积359 273.98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52.76%。因为过去造林时多选择轮伐期短,经济收益高,同时也减少造林难度,毕节市营造了大面积单一树种纯林。以柳杉、华山松、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为主,据不完全统计,这几种树种约占造林面积的80%以上。目前大部分林分中树种单一,多是同龄单层纯林,上层乔木只是单纯的松类(杉木)种群,基本上无明显的亚层可分,森林结构简单,生态系统功能减弱。林中缺乏其他树种,尤其阔叶树与灌木贫乏,地表枯枝落叶少,土壤肥力下降。

1.2 立地条件差,土壤生态环境退化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滇东高原和黔中山原丘陵的过渡倾斜地带,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岩溶山区[3]。石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破碎陡峭,相对落差大,土壤形成比较缓慢,降水集中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侵蚀,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层浅薄,土壤中营养物质容易随水流失。由于过去毕节市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而且生态保护观念薄弱,乱砍乱伐现象导致大面积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造林地土层薄,土壤中砂砾含量高,保水、保墒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幼苗初期,苗木生长迅速,基本可以满足苗木生长需求,进入中幼林后,没有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林木生长迟缓或退化。

1.3 自然灾害影响

根据毕节市的自然条件,火灾、干旱、病虫害、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增长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高温、干旱、洪涝、雪灾凝冻等极端天气偶有发生,威胁着森林的健康。同时,毕节市营造林普遍为单一树种针叶纯林,森林内阔叶树种和下层植被稀少,如华山松纯林,地上铺满厚厚的松针,基本无其他生物,林木的有些有害生物因为没有天敌的捕食而肆无忌惮生长繁殖。因此,林木因为有害生物侵入和干扰导致森林退化或者大面积死亡。以松材线虫为例,不仅会导致林木枯死,如果防治不当,也会持续扩散,影响面积也会相应增加,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环境。

1.4 经营管理不善

在毕节市,造林任务主要是退耕还林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主要采用补贴式的造林方式,投资单价低,造林面积大。以石漠化工程为例,毕节市按照国家治理石漠化土地每平方公里50万~75万元的投资标准,截至2021 年底,累计投入资金近13 亿元,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2 037.31 km2。因为中央投资单价低,地方财政紧张,缺乏足够的管理经费支持,使得后期抚育工作无法高效开展,项目区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森林出现不同程度退化问题。而造林时为了保证存活率,初植密度较大,管护不力或无管护一段时间后,林木间竞争加剧,树木很快就出现生长迟缓或生长停滞退化、发育不良、枯梢的问题,甚至病虫害频发、林木大面积死亡。

1.5 林木生理过熟

毕节市部分县区早期建设的防护林已经步入近熟期、过熟期,如“中国3356”工程、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等。部分林分由于初植密度大,进入中幼林后,林木已经密不透风,下层几乎没有光照,林木对水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竞争和消耗过大,从栽植到现在没有采取抚育采伐措施,造成林木的早期衰败、退化。进入近熟期、过熟期后,没有及时采伐更新,林木生命力在不断衰退,林分蓄积增长处于停滞状态,林木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应对及对病虫害防护抵御能力也不断下降。过熟林中老树枯枝落叶、病树枯死树较多,易成为病虫害发源地,对附近新造林地构成威胁。

2 退化林修复原则

2.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强化重点区域防护林、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减少自然干扰和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2.2 科学修复,先重后轻

对退化林开展修复作业时,要对症下药,采取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修复方针[4]。坚持科学修复改造,先重后轻,要优先修复改造生态区位重要的防护林,以及那些老化退化严重、生态系统已出现恶化的退化林。例如优先改造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区域的退化防护林,再改造公路沿线、风景名胜区等的退化防护林。

2.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不同林分对生长条件要求存在差异,在编制作业设计时,造林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合理配置密度。选择能与小班内主要树种互利共生的乡土树种补植补种,优化树种结构,抽针补阔,补阔保针,培养混交林,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退化林修复技术措施

3.1 立地条件较差的天然林抚育技术

对于分布在立地质量等级差、陡坡等区域的灌木林地,灌木覆盖度15%~40%、石漠化等级为轻度或潜在石漠化,退化程度为轻度、中度的,主要优势树种一般多为栎灌、金丝桃、马桑、火棘等灌木。修复类型可采取综合修复,修复方式为补植+抚育。补植前先对林地进行清理,范围为补植点直径1 m 范围内灌草清理为主;树种选择本地乡土树种,采取针阔混交方式,补植密度在60~90株/667 m2,种植点配置视生境特征、立地条件,按照种植密度采用见缝插针、自然或不规则配置,栽植点有母树或基岩裸露的,可适当移位选择土层相对深厚地块。

对于分布在立地质量等级差、陡坡等区域的天然纯林和混交林,目的树种密度在每667 m2低于50 株、石漠化等级为轻度或潜在石漠化,以及郁闭度在0.2~0.4的乔木林地或修复区域有天然落种、萌生能力强母树生长,目的树种幼苗幼树受周围杂草灌木影响大,灌木覆盖度40%~60%、基岩裸露度>30%的灌木林地,可通过人工措施加强抚育管理,促进目的树健康生长。可以采取促进复壮+补植+抚育,促进复壮主要以割除母树直径1 m 范围内的灌草及清理补植点直径1 m 范围内灌草;选择树种为本地乡土树种,采取针阔混交方式,补植密度30~60株/667 m2,根据林分内母树密度有所不同。改善树种结构和林层结构,逐步形成针阔混交、结构合理、健康稳定的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林。

3.2 人工针叶纯林综合抚育修复技术

人工针叶纯林,生长一段时间达到郁闭成林后,地面上堆积厚厚的针叶,很难找到其他植被(包括杂草等),各种动物因无处觅食而逐渐迁徙,野生动物食物链断裂。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缓慢,腐殖质减少,加上植物群落单一,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低,土壤退化,防火能力差,森林中有害生物因缺乏天敌,不利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退化现象普遍。可采取以下措施对退化针叶林进行修复。

3.2.1 林缘培育

即在林缘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降低火险等级。在林道两侧建立防火隔离带,可与营造林或采伐道路结合考虑,也可以在森林与灌木边缘设立,宽度一般为20~40 m。在林缘外侧向内依次补植补种核桃、桦木等本地乡土阔叶树种。同时,培育现有的阔叶树,减少对低矮的下木灌草或苔藓层灌草的破坏,维持森林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

3.2.2 综合抚育

对于林分以针叶纯林为主,林层单一,初植密度较大,林下幼苗株数少,林木自然更新能力较差,龄组为幼龄林、中龄林,林分内卫生条件较差,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等情况,采取定株、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进行修复。定株采用“去劣留优”的清理原则,清理对象为同一穴中种植或萌生的多株幼树,采取伐除长势差的劣势林木,保留长势好的优质林木,为保留木提供更好的营养物质。对于部分初植密度较大、造林树种与对立地条件不适应而形成的“小老树”“细高杆”等长势差的林木,可采取抚育间伐的方式,伐除胸径小于5 cm 的林木。补植根据林分现状设置不同的补植密度,树种选择上多增加乡土、彩叶、用材树种,多用阔叶树种,少用针叶树种,增加树种多样性,同时改造林相,提升经济效益、森林景观,建立林木商业价值高、森林景观美丽、生态系统稳定的森林体系。

3.2.3 采伐更新

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毕节市乔木林地用材林近熟林面积42 744.85 hm2、成熟林面积17 977.26 hm2、过熟林面积828.59 hm2。在退化林修复设计时,应重视采伐更新对森林修复的作用。毕节市早期种植的人工林,基本没有采取抚育采伐措施,老化、退化、病虫害日趋严重。对于成熟、过熟林应按比例逐年伐除一定面积的林分,同年补植培育速生丰产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稳定性,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幼林可结合国储林项目进行抚育采伐,为目标树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培育大径级用材林的目的。

4 林木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看不见烟雾的“森林火灾”,对森林的健康生长存在巨大威胁。森林中松类易发生疱锈病、赤枯病、松材线虫病、叶斑病,阔叶林易出现烂皮病,成熟林木易发生立木腐朽等[5]。森林病害发生有着发病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损害面积广等特点。森林病虫害发生有其特定的规律,进行退化林修复时要把病虫害防治纳入修复的整个过程,做好补植苗木检疫工作、砍伐病枝的处置、病虫害防治和监测工作。要正确处理好预防和除治的关系,坚持“防重于治”,推广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杀虫灯、黄板等设备进行物理防治,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日常防治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保护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理论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创新。

5 思考

1)应加强退化林工程管理,提高修复工程质量水平。2022 年毕节市退化林修复(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护专项)工程下达中央资金53 674 万元,其中退化林修复5.34 万hm2,项目建设规模和资金量大,时间跨度大,必须加强全过程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验收,要制定管理办法,对风险点进行防范化解。采取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把质量关、准入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或聘请跟踪审计组,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资金管理,按照设计技术标准开展作业,严格把控种苗选择和肥料的采购,严格落实责任到人制度,保证资金到位、技术到位、管理到位,保障退化林修复工程顺利开展。

2)通过项目的实施,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建设过程中,因苗木种植、运输、修枝、采伐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群众可就近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在项目区开展以工代训和劳务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群众的专业素养,拓宽就业技能,增强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